导航:首页 > 安装管理 > 我国设备管理体制阶段

我国设备管理体制阶段

发布时间:2021-08-19 07:28:13

『壹』 设备维修体制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事后修理、预防维修、生产维修、维修预防和设备综合管理五个阶段。
1、事后维修
事后修理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再进行修理。这种修理法出于事先不知道故障在什么时候发生,缺乏修理前准备,因而,修理停歇时间较长。此外,因为修理是无计划的,常常打乱生产计划,影响交货期。事后修理是比较原始的设备维修制度。目前,除在小型、不重要设备中采用外,已被其它设备维修制度所代替。
2、预防维修
第二次大战时期,军工生产很忙,但是设备故障经常破坏生产。为了加强设备维修,减少设备停工修理时间,出现了设备预防维修的制度。这种制度要求设备维修以预防为主,在设备运用过程中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加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根据零件磨损规律和检查结果,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有计划地进行修理。由于加强了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使得设备有效寿命延长了,而且由于修理的计划性,便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使设备修理停歇时间大为缩短,提高了设备有效利用率。
3、生产维修
预防维修虽有上述优点,但有时会使维修工作量增多,造成过分保养。为此,1954年又出现了生产维修。生产维修要求以提高企业生产经济效果为目的来组织设备维修。其特点是,根据设备重要性选用维修保养方法,重点设备采用预防维修,对生产影响不大的一般设备采用事后修理。这样,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做好重要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同时也可以节省维修费用。
4、维修预防
人们在设备的维修工作中发现,虽然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工作进行得好坏对设备的故障率和有效利用率有很大影响,但是设备本身的质量如何对设备的使用和修理往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设备的先天不足常常是使修理工作难以进行的主要方面。因此,于1960年出现了维修预防的设想。这是指在设备的设计、制造阶段就考虑维修问题,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易修性,以便在以后的使用中,最大可能地减少或不发生设备故障,一旦故障发生,也能使维修工作顺利地进行。维修预防是设备维修体制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
5、设备综合管理
公设备维修预防的基础上.从行为科学、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于70年代初,又形成了设备综合管理的概念。设备综合工程学,或叫设备综合管理学.英文原名是Terotechnology,它是对设备实行全面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1970年首创于英国,继而流传于欧洲各国。这是设备管理方面的一次革命。日本在引进、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生产维修的实践经验,创造了全面生产维修制度,它是日本式的设备综合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发展。设备维修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基于状态维修(Condition-basicmaintenance)和智能维修(Intelligentmaintenance)等新方法。
基于状态维修是随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出现而在生产系统上使用的,现在能够连续地监控设备和加工参数。采用基于状态维修,是把PLC直接连接到—台在线计算机上,实时监控设备的状态,如与标准正常公差范围发生任何偏差,将自动发出报警(或修理命令)。这种维护系统安装成本可能很高,但是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水平。
智能维修,或称自维修,包括电子系统自动诊断和模块式置换装置,将把远距离设施或机器的传感器数据连续提供给中央工作站。通过这个工作站,维护专家可以得到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的智能支持,以完成决策任务。然后将向远方的现场发布命令,开始维护例行程序,这些程序可能涉及调整报警参数值、启动机器上的试验振动装置、驱动备用系统或子系统。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在开发远距离维护监控系统(RMMS).它是维护自动化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范例。在有些例子中,可以用机器人技术进行远距离模块置换。

『贰』 设备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1世纪的经济被称为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环境经济、注意力经济……,有人把它回统称为新经济。答这个世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速变"。如果说任何时代都会有变革,但任何世纪都不会像当今的变化来得快。这个世纪又被称为"经验贬值"的时代。时代的"速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变,必然引起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更新和"速变"。21世纪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将会呈现以下明显的特色:
1)设备维修管理的战略与战术契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企业更注重内外维修资源的整合。
2)维修成本战略管理成为企业成本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将由管理者心目中的"费用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
3)维修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更加活跃,将会有更多的先进维修方法和管理模式涌现,创新是最大的赢家。
4)计算机辅助、网络化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将在企业普遍应用,比如使用日事清的计划管理功能可以增强管理的效率。
5)计算机集成状态维修信息系统将在不少先进企业应用。
6)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设备、备件与维修技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将日益明显,社会资源的浪费将大大减少。
7)设备工程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全球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级企业维修的显著特征。

『叁』 我国设备管理制度的基本方针、原则、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的设备管理有三条基本方针,即设备管理要坚持“依靠技术进步”的方内针;要贯彻“促进生容产发展”的方针;要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遵循的原则是五个结合,即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主要任务是保持设备完好;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投资效果。

如果你需要更多与设备管理制度相关的材料,建议你关注设备方面的网站。
设备问题,就上设备专家 网咨询,还能下载专业资料,我都下载过很多次了,先将这个分享给你哈。

『肆』 我国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是什么

我国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是:

1、综合监管与行业监 管相结合、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 相结合的格局。

2、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 管 理 部 门 依 照 《安全生产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3、县级以上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 管 理 部 门 依 照 《安 全 生产法》,对 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4、国务院有关部门依 照 《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 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 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依 照 《安 全 生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 职 责 范 围 内 对 有 关 行 业 、领域的安全生产工 作实施监督管理。

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部门和对有关行业、领 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 监督管理的部门,统称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职责的部门。

6、我国的安全生产管 理体制具体表现在:

( 1 )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

( 2 )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管理。

(3 ) 监察机关的监督。

( 4 ) 工会、基层群众性组织的监督。

( 5 ) 新闻媒体的监督。

( 6 ) 社会公众的监督。

( 7 ) 有关协会组织 依 照 法 律 、行 政 法规和章程,为生产 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培训等服务,发挥自律作 用 ,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伍』 数控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阶段

数控设备管理是指对数控设备从选择评价、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至报废处理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的总称。数控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数控设备管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管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发展的历史主要体现在设备维修方式的演变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1、事后维修(第一代)
事后维修就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发生了损坏或事故以后才进行修理。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兼修阶段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广泛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后,由于机器生产的发展,生产中开始大量使用机器设备,但工厂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机器结构简单,机器操作者可以兼做维修工作,不需要专门的设备维修人员。
(2)专修阶段
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尤其在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后,由于内燃机、电动机等的广泛使用,生产设备的类型逐渐增多,结构愈来愈复杂,设备的故障和突发的意外事故不断增加,对生产的影响更为突出。这时设备维修工作显得更加重要,由原来操作工人兼做修理工作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修理工作便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职机修人员。但这时实行的仍然是事后维修,也就是设备坏了才修,不坏不修。因此,设备管理是从事后维修开始的。但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设备管理理论。
2、预防性维修阶段(第二代)
预防维修就是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对易损零件或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事先有计划地安排维修或换件,以预防设备事故发生。计划预防修理理论及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时期,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定期计划修理方法形成阶段
在该阶段中,苏联出现了定期计划检查修理的做法和修理的组织机构。
(2)计划预修制度形成阶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1955年,机器设备发生了变化,单机自动化已用于生产,出现了高效率、复杂的设备。苏联先后制定出计划预修制度。
(3)统一计划预防维修制度阶段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注意维修的经济效果,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和定额,计划预修制日趋完善。
3、设备综合管理阶段(第三代)
设备的综合管理,是对设备实行全面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在设备维修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设备管理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使用现代化设备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继承了设备工程以及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成果,吸取了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尤其是经营理论、决策理论,综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主要是故障物理学、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设备管理体系。
设备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设备的制造与使用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以及预防为主、保养与计划检修并重等各种方式并行。
设备综合管理的典型代表有:
(1)设备综合工程学(英国)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丹尼斯·巴库斯(DennisParkes)提出了设备综合工程学。此后,经欧美国家、日本等不断的研究、实践和普及,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1974年,英国工商部给设备工程下的定义是:为了追求经济的周期费用,而对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他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它是一门以设备一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设备效率、使其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的的综合学科。其主要特点如下:
1)以寿命周期费用作为评价设备管理的重要经济指标,并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2)强调对设备从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研究。
3)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综合考虑设置费与维修费,使综合费用不断下降,最大限度提高设备效率。
4)强调发挥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构筑物)即设备一生各阶段机能的作用。
5)重视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实现设备一生系统的管理。
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创立,开创了设备管理学科的新领域,从理论方法上突破了设备管理的狭义概念,把传统的设备管理由后半生扩展到设备一生的系统管理,并协调设备一生的各个环节,有目的地系统分析、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充分发挥各环节的机能,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为了推进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应用和发展,英国成立了国家设备综合中心及国家规模的可靠性服务系统;开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更加注重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把节能、环傈和安全作为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新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已取得了明显效果,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巴库斯先生的倡议下,成立了“欧洲维修团体联盟”,该团体每两年召开一次欧洲设备管理维修会议,近年来,中国每次均派代表团参加。会议的宗旨是开展各国设备管理实践、维修技术的交流,促进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推广和发展,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设备工程人才。
(2)全员生产维修制度(日本)
日本全员生产维修(totalproctivemaintenance,TPM)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引进美国预防维修和生产维修体制的基础上,吸取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并结合本国国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日本设备工程协会对全员生产维修下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1)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
2)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系统,确保寿命周期内无公害、无污染、安全生产。
3)涉及设备的规划、使用和维修等所有部门。
4)从企业领导到生产一线工人全体参加。
5)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
全员生产维修追求的目标是“三全”,即全效率——把设备综合效率提高到最高;全系统——建立起从规划、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更新直至报废的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预防维修(PM)系统,并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全员——凡涉及设备一生全过程所有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的有关人员,包括企业最高领导和第一线生产工人都要参加到TPM体系中来。
TPM的特点如下:
1)重视人的作用,重视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多能工的培养。
2)强调操作者自主维修,主要是由设备使用者自主维护设备,广泛开展“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活动,通过小组自主管理,完成预定目标。
3)侧重生产现场的设备维修管理。
4)坚持预防为主,重视润滑工作,突出重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5)重视并广泛开展设备点检工作,从实际出发,开展计划修理工作。
6)开展设备的故障修理、计划修理工作。
7)讲究维修效果,重视老旧设备的改造。
8)确定全员生产维修的推进程序。

『陆』 设备管理体系怎么建立

1、设备资产及技术管理:建立设备信息库,实现设备前期的选型、采购、安装测试、转固;

2、预防性维修:以可靠性技术为基础的定期维修、维护,维修计划分解,自动生成预防性维修工作单。

3、维修计划排程:根据日程表中设备运行记录和维修人员工作记录,编制整体维修、维护任务进度的安排计划;

4、备品、备件管理:建立备件台帐,编制备件计划;

5、缺陷分析:建立设备故障代码体系,记录每次故障发生的情况以进行故障分析。

6、统计报表:查询、统计各类信息,包括设备的三率报表、设备维修成本报表、设备状态报表、设备履历报表、备件库存周转率、供应商分析报表等。

(6)我国设备管理体制阶段扩展阅读

生产岗位操作人员巡检时,发现设备不能继续运转需紧急处理的问题,要立即通知当班调度,由值班负责人组织处理。一般隐患或缺陷,检查后登入检查表,并按时传递给专职巡检工。

专职维修人员进行的设备点检,要做好记录,除安排本组处理外,要将信息向专职巡检工传递,以便统一汇总。

专职巡检工除完成承包的巡检点任务外,还要负责将各方面的巡检结果,按日汇总整理,并列出当日重点问题向厂矿机动科传递。

机动科列出主要问题,除登记台帐之外,还应及时输入计算机,便于上级大公司机动部门的综合管理。

『柒』 简述设备管理的发展

1,事后维修阶段

事后维修就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发生了损坏或事故以后才进行修理。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开始时,简陋的设备在直到出现故障停机时才由有经验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复。

2,预防维修阶段

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机器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于是1925年前后美国首先提出“预防维修”的概念,是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3,设备系统管理阶段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了“生产维修”的概念,强调系统地管理设备,对关键设备采取重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60年代美国企业界又提出设备管理“后勤学”的观点,设备在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其可靠性、维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

4,设备综合管理阶段

设备综合管理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宏观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经济、管理措施,对设备的“一生”进行管理,以保持设备良好状态并不断提高设备的技术素质,保证设备的有效使用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7)我国设备管理体制阶段扩展阅读:

设备的使用期管理分设备初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设备的初期管理一般指设备自验收之日起,使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内,对设备调整,使用,维护,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以及操作,维修人员培训教育。维修技术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全部管理工作,建立设备固定资产档案、技术档案和运行维护原始记录。

设备的中期管理是设备过保修期后的管理工作。做好设备的中期管理,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降低维护费用,得到较好的设备投资效果。设备的后期管理指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报废阶段的管理工作。对性能落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以及设备老化、故障不断,需要大量维修费用的设备,应进行改造更新。

阅读全文

与我国设备管理体制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黑龙江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浏览:210
机械化养护中心 浏览:838
上海特种设备管理 浏览:48
机械师改枪 浏览:181
机械化剪纸 浏览:757
美燃环保设备 浏览:809
济南北斗星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浏览:838
自动喷涂机械手 浏览:457
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工项目建议书 浏览:251
不锈钢加工设备市转让 浏览:441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浏览:110
扳手机械原理 浏览:61
凯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浏览:61
广毅机电设备 浏览:805
重庆三阳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浏览:494
华技达自动化设备 浏览:631
东莞石碣自动化设备厂 浏览:131
机械制图陈列柜 浏览:246
郑州奥鑫游乐设备公司 浏览:733
美邦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