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加工製造 > 萊州機械制圖

萊州機械制圖

發布時間:2021-11-08 15:52:46

Ⅰ 透明的塑料圓管長約28Cm,兩頭蓋有兩個蓋子,共中一個蓋子上有五個洞

Ⅱ 萊州沙河哪個單位需要機械制圖設計師

沒有請制圖的。。。只有找機械設計的。。。制圖還有工程師??、你是外行想進入行業,不是會畫圖就行,,畫圖是工具而已。。。

Ⅲ 張氏歷史名人有哪些

1、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2、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3、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4、張飛

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5、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3)萊州機械制圖擴展閱讀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Ⅳ 煙台萊州市哪裡有學習CAD的培訓班

我也是萊州的 我也想學CAD 但是萊州的都是騙人的 現在哪有好學校啊 332819442 可以溝通一下

Ⅳ 東漢著名學者及著作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本為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 蔡邕 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通經史,善辭賦,好術數,妙音律,工書法,精於篆、隸,創「飛白書」。 左伯 左伯,字子邑,東漢東萊(今萊州市)人。特工八分,與毛弘等列,稍遜於邯鄲淳,擅名漢末。唐張懷罐《書斷》列其八分為能品。善造紙,發展了蔡倫的技術,所制紙質尤妙,人稱「左伯紙」,與韋仲將墨,張伯英筆並稱。 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東漢桓、靈帝時著名書法家。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 書體,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昶 張昶,字文舒,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東)人。東漢末年大將張奐之子、書法家張芝季弟。為黃門侍郎。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聖」。極工八分,又善隸。其書有《西嶽華山堂闕碑銘》至今傳世。 張芝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安西縣東)人,東漢大書法家,有「草聖」 之譽。初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磔,創而成為「今草」,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崔寔 崔寔(約103—約170),東漢後期政論家、書法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崔瑗之子。著有碑、論、銘、答等十五篇,其中《政論》一文,論當時便事數十條,指切時要,當世稱之。善章草,雅有父風。 崔瑗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屬河北安平縣)人,東漢學者、書法家。東漢著名學者崔駰的中子。漢安帝初年,官至濟北相,以清廉稱於世。 贍於文辭,善於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所著《草書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篇書法論文。 杜度 杜度,字伯度,東漢京兆杜陵人。一說原名操,魏晉人因避魏武帝名諱,改稱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孫,漢章帝時為齊相。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後人並稱為「崔杜」,為張芝師。張芝與朱賜書,自謂「上比崔杜不足」。 師宜官 師宜官,東漢靈、獻帝時人,生卒年不詳,籍居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曾為袁術部將。工書法,尤擅長八分書,書跡為時人所寶。唐張瓘《書斷》列師宜官八分書為妙品。今山東鉅鹿宋子有《耿球碑》,為袁術所立,其書甚工,傳為師宜官所書。 曹喜 曹喜,字仲則,生卒年不詳,東漢扶風平陵人,漢章帝時為秘書郎。工篆、隸,尤以創懸針垂露之法著名。唐張懷瓘《書斷》將其小篆、隸書歸入妙品。張懷罐《書估》列曹喜書為第三等,與邯鄲淳、劉德升等同列。著有《筆論》。 許慎 許慎(約58—約147),字叔重,汝南召陵萬歲里(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有「字聖」之稱。精文字訓詁,歷經二十一年著成《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文字學專著。 劉褒 劉褒,生卒不詳,漢桓帝(147~167)時,官至蜀郡太守。善畫。繪有《雲漢圖》和《北風圖》等,今均不存。晉張華《博物志》稱贊其繪畫的逼真:「嘗畫《雲漢圖》,人見之覺熱,又畫《北風圖》,人見之覺涼」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Ⅵ 張性的歷史名人好事張性的多人

張儀(前?~309年),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後歸漢,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張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辟彊(前202年——?)漢初人。留侯張良之子。 為漢惠帝侍中(約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年少聰慧有遠見,曾為丞相陳平解呂後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
張蒼(前256年—前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福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
張湯(?—公元前116年12月),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因為治陳皇後、淮南、衡山謀反之事,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先後晉升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與趙禹編定《越宮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張嚴峻,常以春秋之義加以掩飾,以皇帝意旨為治獄准繩。曾助武帝推行鹽鐵專賣、告緡算緡,打擊富商,剪除豪強。頗受武帝寵信,多行丞相事,權勢遠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長史朱買臣的誣陷,被強令自殺。死後家產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祿及皇帝賞賜。張湯雖用法嚴酷,後人常以他作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為官清廉儉朴,不失為古代廉吏。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安世(?~前62),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張湯之子,字子孺。性謹慎,以父蔭任為郎。漢武帝時,因其記憶力強,擢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漢昭帝即位,拜右將軍,以輔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後,他與大將軍霍光謀立宣帝有功,拜為大司馬。他是西漢重臣,在麒麟閣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二。
張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穰東鎮)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張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
張魯(?-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張道陵孫,第三代天師(稱為系師)。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東漢末年道教領導人,割據勢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興建義所,診治病患。漢末有「天下人望盡在張魯」之說。後漢中降於曹操,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
張郃(?-231),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
張任(?~214年),三國蜀郡人(今四川成都)人。劉璋的部下,多次與劉備作戰,宴席上舞劍救了劉璋,在落鳳坡殺了龐統,最後被諸葛亮的計謀所擒,不降被殺。
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論語注》,謚吳文侯。
張協(?——?),字景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
張華(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張華集》書。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元素,字潔古,醫學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中醫易水派創始人。著《醫學起源》、《醫方》、《潔古本草》等書。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社稷而聞名。
張亮(?-646),鄭州滎陽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太宗即位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八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張仁願(?-714年),原名仁亶,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唐朝宰相、名將。
張說(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東(山東永濟),官至宰相,謚文貞。有《張燕公集》、《張說之集》傳世。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始興(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張燕公集》傳世,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唱。
張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名將,安史之亂時,他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籍,唐代詩人,江蘇吳江人,著《張司業集》。
張繼(715—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官至檢校郎中,湖北襄陽人,著《張祠部詩集》,代表作《楓橋夜泊》。
張載,字子厚,生於天禧四年,卒於元豐元年,北宋著名的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後徙家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雲岩令。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熙寧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明公。
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南宋宰相,抗金派領袖。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調山南府士曹參軍。高宗建炎、紹興間,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知樞密院事、川陝宣撫處置使、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封魏國公,贈太保、太師,謚號「忠獻」,人稱張魏公。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南宋漢州綿竹人,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集大成者。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嶽麓書院山長,城南書院創始人,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軒集》。謚號「宣公」,人稱南軒先生。
張士誠(1321~1367年)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湖廣江陵(今屬湖北)。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張夢鯉(1533~1597) 字汝化,號龍池。祖居青州府樂安縣碑次口村,明初其先祖張海山遷居萊陽縣夏格庄鎮雙山村,傳至九世而生夢鯉。以科舉及第,官至大理寺卿;與戚繼光為兒女親家,大力支持抗倭事業。因不願阿諛張居正而遭排擠。著有《文綉閣詩草》一集。
張景岳(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傑出醫學家。有《景岳全書》巨著傳世。
張宏(1577—1652年)字君度,號鶴澗,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畫以石面皴染結合為特色,乃明末吳門畫壇之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明畫錄》記載)。他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到大山裡去寫生,師自然造化。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
張岱(1597~1679)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散文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文學名著。
張煌言(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南明儒將、詩人,民族英雄。
張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令江蘇省南京市)。少時剛直豪爽,頗有謀略,心懷壯志。曾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永曆八年終因國恨家仇,郁積於心,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舟山軍中。遺言以所屬部卒歸張煌言統率,繼續抗清。
張廷玉(1672——1755),滿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輔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書。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明史》、《清會典》。配享太廟,其母吳氏封一品夫人。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累官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清官」、「賢相」。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山東萊州知府,著有《船山詩草》。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大清狀元,中國近代傑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歷任中央教育總長、實業總長、總商會總長、水裡總長等職務。先後創辦上海海洋大學等,與馬相伯和創復旦公學,創佳南通博物館,軍山氣象台等。創辦實業數家。
張作霖(1875~1928年),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1928年6月4日發生皇姑屯事件,張作霖所乘的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葯炸成重傷,當日送回沈陽後即死去。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現代的畫家們借鑒。後於1950年應邀赴印度講學和考察[6] 。
張學良(1901~2001),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西安事變發動者。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甦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張自忠(1891~1940),山東臨清縣人,抗日名將,民族英雄,第三十三集團軍上將銜中將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陣亡。1982年4月16日,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張治中(1890~1969),著名愛國將領,字文白。安徽合肥市人。黃埔系骨幹將領,原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領導人之一。

Ⅶ 歷史上張性有哪些名人

張儀(前?~309年),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

張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韓。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辟彊(前202年——?)漢初人。留侯張良之子。 為漢惠帝侍中(約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年少聰慧有遠見,曾為丞相陳平解呂後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張蒼(前256年—前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福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後歸漢,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張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東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張,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官至太中大夫,後人輯有《東方太中集》。
張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
張魯(?-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張道陵孫,第三代天師(稱為系師)。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東漢末年道教領導人,割據勢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興建義所,診治病患。漢末有「天下人望盡在張魯」之說。後漢中降於曹操,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

張郃(?-231),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
。張任(?~214年),三國蜀郡人(今四川成都)人。劉璋的部下,多次與劉備作戰,宴席上舞劍救了劉璋,在落鳳坡殺了龐統,最後被諸葛亮的計謀所擒,不降被殺。
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論語注》,謚吳文侯
。張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謀士、官至別駕,助劉備取西川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田園詩人,河北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書侍郎。著有《劍閣銘》、《榷論》、《濠汜賦》等。與其弟張協、張亢俱以文學、辭賦著名,史稱「三張」
。張協(?——?),字景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
張亢(?——?),字季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辭賦家,詩人,著述頗豐。

張華(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張華集》書。張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稱「布袋和尚」,傳為彌勒佛化身。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元素,字潔古,醫學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中醫易水派創始人。著《醫學起源》、《醫方》、《潔古本草》等書

。僧一行,本名張遂,(683——727),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中國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歷法。謚一行、大慧禪師。著述頗豐,科研成果極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社稷而聞名
。張亮(?-646),鄭州滎陽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太宗即位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八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張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名將,安史之亂時,他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

4]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始興(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張燕公集》傳世,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唱。

張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廣宗(今邢台廣宗縣)人。張籍,唐代詩人,江蘇吳江人,著《張司業集》。

張說(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東(山東永濟),官至宰相,謚文貞。有《張燕公集》、《張說之集》傳世

。張繼(715——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官至檢校郎中,湖北襄陽人,著《張祠部詩集》,代表作《楓橋夜泊》。

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

。張煌言(生於泰昌元年,卒於永曆十九年即西元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民族英雄。張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令江蘇省南京市)。少時剛直豪爽,頗有謀略,心懷壯志。曾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永曆八年終因國恨家仇,郁積於心,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舟山軍中。遺言以所屬部卒歸張煌言統率,繼續抗清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1321~1367年)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湖廣江陵(今屬湖北)。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張景岳(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傑出醫學家。有《景岳全書》巨著傳世。

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廷玉(1672——1755),滿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輔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書。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明史》、《清會典》。配享太廟,其母吳氏封一品夫人。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累官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清官」、「賢相」。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山東萊州知府,著 有《船山詩草》。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大清狀元,中國近代傑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歷任中央教育總長、實業總長、總商會總長、水裡總長等職務。先後創辦上海海洋大學等,與馬相伯和創復旦公學,創佳南通博物館,軍山氣象台等。創辦實業數家

Ⅷ 如何快速繪畫中國地圖

教你畫好中國地圖


第一步:等腰三角形

(嚴重建議大家在練習畫的同時,邊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最好是在黑板上練習)

咱們從「雞頭」部分畫起吧。

1.由**向右上畫一小帽,在GH中點處下切,畫一個舒展的「W」上接至H(注意控制下切的深度);2.由H垂直向下畫一段,在HD的第一個三等分點處垂直轉接;3.然後畫一個超級舒展的「了」字連接至第二個三等分點,以此表示這個超級變態的「雞嘴」(注意其傾斜度);4.渤海沿岸的刻畫是個難點,比較尷尬;它有三個凹口,上凹口表示「遼東灣」,左凹口表示「渤海灣」,右凹口表示「萊州灣」;因此必須先明確北京的位置,以免它被渤海灣「吃掉」,北京大概就在BD的第二個三等分點上方一點的位置。

用一個「V」簡畫遼東半島(注意控制傾斜度),然後彎出遼東灣,繼續往左下方走(傾斜度與遼東半島一致),接近線段BD時向左側凹陷(注意保持凹口與北京的距離,畢竟中間還隔著天津),然後畫一個「幾」字接至D;5.山東半島下來就比較好畫了:山東半島形似大拇指,傾斜度與遼東半島一致,在接近DE的第一個三等分點時,垂直向右下方轉出,與弧線的交點處即為「長江口」;

簡單刻畫一個小缺口表示「杭州灣」,然後沿著弧線一路南下到達E點,再畫一小缺口表示「珠江口」,再沿弧線直至中間那條鉛垂線與弧的交點處,此處為「雷州半島」根部,然後向下引出「雷州半島」即可;6.雲南邊境這塊就比較老火了,那就再澆點油吧!咱們把突起的部分用四個尖角來概括,最下端的那個角大致與CE的第一個三等分點同在一條豎直線上,並且在水平方向不超過雷州半島,可以先畫這個尖角,然後向右側畫一個超級舒展的「幾」字與雷州半島根部連接,(注意「幾」字的頭部在弧線內側,廣西邊境貼著弧線走);

然後再用一個「W」或「M」把下端三個尖角表示出來,左上方那個尖角就從靠近第一個三等分點的地方畫出,再一個缺口與下面三個尖角相連(注意控制這四個尖角的走勢,不要在一水平線上,而是逐漸向左上方走),雲南這塊總算收工;7.接下來還要老火。不過在關鍵時刻咱們可以簡單處理,憑借著兩條弧線相交形成的缺口,簡單概括為一個「?」形狀即可,(不需要像上圖中刻畫得太明顯,有時間你就刻畫);

然後從C點開始貼著弧線畫,走一小段之後向弧線內側畫一缺口(此處表示「不丹」);接著繼續沿弧走,到達弧線中部的時候有一突起(大小要控制好,跟不丹缺口差不多);

然後從A點用「一對大括弧{}首尾相連」的形狀,沿弧線與突起連接,「雞屁股」基本完成;8.再往後就簡單了。由A點開始稍微向右上方傾斜走一段,到達AB的第一個三等分點上方時突然直上,然後用一個超級無比舒展的「W」連接至P點,此時在雞屁股的頂端形成三個尖角(注意它們的走勢是逐漸右上);9.由P點開始順著弧線的走勢,畫一變態的「3」字連接至B點;10.內蒙古這塊是咱們要攻破的最後一道防線,有點老火,所以要加油。

咱們從**開始,順著線段FG的走勢,畫一個大的缺口至第一個三等分點(控制缺口的深度,不宜太深);沿著線段走一小段,突然右拐,讓其形成一個凸起;然後畫一個類似於大拇指的形狀,連接至第二個三等分點;再來一個小小的凸起,然後沿弧線用一超級舒展的「V」字連接至B點。

中國大陸終於竣工。11.海南島、台灣島純屬錦上添花了。海南島簡畫為一個傾斜的「水滴」或「手雷」,尖端與雷州半島相對即可;台灣島簡畫為一個「鴨頭」(或者別的都行),鴨嘴在下端,最下端不超過珠江口,最上端不超過ED的第一個三等分點,與大陸的間隔等於島的寬度,走勢自然是與大陸海岸平行(注意要保證台灣島比海南島稍大)。12.南海疆域「九段線」,它就類似於一個「大舌頭」,舔向周圍國家,可惜老是被人反舔。其水平寬度大致等於海南與台灣之間的水平寬度,豎直長度大致等於線段DE.(OK,打完收工!)

(值得指出的是,按照以上方法咱們得到的是一個比較簡化的中國輪廓,不過已經夠用了,要想更精確的話就多刻畫;不過這些都是華而不實的,咱們需要的是輪廓里的東西,比如長江、黃河、山脈、地形的分布,這些都需要大家自己親自摸索,就不在此啰嗦了,畢竟有些東西知道得越多就越對自己不利;最後,祝大家畫圖愉快。)

Ⅸ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

張儀(前?~309年),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張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韓。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張辟彊(前202年——?)漢初人。留侯張良之子。 為漢惠帝侍中(約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年少聰慧有遠見,曾為丞相陳平解呂後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張蒼(前256年—前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福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張騫(?~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張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後歸漢,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張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東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張,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官至太中大夫,後人輯有《東方太中集》。張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張魯引(?-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張道陵孫,第三代天師(稱為系師)。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東漢末年道教領導人,割據勢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興建義所,診治病患。漢末有「天下人望盡在張魯」之說。後漢中降於曹操,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張遼(169-222年),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張郃(?-231),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張任(?~214年),三國蜀郡人(今四川成都)人。劉璋的部下,多次與劉備作戰,宴席上舞劍救了劉璋,在落鳳坡殺了龐統,最後被諸葛亮的計謀所擒,不降被殺。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論語注》,謚吳文侯。張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謀士、官至別駕,助劉備取西川。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田園詩人,河北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書侍郎。著有《劍閣銘》、《榷論》、《濠汜賦》等。與其弟張協、張亢俱以文學、辭賦著名,史稱「三張」。張協(?——?),字景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張亢(?——?),字季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辭賦家,詩人,著述頗豐。張華(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張華集》書。張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稱「布袋和尚」,傳為彌勒佛化身。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張元素,字潔古,醫學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中醫易水派創始人。著《醫學起源》、《醫方》、《潔古本草》等書。僧一行,本名張遂,(683——727),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中國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歷法。謚一行、大慧禪師。著述頗豐,科研成果極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社稷而聞名。張亮(?-646),鄭州滎陽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太宗即位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八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張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名將,安史之亂時,他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4]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始興(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張燕公集》傳世,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唱。張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廣宗(今邢台廣宗縣)人。張籍,唐代詩人,江蘇吳江人,著《張司業集》。張說(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東(山東永濟),官至宰相,謚文貞。有《張燕公集》、《張說之集》傳世。張繼(715——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官至檢校郎中,湖北襄陽人,著《張祠部詩集》,代表作《楓橋夜泊》。張載,字子厚(生於天禧四年,卒於元豐元年即西元1020-1078年)北宋著名的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後徙家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雲岩令。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熙寧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明公。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張煌言(生於泰昌元年,卒於永曆十九年即西元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民族英雄。張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令江蘇省南京市)。少時剛直豪爽,頗有謀略,心懷壯志。曾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永曆八年終因國恨家仇,郁積於心,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舟山軍中。遺言以所屬部卒歸張煌言統率,繼續抗清。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張士誠(1321~1367年)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湖廣江陵(今屬湖北)。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張景岳(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傑出醫學家。有《景岳全書》巨著傳世。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張廷玉(1672——1755),滿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輔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書。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明史》、《清會典》。配享太廟,其母吳氏封一品夫人。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累官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清官」、「賢相」。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山東萊州知府,著
有《船山詩草》。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大清狀元,中國近代傑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歷任中央教育總長、實業總長、總商會總長、水裡總長等職務。先後創辦上海海洋大學等,與馬相伯和創復旦公學,創佳南通博物館,軍山氣象台等。創辦實業數家。張三祿,河北(今北京)人,中國相聲創始人。

閱讀全文

與萊州機械制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