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設備大全 > 特種設備十二五

特種設備十二五

發布時間:2021-11-03 07:54:50

A. 廣州市特種機電設備檢測研究院的國檢中心

2013年6月20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復同意在廣州市特種機電設備檢測研究院的基礎回上籌建國家防爆設備質量監答督檢驗中心(國質檢科〔2013〕326號),以支撐華南地區防爆設備產業的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
國家防爆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後,檢測范圍將涵蓋防爆電氣產品、粉塵防爆電氣設備、非電氣防爆設備、阻隔防爆裝置和防爆特種設備五大類,可覆蓋防爆設備90%以上的全項目檢測能力;具備產品檢驗檢測、標准制修訂、新產品的研發推廣等功能;檢驗檢測服務區域能夠支撐華南、輻射全國,將極大地帶動當地防爆類產業集群發展。
國家防爆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籌建符合國家防爆設備發展規劃,切合廣東省「十二五」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能為廣東省防爆相關產業的集聚發展和防爆安全保障提供技術支撐;可以充分發揮國檢中心技術服務平台在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區域產業發展,推動防爆行業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

B. 四川省「十二五」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第三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強化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完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升級改造重點城市、重要交通干線、重點旅遊景區、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地區以及主要江河流域的自動氣象觀測站,新建區域氣象觀測站。建立市(州)、縣(市、區)氣象應急觀測系統,完善雷電監測網。建立新一代天氣雷達及時共享資料庫,以數字預報業務系統和新一代雷達業務應用系統為支撐,研發突發氣象災害臨近預報技術,建立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業務系統。建設氣象裝備儲備庫,加強省、市(州)、縣(市、區)氣象技術保障能力建設。改造提升省級氣象信息網路。
——建立完善地震監測台網,加大監測點密度,基本消除監測盲區。在基本烈度大於VII度的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地震烈度速報網路。在我省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建設地震預報實驗場,在西昌建立預報實驗場研究基地。大力推進地震活動斷層調查,加強重點地區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建設。開展地震預警研究,推進地震預警網路建設。
——建設全省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縣(市、區)專業監測網路,推進重大、典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員隊伍建設,確保每個災害隱患點有1名監測員。擴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覆蓋范圍,改進預報方式,提高預報精度。
——充分利用國家防汛監測網路,加大重點地區防汛監測站網密度,提高監測裝備水平,到2015年,所有省級重點報汛站實現自動報汛,30分鍾水情信息報送率達到90%以上。在全省主要旱區新建一批墒情監測站點,建立完善防汛抗旱一體化的監測預警系統。
——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加大森林草原火險監測站和可燃物因子採集站布設密度,加強森林草原火災衛星監測和飛機巡護、視頻監控、瞭望台(哨)等預警預報,到2015年,全省林火監測覆蓋率達到90%以上。加強各級森防檢疫機構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完善全省林業有害生物監控網路,到2015年,林業有害生物測報准確率達到85%以上。
——推進農業有害生物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建設,提升完善農業有害生物監控分中心的監測功能 。新建一批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適當增加農業重大有害生物監測站(點),改善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監測自動化水平。到2015年,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實現大部分農區縣(市、區)全覆蓋,鄉鎮指導站點達到1000個以上。
(二)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開展自然災害風險隱患與減災能力調查評估,建立自然災害隱患與減災能力資料庫,為加強防災抗災能力建設提供科學依據。開展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城鎮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編制全省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圖和縣級以上行政單元頻發易發自然災害風險圖,編制主要江河洪水風險圖。開展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新一輪的城市抗震防災專項規劃修編和編制工作。
——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應急排危除險、避讓搬遷安置綜合防治,加強氣象、防洪、地震災害防禦等防災減災重點工程建設,提高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工程防禦能力。嚴格落實建設工程防災減災標准,提高人員密集場所、重點工程、重點單位、大型橋梁等基礎設施抵禦災害的能力。
——針對不同類型自然災害的規律特點,結合專項規劃實施,選擇城市及城際軌道交通、燃氣系統、重要鐵路干線、梯級水電站等關鍵基礎設施,開展預防應對暴雨、雪災、風雹、山體滑坡、洪澇、地震等災害的示範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實施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設工程,「十二五」期間,在全省建設200個以上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市(州)、縣(市、區)按照相關標准,綜合考慮本行政區域的地理特點和人口空間分布狀況,在城鄉規劃中統籌布局應對自然災害所需的避難場所建設,形成布局合理、有災能避、平災結合、全省覆蓋的應急避難場所網路。「十二五」期間,縣級以上城市要新建或改建2個以上應急避難場所;在縣以下災害易發高發和交通不便的居民集中居住地,合理布局建設一批應急避難點和逃生平台。充分利用城鎮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戰時(應急)人口疏散地域(基地)等公共資源,通過完善必要的設備設施,拓展其應急避難功能。
(三)提高公力救援能力。
——加強綜合救援力量。依託公安消防、武警、民兵預備役、礦山救護隊組建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提高應急救援裝備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完善軍地協同應對處置突發事件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駐川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骨幹作用,特別是駐川空軍、陸航部隊的優勢,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支持駐川武警水電部隊、武警黃金部隊加強應急力量建設。
——建立健全專業救援力量。完善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氣象災害應急觀測、預報與服務隊伍,配備移動氣象站、移動雷達、移動預報系統和視頻傳輸等裝備。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配備專業救援設備,強化技能培訓,提高快速反應和生命搜救能力。加強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建設,建立省、市(州)、縣(市、區)三級地質災害應急專業隊伍,補充配備現場監測、救生、通信和運輸裝備,提高快速應對突發地質災害能力。加強礦山救援隊伍建設,立足礦山事故災難救援需要的同時,適當增加安全生產其他領域應急救援訓練,實現一隊多用、一專多能。加強交通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裝備設施,提升交通運輸應急救援能力。加強防汛搶險隊伍建設,建立完善防汛應急救生網路。加強森林武警等森林草原防火隊伍建設,提高裝備水平和快速機動能力。健全縣級專業撲火隊和重點林區、牧區鄉(或片區)半專業撲火隊。建設一批達到「六化」(人員專業化、管理制度化、技術標准化、作業規范化、運作市場化、服務優質化)要求的農業病蟲害專業防治隊伍,提升農業病蟲害應急防控能力。
——夯實基層救援力量。全省每個鄉鎮(街道)整合民兵預備役人員、保安員、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等具有相關救援知識和經驗的人員,完成組建一支30人以上的基層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增配相應物資裝備,加強培訓演練,提高其在防汛抗旱、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森林草原防火等突發事件中的信息報告和第一時間的先期處置能力。
——有序發展社會救援力量。依託共青團、紅十字會、基層社區、行業協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建立形式多樣的應急救援隊伍。重點加強青年志願者隊伍建設 ,到2015年,達到每萬人中有200名應急志願者。通過構築社會參與平台和制定相關鼓勵政策,逐步建立政府支持、項目化管理、社會化運作的應急志願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志願者隊伍在科普宣教、應急救助和恢復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實施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程,新建或改擴建一批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開發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網路平台,建立資源資料庫和專家庫,建設防災減災數字圖書館。開發防災減災系列科普讀物、掛圖、影像製品和教育培訓教材,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政府分級編印防災減災知識手冊,免費向公眾發放。組織開展防災避險、應急逃生演練,加強應急避難場所的分布地點、標識、避難線路以及人員集中場所的逃生通道、逃生標識和急救設備等相關知識宣傳,提高災害發生時居民緊急疏散、臨時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提高災時緊急救助能力。
——實施救災物資儲備網路建設工程。完善縣級以上救災物資儲備網路,在未建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多災易災地區新建一批救災物資儲備庫;綜合考慮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群眾生活習慣和運輸條件,在縣以下災害易發高發和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貧困地區、高寒地區居民集中居住地,結合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合理布局和建設救災物資儲備點;建立健全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突發事件生活必需品應急管理制度,完善以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和方便食品、飲用水等應急商品為重點的應急商品儲備制度、指揮調度系統、投放網路,完善全省應急保供重點聯系企業,健全生活必需品應急供應資料庫,建立適量小包裝成品糧油應急儲備,調整優化省級儲備糧油、豬肉等應急商品庫點布局;改造和新增一批防汛物資倉庫,建立完善片區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物資儲備能力建設,完善森林、草原防滅火物資儲備庫(站);加強農葯、施葯器具和防護裝備等防控農業病蟲害所需的物資儲備。通過完善救災物資儲備種類,優化救災物資運輸、調配體系,建設救災物資儲備信息系統,確保暴雨洪澇、泥石流等災害發生後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住處;確保應對農林等其他自然災害的物資需求。同時,通過積極探索與企業建立救災物資緊急生產和調用制度,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提高災時緊急救助能力。
——加強現場急救和醫療救助能力建設,及時救治因災受傷人員;加強衛生防疫隊伍建設,提高災後疫病防控能力,確保因災受傷群眾得到救治、災區不發生疫情。
——加強受災群眾心理救助和安撫服務能力建設,建立以衛生、紅十字機構及志願者為主的心理救助和安撫服務隊,及時為受災群眾提供心理干預和人文關懷。
(六)提高恢復重建能力。
——依託有關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對學校、醫院、道路、橋梁等公共建築物及民用住宅因災受損情況的普查,科學界定受損程度,設立相關標識,確定危險區段,防止次生衍生災害發生。
——建立健全地震、氣象、洪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災後恢復重建調查評估制度和重大項目聽證制度,實施科學規劃、科學重建,有效避讓危險區段,提高重建質量。
——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災後恢復重建資金保障機制。以各級民政部門和紅十字機構為主體,大力推進社會捐助網點建設,在每個縣(市、區)設1個社會捐助中心,每個鄉鎮(街道)和城市社區設一個社會捐助點,為災後恢復重建募集資金。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參與災後重建。
——完善救助、補償、撫慰、撫恤、安置等善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災後恢復重建項目管理及恢復重建資金監管制度。
第二節 強化事故災難類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完善高瓦斯煤礦及瓦斯突出煤礦、重大水害危險煤礦、危化品生產和儲運、尾礦庫等重大危險源和重要生產場(區)遠程視頻監控、數據傳輸、安全管理功能 ,對各地區、各行業(領域)重大危險源情況建立分級分類管理制度,落實綜合防範和處置措施,實行動態監控。
——加強公路水路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強化對內河航道、碼頭作業區、客運站、貨物堆場、油庫、危險品倉庫等運行情況的監控監測。完善高速公路、重要干線公路、重點客貨運輸站場日常監控設施建設,加強對危險品運輸車輛、長途客運車輛的監控。推進城市客運(換乘)樞紐、公共汽車、軌道交通日常運行狀態和突發事件監測監控系統建設。
——加強重點核設施、重點水電工程、重大油氣輸送管道、重大油氣儲運設施、重要水上航道、航空港口、危化品泄漏引發的污染、大面積停電事故、重要鐵路干線、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地鐵、超(特)高壓輸變電工程、油氣井、大型橋梁、重要通信樞紐、支付清算系統等關鍵基礎設施的監測監控。各地、各有關部門定期進行風險分析、脆弱性評估,落實保護措施,提高設施抗風險能力。
——完善飲用水水源和環境安全預警制度,新增一批監測預警點,全省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主要集中水源地實現水質安全預警監測;加強水質監測站點建設,力爭省內重要河流地級市交界斷面和大型水庫實現水質監測;加強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化監測能力建設,全省所有地級城市和50%以上的縣城實現空氣質量自動化監測;加強生態環境監控和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控,所有列入污染源自動監控的排污單位按照有關標准裝備自動監控系統。
(二)提高安全生產綜合治理能力。
——深化煤礦瓦斯綜合治理,推動示範礦井建設。深化煤礦水害綜合治理,在全省所有煤礦建立礦井地質圖紙電子檔案,做到圖紙與井下實際情況動態相符。積極支持煤炭行業實施產業升級、安全改造和兼並重組,大力推進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堅決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規定的落後產能,全面關閉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礦井。
——深入開展創建「平安暢通縣市」活動。繼續實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道路標志標線、防撞護欄護墩等安全設施。「十二五」時期,加大全省公路安全隱患路段波形護欄或帶鋼筋的防撞牆建設力度,實現全省旅遊景區的安全隱患路段全部安裝安全防護設施,全省縣級以上公路安全隱患路段完成波形護欄或帶鋼筋的防撞牆建設。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推進城鄉道路安全監管一體化。全面實行車輛運行動態監管,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道路運輸專用車輛,旅遊包車、三類以上班線客車、校車全部安裝使用符合國家標准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GPS系統。
——全面加強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建築施工、消防火災、民爆器材、軌道交通、民用航空、電力、水利、特種設備、農業機械以及城市燃氣管線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基礎工作。到2015年,所有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完成危險工序機械化改造,未改造企業予以淘汰;危險性較大的鐵路與公路平交道口全部完成改造;安全生產重點行業領域的生產經營企業實現標准化建設。新設立的化工建設項目一律「進入園區」,化工經營企業逐步進入專業市場。
(三)提高事故災難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依託大型國有企業專業應急隊伍,通過增配大型、特種救援救生裝備,建立安全生產區域性專業救援隊伍。加強國家礦山救援芙蓉基地等4個國家級專業救援基地、內江等6個區域性綜合救援示範基地以及省級綜合性救援實訓演練基地、省級綜合性礦山排水基地建設,充實專業隊伍,增加裝備配置,完善物資儲備,強化實訓管理,提高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的快速反應和現場處置能力。
——進一步提高危險貨物應急救援技術裝備水平和救援能力,結合路網規模、結構和地域特點,加快公路應急隊伍、物資儲備和救援基地建設。加快川南、川東兩個片區水上救援排水基地、重點水域應急物資儲備庫點和救助基地建設,提高水上搜救能力和水上危化品運輸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指導公共交通企業、軌道交通運營企業組建由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應急搶險隊伍,及時搶修故障運營車輛、軌道交通設施 。
——加強省、市(州)和重點縣(市、區)環境污染監測和專業救援隊伍建設,配備必要的專業檢驗監測裝備,增加專業應急物資儲備,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監測、評估和處置能力。依託有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醫療機構、輻射監測機構、駐川防化部隊、武警工化救援分隊,建立防生化、防核與輻射應急專業救援隊伍。
——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協同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和公安消防等其他應急救援隊伍的作用,提高協同應對、綜合處置能力。建立安全生產專業救援隊伍社會性服務補償機制,鼓勵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
——按照《應對法》的規定,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委局,妥善處置鐵路、民航等事故,做好後勤保障等工作。
第三節強化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升級完善鄉鎮衛生院、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等基層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直報系統,進一步加強重點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以及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監測系統建設。建立職業病危害哨點監測網路。
——升級完善全省動物疫情監測預警系統和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疫情報告專用網路系統,新增一批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到2015年,全省重大動物疫病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覆蓋率達到85%。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測預警網路,完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制度;實施葯品醫療器械安全工程;加強保健食品化妝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建設,建立保健食品化妝品技術評審專家庫。建立食品葯品預警、應急、召回、淘汰的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提高質量安全風險控制能力。
(二)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進一步改善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設備條件,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強全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准化建設,主要醫療衛生信息實現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分級組建和完善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由應急管理、各類專業技術和應急保障等人員構成的醫療衛生應急隊伍,依託省直相關醫療衛生單位組建傳染病、食物中毒、職業中毒、不明原因疾病、醫療衛生救援、健康教育與心理防護等省級衛生應急隊伍。推進以加強基層衛生應急工作為目標的衛生應急綜合示範縣(市、區)建設,到2015年,初步實現各級各類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專業化、規范化。
——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完善全省紅十字系統備災救災物資儲備。適當增加、合理調整省和市(州)兩級醫葯儲備品種和數量,完善緊急調撥機制;健全醫葯應急物資儲備和葯械生產、加工能力儲備。
——加強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隊伍建設,提高多發動物疫情及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的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省、市(州)、縣(市、區)三級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疫苗、葯品器械、防護用品等應急物資儲備制度。
——組建省級葯品安全事故應急專業隊伍,配備先進適用的裝備器材,強化培訓演練,提升實戰能力,充分發揮其應對處置不良事件的骨幹作用。加強應急評價、應急檢驗、應急信息等技術支撐系統建設,建立監測、預警、報告應急響應平台,建立長效機制,形成省、市(州)和縣(市、區)三級整體聯動的葯品安全事故應急體系。
第四節強化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充分利用網路信息安全監控平台、基層信息員等渠道,對社會安全信息進行監測,重點加強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大型活動舉辦地等人員密集的重要公共場所的監測系統建設。積極做好群體性上訪的預警處置工作。建立社會安全信息匯集和分析研判機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安全信息網路,及時准確掌握各種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
——加強公安國保、國安要情系統建設,完善要情信息網路,形成省、市(州)、縣(市、區)縱向貫通、橫向集成體系;完善駐川部隊、武警等情報信息協作機制,實現信息快速傳遞和共享 。
——完善全省城鄉市場公共信息監測系統和商務預報平台,加強糧油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監測,進一步優化監測樣本企業,更新監測設備,提高監測手段,提高信息採集質量和分析研判准確率,有效應對市場異常波動。
——完善煤炭、電力、成品油的生產、消耗、庫存情況定期報告制度,加強實時監測,及時掌握、統調市場供應。
——建立健全與人行成都分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信息溝通機制,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體系,提升金融風險監測預警評估能力,防止發生風險金融機構的擠兌事件。
(二)提高社會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健全省、市(州)、縣(市、區)黨委領導、有關職能部門參加的處置社會安全突發事件聯合指揮機制,明確各級各相關部門的處置指揮許可權、程序和現場處置原則、要求。
——加快構建縱貫省、市(州)、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覆蓋重點單位、行業、區域的維穩信息平台和信息網路,完善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情報信息工作機制,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
——加強公安巡邏、特警隊伍和武警部隊建設。到2015年,實現市(州)黨委政府所在地城市有公安特警隊伍、武警反恐應急分隊,市縣有巡警隊伍、武警反恐應急班的目標。強化公安應急物資儲備,全面完成現有省級公安應急物資倉庫的改擴建。
——建立會商研判機制,落實調控措施,有效應對煤炭電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和糧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異常波動。加強糧食、食用油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儲備,加大相關設施的建設維護,完善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建設。強化成品油等重要能源儲備,增強防範涉及經濟運行的能源供給風險能力。抓好煤炭儲備,「十二五」期間建成2—4個煤炭應急儲備基地。
——建立健全金融應急儲備保障體系,完善金融機構業務系統資料庫容災備份制度,確保應急狀態下金融行業各類核心系統和重要業務工作的穩定運行。

C. 如何更好的做好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為「十二五」期間全市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開好頭、起好步,各單位一定要早謀劃,早部署。一是要提高認識,認清形勢,去除麻痹思想,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面對成績和挑戰,各單位要進一步統一思想,總結以往經驗,認清當前形勢;要不斷加強學習,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源,提出應對問題的措施,增強使命感和責任心。二是認真謀劃,定好目標,高標準的完成2011年的各項工作。根據省質監局和市質監局工作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對2011年的工作要提前謀劃,定好目標,要鞏固專項整治的成果,繼續深化氣瓶充裝等專項整治,徹底杜絕無證充裝,使氣瓶充裝走上合法化、規范化的道路,高標准、嚴要求的完成各項工作,使各項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三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確實解決工作在的突出問題。在特種設備注冊登記、開工告知等一些行政審批事項中堅決不能收費,各單位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對存在的苗頭問題要早發現、早預防,對出現的問題要有措施、有落實,開展履職風險評估,加強規范化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針對特種設備事故發生的特點,現就做好當前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計劃如下:
一、突出重點,切實加強特種設備的安全監察工作
冬季是我國北方地區採暖季節,是許多行業生產的旺季,是全年鍋爐運行數量最多的時期,也是鍋爐事故多發期。特別是在冬季,「土鍋爐」死灰復燃、常壓鍋爐違規承壓使用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普遍性,對此各地應有足夠的認識。同時,我國的工程建設項目繁多,分布廣泛,特別是邊遠偏僻地區的起重機械是監管的薄弱環節。近期起重機械事故分析表明,施工工地管理混亂、行業主管單位監管不力、安裝使用單位不履行許可程序、不按時進行報檢、無證操作的現象嚴重存在。因此,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把特種設備作為當前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的重點,採取有針對性措施,切實遏制此類事故多發的態勢。

二、因地制宜,深入開展特種設備專項整治工作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負責的高度,清醒認識特種設備安全面臨的形勢,增強做好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領導,因地制宜,深入開展「土鍋爐」和起重機械專項整治工作。
要繼續將取締「土鍋爐」和查處常壓鍋爐帶壓使用的違規行為作為工作的重點。加強對小浴室、小酒坊、小膠合板廠、小制衣坊、小食品(如豆腐、年糕等)作坊等場所的安全監察,強化檢驗檢測工作。對不符合安全條件的鍋爐和未經許可擅自製造、安(改)裝的承壓鍋爐,要依法取締;對存在上述行為的有關單位和人員,一經核實,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對於造成嚴重事故後果的違法行為的犯罪嫌疑人,必須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要把本地區重大建設項目作為重點檢查對象,查清項目建設中使用的特種設備數量、安全狀況、作業人員持證情況和安全管理制度,檢查相關單位對有關行政許可制度的執行情況,對發現的問題應督促有關單位認真及時進行整改,違反規定的,應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三、加快構建特種設備安全責任體系、完善動態監管體系,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的主體責任
各地應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對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快構建特種設備安全責任體系,依法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質量監督部門的監管責任和檢驗機構技術把關責任,促進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的到位。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督促企業落實對特種設備安全全面負責的主體責任上,督促企業全面落實安全管理制度,協調行業主管單位履行監管責任,做到企業有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設備有使用登記證、作業人員有操作證,保證在用設備定期進行檢驗。同時,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抓緊完善特種設備動態監管體系的建設,一是通過在鄉鎮、街道、社區和重點企業中聘任的特種設備安全協管人員的方式,進一步完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組織網路;二是加大對信息網路建設的投入,及時更新特種設備相關信息,做到監察、檢驗、使用單位信息的有效交換,及時掌握特種設備動態變化情況。通過完善責任和動態監管體系,消除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的盲區和死角。

四、發揮社會和宣傳媒體的作用,為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發揮全社會對違法行為的監督作用。各地應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教育廣大人民群眾認識違規使用特種設備的危害性,並在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宣傳活動,努力營造「知法、守法」的社會環境。同時應擴大社會舉報的有效途徑,公布舉報電話,積極鼓勵廣大群眾對特種設備安全進行監督。
各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對全年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堅決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為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D. 四川省「十二五」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第四章 基礎建設

——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應急工作領導與指揮體系。地方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應急管理工作負總責,實行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領導責任制。部門(單位)是本部門(單位)應急管理的工作主體,其主要負責人是應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實行領導應急管理工作「一崗雙責」,政府領導班子成員負責分管工作范圍內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突發事件發生後,根據需要,建立黨、政、軍、武警及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應急指揮機構,實行統一領導和指揮協調。
——建立健全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制度。省、市(州)、縣(市、區)分別負責重大以上、較大、一般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組織領導。重大以上突發事件發生後,事發地各級政府應立即組織先期處置並按規定向上級報告,採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態發展。市(州)、縣(市、區)政府是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各類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有關部門依據法律法規和各自的職能職責,參與相關類別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
——建立健全規范高效、運行有序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應急管理機制,建立或明確辦事機構,落實專兼職人員,充分履行應急值守、信息匯總、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職責,發揮運轉樞紐作用。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切實解決應急工作所需的經費、裝備等問題,努力為應急管理工作創造良好條件。
——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調查評估制度。按照《應對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重大以上(含重大)的各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結束後,由省政府組織省直相關部門,對事發地市(州)、縣(市、區)政府在事件發生前的預防預警、日常應急管理、事件發生後的應急響應與處置、事件造成的影響損失、事件的原因性質等進行綜合調查評估。各市(州)、縣(市、區)政府根據突發事件級別,分級建立應急管理調查評估制度 。 ——強化各級政府應急管理機構對各類突發事件信息的統一歸口管理,嚴格按照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時限、范圍、內容和程序等要求,及時准確報送信息,不得遲報、漏報和謊報、瞞報。健全完善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和軍隊之間突發事件信息交流機制,強化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依託村社工作人員和整合現有的災害隱患監測員、駐礦安監員等各類人員,建立基層專(兼)職突發事件信息員隊伍,並通過加強培訓,提高信息報送時效和質量。全省所有鄉鎮、街道辦事處和村(居)委會分別配備1名專兼職突發事件信息員。
——整合「119」、「110」、「120」、「122」等各類公眾信息接報平台,加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建立完善互聯互通機制,形成以各級政府應急管理機構為匯集點的公眾信息接報平台網路。以互聯網為載體,在縣級以上政府應急管理機構建設面向社會公眾的突發事件信息接報平台,實行統一接報、分級核實、及時反饋,鼓勵社會公眾及時報告各類突發事件信息,拓寬信息來源渠道。建成開通四川省突發事件信息公眾接報平台。
——建立完善省級自然災害信息發布平台,結合實施「數字減災」工程建設,依託廣播、電視、報紙、網路、手機簡訊、電子顯示屏等載體,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快速播發體系,拓寬傳輸渠道。加強偏遠高風險地區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基層信息員的作用,結合鳴鑼、吹哨、村級廣播等傳統方式,減少信息覆蓋盲區,切實解決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的瓶頸問題。
——堅持信息公開、正面引導,按照及時主動、公開透明的原則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實行事件處置與新聞報道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進,尊重公民知情權。完善輿情收集和分析機制、新聞發布機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准確發布信息;加強現場媒體服務與管理,開放有序組織媒體采訪;加強互聯網信息管理,正確引導網路輿論。 ——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在全省應急預案體系已基本建立的基礎上,「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擴大應急預案覆蓋面,重點推進應急預案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制定完善醫院、供水、供氣、供電等生命線工程以及能源、通信、運輸、糧油食品、葯品等重點行業、重點部門的應急預案,所有重大節慶活動、體育賽事、文藝演出等都必須制定應急預案,真正建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
——加強應急預案管理。縣級以上政府應急管理機構負責對本級及本行政區域內的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實施統籌管理,做好預案編制的指導、銜接、備案等工作,並建立各類應急預案適時修訂制度,強化通過修訂應急預案,進一步明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組織指揮、職責分工和工作流程,建立協同聯動機制,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2013年底前,完成全省所有應急預案的修訂。
——強化應急預案演練。依託有關部門和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加強地震救援、公安消防、森林草原防火、突發林業有害生物、礦山救護、衛生防疫、危險化學品救援、環境應急、民航應急、水上搜救、反恐指揮等演練設施建設,組織開展綜合及各類專項預案演練,提高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實戰能力。縣級以上政府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綜合應急演練;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基層組織和單位每年要針對本區域、本單位常發突發事件,組織開展以逃生避險為主的應急預案演練。 ——整合利用現有的政府系統辦公業務資源和各有關部門(行業)的專業系統資源,建設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政府應急指揮平台,統一技術標准和格式要求,實現省政府與國務院、省直相關部門和各市(州)、縣(市、區)之間的互通互聯。到2015年,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全面完成省、市(州)和縣(市、區)政府應急指揮平台建設,形成縱橫相連相通的應急指揮平台體系,實現值守應急、信息匯總與發布、資源整合與共享、綜合研判 、指揮調度、視頻會商、輔助決策和總結評估等功能,為預防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提供有力支撐。
——按照「共建共享、分級負責、分類管理」原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及網路資源,以各級政府應急指揮平台和部門專業應急平台為載體,整合利用各市(州)、縣(市、區)及省直有關部門的信息資源,建立採集統計、查閱交換、更新維護等信息資源數據准備、共享與交換系統,為突發事件預測分析、預案編制、事件處理、指揮決策等提供技術支持。「十二五」期間,分階段完成省級應急基礎資料庫的信息資源數據錄入、省直部門專業信息資料庫的互聯互通和各市(州)應急資料庫建設;到2015年,全面完成覆蓋到縣(市、區)的資料庫網路建設。
——完善提升公安、衛生、民政、國土資源、安全監管、環境保護、鐵路、交通、農業、水利、林業、地震、氣象等專業應急平台功能。加強省和市(州)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礦山、危險化學品等安全生產應急信息資源,形成完善有效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加強縣以上公安指揮體系建設,著力提升成都市以及其他敏感區域城市反恐應急能力。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信息與指揮系統建設,實現對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協調和指揮功能。健全省和市(州)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與指揮系統,統籌區域醫療資源,實現對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緊急醫療救援等的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建立省、市(州)和重點縣(市)三級突發地質災害遠程會商系統,實現監測數據的及時採集、傳輸和科學決策。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地震災情速報網路,進一步完善提升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拓展葯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的應急協調指揮功能,提高現有畜牧系統的動物疫病疫情應急協調指揮能力。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全省信訪、物價以及能源、糧食、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病蟲害防治等信息系統的應急處置功能。 ——健全緊急情況下社會交通運輸工具的徵用程序、補償機制和應急車輛綠色通道制度,加強突發事件發生區域的交通管制與疏導。整合利用駐川工程部隊、地方企業的大型機具、特種設備,建立相關資料庫,完善緊急調用機制,發揮其專業設備和技術優勢,提高因災損毀道路、橋梁的快速搶通保通能力。充分發揮交通戰備保障系統的優勢和作用,完善交通戰備保障與緊急運輸保障的協調聯運機制,提高關鍵基礎設施和重大危險發源地的通達能力。
——健全完善公路、水路運輸能力緊急調度機制,逐步在全省建立起運力集結、資源補給、醫療救助、車輛維修的交通應急救助網路,充分發揮現有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系統的緊急運輸保障能力。依託省內現有大型運輸企業,建立緊急運輸服務基地。補充完善重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樞紐的工程搶修裝備,提高清障及修復能力。加強緊急運輸保障隊伍建設,以地方道路客貨運輸骨幹企業為依託,建立緊急運輸保障車隊、船隊,完善指揮調度協調機制,有效保障應急物資搶運和旅客疏散。加強重點林區、城中村的消防通道建設。
——建立空中運輸、鐵路運輸緊急協調、調用和補償機制,簡化調用程序。加強與駐川空軍、陸航部隊、民航管理部門、航空運輸企業和鐵路管理部門的協調銜接,建立關系密切、運轉高效的空中和鐵路緊急運輸保障機制。 ——健全各級各類應急管理和指揮調度機構間通信網路,增加補充各級應急指揮機構和應急隊伍配備的適用通信裝備,完善公眾與專用、保密與非保密相結合的應急通信保障網路體系。
——增加移動發電設備等應急通信電源配置,保障應急供電需求。加強公用通信安全保障,提升網路抗毀能力。到2015年,基本實現網間關口局多路由、多節點保護,骨幹線路雙路由保護,本地業可迂迴。
——進一步拓展公眾通信網路緊急呼叫優先接通、互聯互通以及終端用戶定位等功能。充分利用四川機動通信局、四川移動應急通信局、公安廳、省人防辦、省安全監管局(四川煤監局)的應急通信裝備,發揮四川聯通應急保障大隊等專業保障隊伍的作用,新增一批機動通信應急裝備,提高重特大突發事件現場的實時通信保障能力 。
——加強公用應急通信網路未覆蓋區域的專用應急通信網路建設,確保應急通信所需。補充完善有關部門現有應急通信系統,並根據自身需要增加保密通信設備。各級各類應急救援機構和隊伍按標准配備適用的衛星通信、集群通信等無線通信設備,實現互聯互通。
——各地區充分利用現有通信網路資源,構建各級應急管理機構間的指揮調度通信網路,實現省、市(州)和縣(市、區)應急指揮通信網路的連接。統籌規劃各專業部門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以專業應急通信為主、公用應急通信為支撐,形成快速搭建現場應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針對自然災害發生的區域特點和應急通信的薄弱環節,推進實施鄉村應急通信系統完善工程,對農村地區特別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現有的鄉村通信系統進行改造升級,並將其作為農村區域通信應急保障系統,儲備對應的通信終端,適當增加衛星電話等配置,保證應急通信所需。 ——大力開展防災救災應急科普知識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的宣教活動,提高應急科普知識普及率。每個縣(市、區)至少選擇1個基礎設施較好、師資力量較強的教育培訓單位作為應急科普宣教基地,對公眾開展應急知識教育;同時作為應急志願者培訓基地,各級公安、安全監管、地震、環境保護、衛生等部門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與本部門職能相關的志願者培訓。加強大中小學生公共安全教育,將應急知識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學內容,不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應急演練。將應急知識作為職工在職培訓和就業對象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應急知識宣傳和安全教育。
——加強廣播、電視、網站等各類媒體對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在相關欄目、專題中刊播應急知識。利用各種科普活動月、宣傳周、宣傳日和災害紀念日等,採取舉辦講座、布設展板、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出動宣傳車、散發傳單等形式,廣泛開展防災救災等應急知識科普宣傳活動。依託現有的科技館、地震遺址紀念館等,建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到2015年,全省公眾應急知識的宣傳覆蓋面達到90%以上。
——依託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部分高校和省安全生產科技中心等,增加應急培訓相關基礎設施、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建設省應急管理培訓基地,每年舉辦1—2期全省應急管理培訓班,對全省市(州)和縣(市、區)政府領導幹部、應急管理幹部等進行應急管理培訓。
——充分利用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及遠程教育系統,對重點企業、街道、鄉村、學校和醫院等單位的基層幹部群眾進行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基層幹部群眾排查安全隱患和第一時間應急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省、市(州)、縣(市、區)政府分級建設應急互聯網站,形成面向公眾的應急知識宣傳平台體系。
——從黨校(行政學院)、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及黨政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中遴選一批具有較深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應急管理教學骨乾和兼職教師,按照擇優入庫、動態管理的原則,建立應急管理培訓師資庫。
——根據國家應急管理培訓指導綱要,參照國家應急培訓教材,結合我省實際,組織相關人員編寫適應不同層次幹部需要和不同工作崗位要求的應急管理培訓教材。
——建立應急管理國內外培訓交流與合作機制。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邀請國內外應急管理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來川講學,定期安排應急管理人員赴國內外學習考察,學習借鑒國內外應急管理經驗,提高預防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結合全省科技發展規劃的實施,大力支持有關科研機構開展應急管理技術研究與開發,加速推進已有科技成果轉化,完善應急管理標准體系,切實加強應急科技支撐能力建設。
——圍繞預防處置四大類突發事件,依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檢測檢驗機構,爭取和建設一批具備應急快速檢測檢驗、分析和模擬模擬計算能力的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產學研合作創新聯盟等科技平台,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優化科技力量布局 。
——通過多種渠道,組織有關單位聯合攻關,圍繞預防處置四大類突發事件,重點加強對氣象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煤礦瓦斯爆炸、天然氣氣井井噴、油氣管道泄露和爆炸、突發環境事件、重大疫病疫情、植物病蟲害、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等的監測、預警、預防、控制等技術研究,提高早期發現、防範和處置能力;開展地震、火災、煤礦事故、危險化學品泄漏、交通運輸事故、群體性中毒、重大疫病疫情、綜合減災等關鍵應急救援技術研究;健全城市防災及應對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技術支撐體系,大力發展城市綜合防災與保障新技術;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完善應急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有關企業和研究機構應急裝備研發工作。
——按照國家規范要求,建立健全我省應急能力評估、應急救援績效評估、各類應急人員資質管理等標准規范,完成應急通信互聯、信息交互和共享、應急資源分類及配置等技術標准規范編制工作。
——加強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建設,省、市(州)、縣(市、區)分別組建專家隊伍,完成專家信息收集、分類建檔和組建專家組等工作,建立相應資料庫和專家信息共享機制,形成分級分類、覆蓋全面的應急專家資源信息網路。完善專家參與預警、指揮、救援、救治和恢復重建等應急決策咨詢機制,開展專家會商、研判、培訓和演練等活動。

E. 「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的重點任務

「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依據,重點明確以下建設任務:
(一)構建國家電子政務網路
基於國家電子政務傳輸骨幹網,建好內網,擴展外網,整合優化已有業務專網,構建完整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加快推進專網業務向國家電子政務網路遷移,確需保留的部門專網根據業務需要實現與國家電子政務網路互聯互通。
1.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台。
建設目標:形成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台,主要用於承載各級政務部門的內部辦公、管理、協調、監督和決策等業務信息系統,並實現安全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
建設內容:加快建設統一的電子政務內網平台。規范網路連接,整合網路資源,確保安全接入。重點建設中央級平台,盡快實現頂層互聯互通。各部門按照業務系統部署和安全管理要求,依託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台,開展跨地區跨部門業務應用,實現網路資源的共享共用。
2.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平台。
建設目標:實現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平台的互聯互通,為各級政務部門履行職能提供服務,為面向公眾、服務民生的業務應用系統以及國家基礎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提供信息支持。
建設內容:完善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中央級平台,整合地方網路資源,加大地方各級電子政務外網建設,推進中央級電子政務外網平台與地方各級電子政務外網的有效聯通。
(二)深化國家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基礎信息資源庫包括基礎信息庫和業務信息庫,並依法向政務部門和社會開放。基礎信息庫要按照一數一源、多元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權威發布的原則建設。業務信息庫要按照物理分散、邏輯集中、共享校核的原則建設。
1. 人口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初步實現相關部門人口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為區域資源承載能力、實有人口統籌管理、人口全生命周期管理、社會治安狀況、人力資源能力素質、社會就業形勢、市場消費能力和公益事業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等的監測分析和評價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管理、服務和決策水平。
建設內容:建設和完善覆蓋全國人口、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標識、以居民身份證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以人口基礎信息為基準,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機制,充分利用全國人口普查信息,逐步建設人口總量和靜態動態分布、戶口登記、健康素質、殘疾人口、年齡和性別結構、教育程度、就業狀態、居住狀況、收入水平、納稅情況、參保繳費、社保待遇、婚姻狀況、優撫救助、扶貧開發、黨員、公務員、專業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業務信息庫。
2. 法人單位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初步實現相關部門法人單位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為企業技術創新、產品質量保障、中小企業發展、勞動就業需求、行政資源配置、產業經濟安全、社會事業發展、市場開放競爭、社會信用體系等的監測分析和評價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管理、服務和決策水平。
建設內容:建設和完善以法人組織機構代碼為標識的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社團法人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各類機構單位基礎信息庫。以法人單位基礎信息為基準,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機制,充分利用經濟普查信息,逐步建設法人信用、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就業規模、生產經營、稅源稅收、法人業務范圍等方面的業務信息庫。
3. 空間地理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初步實現相關部門空間地理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為自然資源儲備和開發利用狀況、人居環境、生態環境、自然災害、交通資源配置和物流配送效率的監測分析和評價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國土空間資源配置效率。
建設內容:在國家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一期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和整合相關數據資源,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和完善以測繪基礎地理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以國家空間地理基礎信息為基準,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機制,逐步建設土地礦產資源、海洋環境狀態、地質地震構造、耕地草原狀況、森林濕地荒漠、水源水系分布、城鄉建設規劃、綜合交通布局、水域空域航線、網路資源分布、重點水利工程分布、行政區劃和地名、郵政編碼和地址、地理數據資源等業務信息庫和國土資源監管信息系統。
4.宏觀經濟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依據業務需要實現宏觀經濟信息的共享,為有關部門和地方開展經濟運行動態監測、產業安全預測預警等分析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確保金融、稅收、統計等宏觀經濟基礎數據真實准確、完整及時,提高政府統計公信力,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
建設內容:強化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逐步完善消費、投資、進出口以及經濟運行、節能減排、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業務信息資源。建立完整、統一、高效、適用的國家統計信息系統,完善國家統計資料庫,建成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的聯網直報系統。
5.文化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推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設內容:完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逐步建設以國家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國家重要文物、國家檔案信息等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庫。完善文化市場信息監管平台,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建設,推動新聞信息搜索引擎發展,完善國家級網路視頻內容傳播和共享平台。
(三)完善國家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
堅持以促發展、保安全為主線,按照規制為主、疏堵兼顧、科學管控、共建共享、政企結合的方針,加快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我國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能力。
1. 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
在已有設施和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提高網路輿情監測能力、網路失竊密監測預警能力、網路有害信息監測和管控能力、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能力等,逐步建立科學高效的信息安全管控機制,建設統一的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健全重點信息安全管理業務系統,構建密碼保障、身份認證、保密監管、檢測評估和監測預警等技術支撐體系,切實保障我國信息網路空間的安全可控。
2.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設施。
減少各部門互聯網出入口數量,推進黨政機關互聯網統一接入。加強涉密信息系統與信息資源的安全保密設施建設,統籌應急響應與災難備份能力建設,增強電子政務網路、基礎信息庫和重要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為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可控運行提供支撐。完善密鑰管理基礎設施,推進電子政務網路信任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已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地區的政務業務應用提供安全保障。
(四)推進國家重要信息系統建設
在繼續加快推進金盾、金關、金財、金稅、金審、金農等重要信息系統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經濟社會安全、提升治國理政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統。根據各部門的職能分工,整合部門工程項目功能,實現重要信息系統的跨部門協同互動和資源共享,形成相關部門項目關聯組合的信息化一體工程。
1.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重大疾病防控能力、衛生監督和公眾健康保障能力,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醫療衛生事業行政監督管理水平。提高遠程醫療服務能力,促進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均等化,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醫療衛生需求。
建設內容:按照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完善以疾病控制網路為主體的中西醫協同的公共衛生管理信息系統。建立涵蓋基本葯物采購供應和使用管理、居民健康管理、診療導航與管理、綜合業務管理和績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層醫療衛生管理系統。以建立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中西醫電子病歷、推廣醫保「一卡通」為重點,建設支持各級醫院上下聯動、醫保醫葯醫療業務協同、居民健康監測咨詢等的醫療健康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支持醫療機構分級協作和醫保支付即時結算。建設基本葯物制度運行監測評價信息系統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與績效評價信息系統。推動遠程醫療試點。
2.全民住房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加強住房保障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增強國家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能力,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建設內容:以人口分布、建設用地供給信息監測為基礎,整合房屋權屬信息和房地產市場交易信息,重點建設住房信息系統,加強對保障性住房資源配置的監管、互助性住房建設資金的監控以及投資性住房需求的監測。
3. 全民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多險種跨省區可接續,規范業務辦理流程,控制資金風險,實現精細化管理,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信息支持,不斷提升國家社會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建設內容:在金保一期工程基礎上,加快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推進社會保障卡應用,建設覆蓋鄉村社區、實現多險種和跨省區接續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信息系統。在低保一期工程基礎上,建設由城市延伸到農村的統一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社會保障監管信息系統。
4.葯品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進一步加強對葯品和醫療器械研製、生產、流通和使用全過程監督,實現葯品流通過程的透明監管,有效提高對葯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監管的水平,強化葯品(含醫療器械)安全監管,滿足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需求。
建設內容:建設葯品監管信息化工程。建成國家葯品監管信息系統一期工程,支持葯品真偽鑒別、來源追溯、過程追蹤、快速召回和緊急調配。在此基礎上,加快建設葯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
5.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逐步實現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程監管業務的緊密協同和數據共享,支持食品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滿足預防為主、科學管理、明確責任、綜合治理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要求,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建設內容:加快建設食品(含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含進出口)、消費等環節的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利用物聯網技術、溯源技術、防偽技術、條碼技術、雲計算技術等,建設支持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生產達標的生產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支持食品及食品添加劑品牌真偽認證、來源追溯、過程追蹤、責任追查及召回銷毀的流通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支持對食品生產商、經營商和餐飲服務商進行信用評價、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食品經營者信用監管信息系統。建設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信息系統,建設相應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6.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推進各級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對安全生產信息的共享共用,提升重大危險源管理和生產安全事故的預防預警、監管監察和應急處置能力。
建設內容:按照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建設的要求,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病險設施、特種設備、工業生產、工程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充分利用企業安全生產的實時監測信息,完善和建設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
7.市場價格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切實加強價格調控監管,防範市場投機炒作和價格異常波動,提升重要商品的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價格調控、監督檢查,以及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效率。
建設內容: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設施,優化整合現有信息化資源,加快建設和完善價格監管、價格監測預警、成本調查、價格鑒證、葯品和醫療器械價格評審、價格監督檢查等信息系統,形成統一協調的價格管理和數據共享平台,加強對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價格監測分析。
8.金融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和國民財富安全等方面的有效監管提供信息支持,逐步增強金融信息服務能力,規範金融機構行為,提高對金融風險的防範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置水平。
建設內容:按照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加強金融監管的要求,加快建設金融監管信息系統,完善針對金融業系統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的風險管控和信息共享系統,重點加強對外匯業務、資本市場交易和跨境資金流動等的動態監測和信息共享。建設和完善金融信息平台。
9.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對油、氣、電、煤等能源供需、價格走勢、國際能源市場發展變化,以及重點能源企業財務狀況的監測預測和預警能力,為提高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信息支持。
建設內容:按照構建安全、穩定、經濟和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要求,建設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覆蓋能源資源、能源生產、運輸、儲備、庫存、價格、進出口、消費等各個環節,能源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監測預警與監督管理信息系統。重點建設支持國內能源生產結構調整、合理布局、確定能源定價策略、制定重大能源戰略規劃的宏觀決策信息系統。
10.信用體系建設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依法實現信用信息的跨部門共享,有效支撐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和守信行為的激勵,提升信用監管水平,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建設內容:按照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利用人口和法人基礎信息庫,依託部門和地方建設的業務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公民和法人的信貸、納稅、履約、生產、交易、服務、工程建設、參保繳費,以及違法違紀等信用信息記錄。根據客觀需求,結合實際條件,建設公民和法人信用信息徵信信息系統。
11.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逐步實現污染源、污染物、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斷提高對重點流域、區域的環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強對環境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監測、評估、服務能力,有效遏制工業污染,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建設內容:針對危害群眾生命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按照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要求,充分利用物聯網、遙感等先進技術,進一步完善土壤、森林、濕地、荒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氣等方面的生態環境保護信息系統。運用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動態匯集工業企業污染監測信息,加強工業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評估和監測能力建設。
12.應急維穩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有效提高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防範和應對能力,提升應急維穩信息預測預警通報、綜合分析研判和決策指揮支持能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國家安全。
建設內容: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報送、預測預警、分析評估、輿論引導、應急預案智能化聯動、預警信息發布、應急通信、應急指揮、防災減災、應急隊伍和物資調配、應急處置責任認定等信息能力建設。充分利用、整合和完善各類社會管理動態綜合信息,拓寬民意反映渠道,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信息系統,面向重點地區、特殊群體、敵對勢力和矛盾多發領域,加強輿情搜集和信息監測。
13.行政執法監督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為有效防控廉政風險,促進行政權力規范運行,深入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行政復議指導監督力度,提高面向公共財政資源配置的制度監督水平等提供信息支持,規范行政自由裁量行為,促進依法行政。
建設內容:加快建設行政監察信息系統,以落實違法違紀責任追究為重點,加強行政權力運行監察監管機制,完善電子監察系統。以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執法行為為重點,建設行政執法監督信息系統。以公共財政運行安全和績效評價為主要內容,在金審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政府預算執行監督的審計信息系統。
14.民主法制建設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有效滿足立法和監督等工作需求,為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提供信息支持。進一步提高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能力。有效增強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效率、確保司法公正、推進司法公開。實現檢察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促進公正廉潔執法。
建設內容:圍繞國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建設,加強人大信息系統建設,完善法律信息庫。整合共享有關信息資源,完善政協業務網路系統。加快推進法院系統信息化,建設完善法院案件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加快推進檢察系統信息化,建設以控告舉報與刑事申訴、職務犯罪偵查與預防、偵查監督、刑事審判監督、民事審判與行政訴訟監督、刑罰執行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檢察院法律監督信息系統。
15.執政能力建設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黨的建設,優化配置黨的執政資源。為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執政能力提供信息支持。
建設內容:整合利用各級黨委、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的信息資源,建設完善黨的決策指揮管理系統、執政資源配置和運行監測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系統、社會管理和群眾工作服務系統。

F. 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一)完善安全保障體系,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和事故防範能力。
煤礦:開展全面、系統、徹底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防範瓦斯、水害、火災等重特大事故。完善煤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生產過程管理領導責任。深化煤礦瓦斯綜合治理,推進先抽後采、抽采達標,嚴格落實綜合防突措施,完善瓦斯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健全災害監控、預測預警與防治技術體系,狠抓礦井水害、火災、沖擊地壓等事故防控技術措施落實。對資源整合礦區實施水文、工程地質補充勘探。治理煤礦火災隱患。提高礦用產品、設備安全性能。
將煤礦技術人員配備列入安全准入基本條件,嚴格煤炭建設、生產領域的企業准入標准。推進煤礦企業安全質量標准化和本質安全型礦井建設,推廣應用煤礦井下監測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緊急避險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和通信聯絡系統(以下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強化安全班組建設等安全基礎管理。推動煤礦企業兼並重組和小煤礦整頓關閉,構建安全、高效的煤炭產業體系。完善煤礦采氣權與采礦權協調、小煤礦嚴格准入與有序退出等機制。小型煤礦採煤、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到2015年底分別達到55%和80%以上。加強煤礦地質勘探報告審查。嚴格控制新(改、擴)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建設,「十二五」期間停止核准新建30萬噸/年以下的高瓦斯礦井、45萬噸/年以下的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項目。 專欄2 防範煤礦事故重點地區 瓦斯治理重點地區:山西、河南、貴州、黑龍江、重慶、四川、湖南。
水害治理重點地區: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四川、湖南。
新建技改整合重組監管重點地區:河南、新疆、內蒙古、陝西、甘肅、山西。 道路交通: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戰略規劃。深入推進客運車輛特別是長途客運車輛安全隱患專項整治,從嚴整治超載、超限、超速、非法載客和酒後、疲勞駕駛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格客運線路安全審批和監管,完善道路運輸從業人員資格培訓和管理制度。開展運輸企業交通安全評估。完善客貨運輸車輛安全配置標准。建立完善車輛生產管理信用體系,加強車輛產品准入、生產一致性管理和監督,提高車輛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能。改善道路交通通行條件,加強事故多發路段和公路危險路段綜合治理。推進高速公路全程監控系統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建設。建立農村客運服務和安全管理體系。在公路省際交界處、市際主要交界處建立固定式交通安全服務站。 專欄3 防範道路交通事故重點地區 重特大事故控制重點地區: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西藏、新疆。
事故總量控制重點地區: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四川。 非煤礦山:制定非煤礦山主要礦種最小開采規模和最低服務年限標准。合理布局非煤礦山采礦權,嚴格落實非煤礦山建設項目安全核准制度。落實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常態化管理措施,到2015年,非煤礦山數量比2010年下降10%以上。實施地下礦山、露天礦山、高陡邊坡、尾礦庫、排土場等專項整治,重點防範透水、中毒窒息、坍塌和尾礦庫潰壩等事故。建設金屬非金屬礦山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完善石油天然氣開采防井噴、防硫化氫中毒、防爆炸著火及海洋石油生產設施防颱風、防風暴潮等防範措施。推動露天礦山採用機械鏟裝、機械二次破碎等技術裝備,「三高」(高壓、高含硫、高危)油氣田採用硫化氫氣體防護監測技術裝備,三等及以上尾礦庫和部分位於敏感地區尾礦庫安裝在線監測系統。 專欄4 防範非煤礦山事故重點地區和領域 事故控制與資源整合重點地區:雲南、河南、湖南、貴州、廣西、遼寧。
重點監管礦種:鐵礦、有色金屬礦、煤系礦山、「三高」油氣田。 危險化學品:推動制定與實施化工行業安全發展規劃。開展城市化工產業布局調查,加強城市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和化學品輸運管線等易燃易爆設施隱患排查治理。推動新建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進入化工園區,規范化工園區安全監管,實行化工園區區域定量風險評價制度。推動城區內安全防護距離不達標的危險化學品生產及儲存企業搬遷。強化危險化學品生產過程安全管理,對涉及危險化工工藝的生產裝置建立自動控制系統及獨立的緊急停車系統。強化重點監管的危險工藝、危險產品和重大危險源的監管和監控,嚴格危險化學品安全使用許可。健全區域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安全聯控機制。加快建設集倉儲、配送、物流、銷售和商品展示為一體的危險化學品交易市場,推動大中型城市內的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進場交易。 專欄5 防範危險化學品事故重點地區和領域 事故控制重點地區: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天津、上海、遼寧。
事故控制重點領域:城區內化學品輸送管線、油氣站等易燃易爆設施;大型化學品儲存設施;大型石化生產裝置;國家重要油、氣儲運設施。 煙花爆竹:推進煙花爆竹生產工廠化、標准化、機械化、科技化和集約化建設。嚴格安全生產准入條件,到2015年,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數量比2010年減少20%以上。加強煙花爆竹生產、經營、運輸、燃放等各環節安全管理和監督,深化「三超一改」(超范圍、超定員、超葯量和擅自改變工房用途)等違規生產經營行為專項治理,推進禮花彈等高危產品專項整治,建立煙花爆竹流向管理信息系統。
建築施工:加強工程招投標、資質審批、施工許可、現場作業等環節安全監管,淘汰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建築企業和施工工藝、技術及裝備。落實建設工程參建各方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重點排查治理起重機、吊罐、腳手架和橋梁等設施設備存在的安全隱患。建立建築工程安全生產信息動態資料庫,健全建築施工企業和從業人員安全生產信用體系,完善失信懲戒制度。以鐵路、公路、水利、核電等重點工程及橋梁、隧道等危險性較大項目為重點,建立完善設計、施工階段安全風險評估制度。
民用爆炸物品:優化民用爆炸物品產品結構和生產布局,規范生產和流通領域爆炸危險源的管理,合理控制企業及生產點數量,減少危險作業場所操作人員。推廣應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淘汰落後生產設備和工藝,主要產品的主要工序實現連續化、自動化和信息化。
特種設備:嚴格市場准入,落實使用單位安全責任,保證安全投入和安全管理制度、機構、人員到位。實施起重機械、危險化學品承壓設備等特種設備事故隱患整治,建立重大隱患治理與重點設備動態監控機制。推動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故障的實時監測,推廣應用大型起重機械安全監控系統。
工貿行業:實施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和商貿等工貿行業事故隱患專項治理,重點開展工業煤氣系統使用、高溫液態金屬生產和工貿行業交叉作業、檢修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等隱患排查整治。實施自動報警與安全聯鎖專項改造,提高自動化程度。加強對企業煤氣輸送、儲存、使用等危險區域連續監測監控。
電力:完善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應急體系,提高電力系統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加強電力調度監督與管理,加強廠網之間協調配合。扎實開展電力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和標准化建設,加強新能源發電監督管理,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加強核電運營安全監管,落實安全防範措施。對已投入運行20年以上的水電站全面開展隱患排查,加強水電站大壩補強加固和設備更新改造。
消防(火災):推進構築社會消防安全「防火牆」工程。推動消防規劃納入當地城鄉規劃,加強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車通道等公共消防設施建設。落實新(改、擴)建工程消防安全設計審核、消防驗收或備案抽查制度。實施消防安全專項治理行動,整治易燃易爆單位、人員密集和「三合一」場所(企業員工宿舍與生產作業、物資存放的場所相通連)、高層建築、地下空間火災隱患。完善相關消防技術標准,嚴禁違規使用易燃、可燃建築外牆保溫材料。根據國家標准配備應急救援車輛、器材和消防員個人防護裝備。
鐵路交通:加強高速鐵路運營安全監管和設備質量控制,強化高速鐵路安全防護設施和防災監測系統建設。深入開展高速鐵路運輸安全隱患治理,重點對線路、車輛、信號、供電設備以及制度和管理等進行全方位排查。強化高新技術條件下鐵路運輸安全風險管控。嚴厲打擊危害高速鐵路運輸安全的非法違法行為。到2015年,危險性較大的鐵路與公路平交道口全部得到改造。開展路外安全宣傳教育入戶活動。嚴格鐵路施工安全管理,整治鐵路行車設備事故隱患,強化現場作業控制,深化鐵路貨運安全專項整治。
水上交通:加強水路交通安全監管基礎設施和港口保安設施建設。開展重點水域、船舶和時段以及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綜合治理。推進現有港口、碼頭的安全現狀評價。強化運輸船舶和碼頭、橋梁建設及通航水域采砂等水上水下施工作業的安全監管。推進內河主要干線航道、重要航運樞紐、主要港口及地區性重要港口監測系統建設。完善船舶自動識別、船舶遠程跟蹤與識別、長江干線水上110指揮聯動等系統,加快內河船岸通信、監控系統建設。實施渡改橋工程。加強內河海事與搜救一體化建設。嚴厲查處農用船、自用船、漁船非法載客等行為。
民航運輸:實施民航航空安全方案,推進航空安全績效管理。建立空勤人員、空中交通管制員體檢鑒定體系和健康風險管理體系。建立航空安保威脅評估機制。研究實行航空貨運管制代理人制度。整體規劃適航審定能力建設方案。建立航空安保崗位資格認證機制與培訓體系。加強飛行、機務、空管、簽派等人員的專業技能教育培訓。建設航空安全實驗基地,提高航空運行、適航維修、航空保安和事故調查分析等實驗驗證能力。
農業機械:完善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安全監理設施和裝備建設,加大安全投入,保障安全監理工作需要。強化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注冊登記、牌證核發和年度檢驗。推廣應用移動式農機安全技術檢測和農機駕駛人考試裝備。加快建立農機市場准入、強制淘汰報廢和回收管理制度,推進對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農業機械進行免費實地安全檢驗。創建500個以上「平安農機示範縣」。探索開展農機政策性保險,鼓勵支持農機安全互助組織有序發展。
漁業船舶:推進重點水域漁船和漁港監控系統建設。強化漁船、漁港安全基礎設施管理,加強漁業航標、漁港監控設備等建設。推進漁船自動識別系統建設,加強漁船通信終端設備配備。推進漁船標准化建設,鼓勵漁民更新改造老舊漁船,實行漁業船舶、船用產品、專用設備報廢制度。加強漁業船員培訓基地建設。實施漁船安全救生設備補助項目,推廣應用氣脹式救生筏等裝備,實現沿海中型以上漁船救生設備應配盡配。
職業健康:開展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普查。加強職業危害因素監測檢測。建立完善職業健康特殊工種准入、許可、培訓等制度。建立重點行業(領域)職業健康檢測基礎資料庫。開展粉塵、高毒物質危害嚴重行業(領域)專項治理。到2015年,新(改、擴)建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和使用)審查率達到65%以上,用人單位職業危害申報率達到80%以上,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率達到70%以上,粉塵、高毒物品等主要危害因素監測合格率達到80%以上,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標識設置率達到90%以上,重大急性職業危害事件基本得到控制,接觸職業危害作業人員職業健康體檢率達到60%以上。強化職業危害防護用品監管和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嚴肅查處職業危害案件。
同時,全面加強旅遊、水利工程等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排查整治安全隱患,全面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大型群眾性活動的安全管理,嚴防各類事故發生。
(二)完善政府安全監管和社會監督體系,提高監察執法和群防群治能力。
健全安全生產監管監察體制。完善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與行業管理部門專業監管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企業負責的煤礦安全工作體系。完善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布局。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和領導班子成員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強化基層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建立健全基層安全監管體系。積極推動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建立完善安全監管體系。研究建立與道路里程、機動車增長同步的警力配備增加機制。
建設專業化安全監管監察隊伍。完善安全監管監察執法人員培訓、執法資格、考核等制度,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的能力評價體系。嚴格新增執法人員專業背景和選拔條件。建立完善安全監管監察實訓體系,開展安全監管監察執法人員全員培訓。到2015年,各級安全監管監察執法人員執法資格培訓及持證上崗率達到100%,專題業務培訓覆蓋率達到100%。
改善安全監管監察執法工作條件。推進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工作條件標准化建設。到2015年,東部省、市、縣三級安全監管部門工作條件建設100%達到標准配置,中西部100%達到基本配置,省級和區域煤礦安全監察機構達標率達到100%。改善一線交通警察執勤條件,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設施及執勤配套設施建設納入高速公路建設體系。加強農機安全管理機構基礎設施及裝備建設。
推進安全生產監管監察信息化建設。建成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和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的信息網路與基礎資料庫。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管信息網路和交通運輸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建設。加快建設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建立民航安全信息綜合分析系統。完善農機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推進海洋漁業安全通信網、漁船自動識別與安全監控系統建設。
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健全完善重大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公告、整改評估制度。推進高危行業企業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系統建設,完善重大危險源動態監管及監控預警機制。實施中小企業安全生產技術援助與服務示範工程。強化安全生產屬地監管,建立分類分級監管監察機制。把符合安全生產標准作為高危行業企業准入的前置條件,實行嚴格的安全標准核准制度。推進建立非礦用產品安全標志管理制度。完善高危行業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健全工傷保險浮動費率確定機制。完善安全生產非法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建立與企業信譽、項目核准、用地審批、證券融資、銀行貸款等方面掛鉤的安全生產約束機制。
依法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監督作用,依法維護和落實企業職工安全生產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拓寬和暢通安全生產社會監督渠道,設立舉報信箱,統一和規范「12350」安全生產舉報投訴電話,實行安全生產信息公開。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作用,強化輿論反映熱點問題跟蹤調查。鼓勵單位和個人舉報安全隱患和各種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完善有效舉報獎勵制度。
(三)完善安全科技支撐體系,提高技術裝備的安全保障能力。
加強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實施科技興安、促安、保安工程。健全安全科技政策和投入機制。整合安全科技優勢資源,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安全技術創新體系。開展重大事故風險防控和應急救援科技攻關,實施科技示範工程,力爭在重大事故致災機理和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專欄6 安全科技產學研重點領域 安全基礎理論研究:典型工業事故災難、交通事故防治基礎理論;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基礎理論;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理論;安全生產經濟政策。
技術及裝備研發:煤礦重大事故預測預警與防治;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與控制;化工園區定量風險評價與管控一體化;煙花爆竹自動化制裝葯生產線;特種設備無損檢測與監測;高危職業危害預防;安全生產物聯網;事故快速搶險及應急處置;個體防護及事故調查與分析;新型交通管理設施與交通安全設施。
安全管理科學研究:安全生產法規政策體系運行反饋系統;安全生產監管監察、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模式與決策運行系統等。 強化安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安全健康專業人才和專家隊伍建設。實施卓越安全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完善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建立完善注冊安全工程師使用管理配套政策。發展安全生產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落實校企合作辦學、對口單招、訂單式培養等政策,加快培養高危行業專業人才和生產一線技能型人才。
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體系。完善國家級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技術支撐機構,搭建科技研發、安全評價、檢測檢驗、職業危害檢測與評價、安全培訓、安全標志申辦與咨詢服務等的技術支撐平台。推進省級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安全技術研究、應急救援指揮、調度統計信息、考試考核、危險化學品登記、宣傳教育、執法檢測等監管監察技術支撐與業務保障機構工作條件標准化建設。到2015年,東部省級安全監管技術支撐和業務保障機構工作條件建設100%達到標准配置,中西部100%達到基本配置;省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達標率達到100%;安全生產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關鍵技術准入測試分析能力達到90%以上。
推廣應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與裝備。完善安全生產科技成果評估、鑒定、篩選和推廣機制,發布先進適用的安全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推廣目錄。完善安全生產共性、公益性技術轉化平台,建立完善國家、地方和企業等多層次安全科技基礎條件共享與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機制。定期將不符合安全標准、安全性能低下、職業危害嚴重、危及安全生產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列入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促進安全產業發展。制定實施安全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檢測監控、安全避險、安全防護、災害監控及應急救援等技術研發和裝備製造,將其納入國家鼓勵發展政策支持范圍,促進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專用技術、產品和服務水平提升,推進同類裝備通用化、標准化、系列化。合理發展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安全評估認證等咨詢服務業。到2015年,建成若干國家安全產業示範園區。
推動安全生產專業服務機構規范發展。完善安全生產專業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建立分類監管與技術服務質量綜合評估制度。規范和整頓技術服務市場秩序,健全專業服務機構誠信體系。發展注冊安全工程師事務所,規范專業服務機構從業行為,推動安全評價、檢測檢驗、培訓咨詢、安全標志管理等專業機構規范發展。
(四)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標准體系,提高依法依規安全生產能力。
健全安全生產法律制度。加快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建立法規、規章運行評估機制和定期清理制度。制定安全設施「三同時」、淘汰落後工藝設備、從業人員資格准入、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職業危害防控、應急管理等方面以及與法律、法規相配套的規章制度。推動地方加強安全生產立法,根據本地區安全生產形勢和特點,研究制定亟需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完善安全生產技術標准。制定實施安全生產標准中長期規劃。提高和完善行業准入條件中的安全生產要求。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審定發布相結合的標准制定機制。建立健全標准適時修訂、定期清理和跟蹤評價制度。鼓勵工業相對集中的地區先行制定地方性安全技術標准。鼓勵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集成度大的行業,根據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率先制定企業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安全技術標准。
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全面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准化工作,實現崗位達標、專業達標和企業達標。加強企業班組安全建設。強化對境外中資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指導與管理,嚴格落實境內投資主體和派出企業安全生產監督責任。建立完善企業安全生產累進獎勵制度。嚴格執行企業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成員輪流現場帶班制度。
提高安全生產執法效力。建立嚴格執法與指導服務、現場執法與網路監控、全面檢查與重點監管相結合的安全生產專項執法和聯合執法機制。推行安全監管監察執法政務公開。完善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和群眾投訴舉報制度。健全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和事故查處分級掛牌督辦制度。強化事故技術原因調查分析,及時向社會公布事故調查處理結果。落實安全生產屬地管理責任,建立完善「覆蓋全面、監管到位、監督有力」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體系。
(五)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提高事故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
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健全省、市、重點縣及中央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自然災害預報預警聯合處置機制,嚴防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災難。建立各地區安全生產應急預警機制,及時發布地區安全生產預警信息。
加快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快礦山、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水上搜救、緊急醫學救援、船舶溢油及油氣田、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等行業(領域)國家、區域救援基地和隊伍建設。鼓勵支持化工企業和礦產資源聚集區開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一體化示範建設。依託公安消防隊伍建立縣級政府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加強緊急運輸能力儲備。建立救援隊伍社會化服務補償機制,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
完善應急救援基礎條件。強化應急救援實訓演練。建立完善企業安全生產動態監控及預警預報體系。完善企業與政府應急預案銜接機制,建立省、市、縣三級安全生產預案報備制度。推進安全生產應急平台體系建設,到2015年,國家、省、市及高危行業中央企業應急平台建設完成率達到100%,重點縣達到80%以上。
(六)完善宣傳教育培訓體系,提高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和社會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提高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建立國家安全生產教育培訓考試中心,以及中央企業安全教育培訓考試站。推行安全生產「教考分離」和安全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強化高危行業和中小企業一線操作人員安全培訓。完善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化過程的安全教育培訓機制。高危行業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將安全生產納入領導幹部素質教育范疇。實施地方政府安全生產分管領導幹部安全培訓工程。
提升全民安全防範意識。將安全防範知識納入國民教育范疇。創建安全文化示範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應急避險和職業健康知識進企業、進學校、進鄉村、進家庭活動,實施「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里行」、「文明交通行動計劃」、「消防119」、「安康杯」知識競賽等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培育發展安全文化產業,打造安全文藝精品工程,促進安全文化市場繁榮。
構建安全發展社會環境。開展安全促進活動,建設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和主題街道。加強安全社區建設,提升社區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平安暢通縣市」、「平安農機示範縣」、「平安漁業示範縣」、「文明漁港」、「平安村鎮」、「平安校園」等建設,創建若干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倡導以人為本、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安全文化。

G. 環保部允許燒甲醇鍋爐嗎

允許的。

H. 寧波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的機構簡介

全院現有職工27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34名,本科153人;高、中級技術職稱人員112人;持有檢驗資格證書776人項,其中高級檢驗師5名,各類檢驗師143人項,高級無損檢測人員11人項;擁有儲罐底板漏磁掃描儀、攜帶型超聲相控陣&TOFD超聲成像檢驗系統、72通道聲發射儀、12米長工業電子內窺鏡、管道爬行器、萊卡全站儀、紅外熱成像儀、16元素光譜分析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渦流檢測儀、鋼絲繩探傷儀、EVA、應力應變儀等各種先進的現場攜帶型檢驗檢測儀器;建有全國首批在用工業鍋爐能效測試實驗室與首批鍋爐定型產品能效測試實驗室、國家級蓄能器型式試驗實驗室、鍋爐介質分析實驗室以及金屬材料理化試驗室、超聲檢測試驗室、電磁檢測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十二五」期間,寧波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將依託寧波市特種設備公共技術平台,持續投入完成「基礎研究、無損檢測、安全評估、能效測試、型式試驗」五大類專業實驗室的建設,推動研究院向以檢驗技術服務為基礎,以專業中心(實驗室)為支撐的特種設備檢驗新格局方向發展
多年來,寧波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依託寧波市臨港型工業的優勢,依法承擔了鎮海煉化100萬噸大乙烯工程現場的監督檢驗、3000m丙烯低溫球罐的TOFD檢測、5000m球罐聲發射檢驗,中海油大榭石化有限公司20000m大型儲罐的漏磁檢測,台塑集團500T/H鍋爐監督檢驗、80000m低溫儲罐監督檢驗,浙江省首次蕭甬長輸管道安裝監督檢驗,寧波港大型危險品常壓儲罐委託檢驗,設計噸位級別居世界前列的用於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的1600T架橋機檢驗,甬台溫高速公路及杭甬高鐵多台900T提梁機和900T架橋機的安裝監督檢驗,舟山跨海大橋主橋墩塔式起重機和門式起重機的監督檢驗,象山港跨海大橋及連接線工程1200tm塔式起重機等設備的監督檢驗,省市重點工程繞城高速甬江特大橋及寧波市繞城高速西線及東線所有起重設備的監督檢驗,寧波軌道交通多類特種設備的委託檢驗,波特曼中心高速電梯質量檢驗等典型工作。同時,自2009年始,承擔全市節能減排——鍋爐能效測試專項工作,共計完成600餘台鍋爐能效測試,並積極參與北侖電廠1000T/H鍋爐監督檢驗,中石化PX裝置、歧化裝置、催化氣體脫硫裝置等250餘台壓力容器、1600多條管道的RBI測試等重點工程。在長期的檢驗檢測工作中,嚴格遵守檢驗法規標准,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為排除特種設備事故隱患、確保特種設備安全做出了貢獻。
解放思想求發展,開拓創新增實力。近年來寧波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在全面履行政府賦予職能的同時,通過科研開發和技術提升,不斷拓展服務范圍、增強綜合實力,已完成或正在承擔多項省、市級的面向特種設備安全的橫、縱向科研項目。作為寧波市重點工程十大公共服務技術平台之一的寧波市特種設備安全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佔地面積近20000m,已經於2011年10月正式落成於寧波市高新園區內並投入使用,必將推動特檢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必將為寧波地方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I. 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工程

(一)企業安全生產標准化達標工程。
開展企業安全生產標准化創建工作。到2011年,煤礦企業全部達到安全標准化三級以上;到2013年,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以及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和商貿8個工貿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達到安全標准化三級以上;到2015年,交通運輸、建築施工等行業(領域)及冶金等8個工貿行業規模以下企業全部實現安全標准化達標。
(二)煤礦安全生產水平提升工程。
開展煤礦瓦斯綜合治理示範工程和煤層氣地面開發利用示範工程建設,在瓦斯災害嚴重礦區建成一批理念先進、技術領先、治理達標、管理到位的煤礦瓦斯治理示範礦井,開展礦井通風和瓦斯抽采利用系統更新改造。實施煤礦開采、供電、井下運輸、排水、提升等系統安全技術及防滅火工程技術改造。開展煤礦水文地質和老空區普查,實施礦井水害治理工程。推進煤礦機械化和兼並重組小煤礦安全改造工程建設。完成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工程建設。
(三)道路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程。
實施客貨運輸車輛運行安全保障工程,強制推動重點客貨運輸車輛全面安裝具有衛星定位功能的行駛記錄儀,推廣使用貨運車輛限載、限速等裝置。實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道路標志標線,增設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實施農村交通安全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建立健全農村地區交通安全管理網路。實施國家主幹高速公路網交通安全管控工程,建立完善全程聯網監控、交通違法行為監測查處和機動車查緝布控等系統。建設國家、省兩級高速公路聯網監控平台及氣象預警系統、交通事故自動檢測系統和交通引導系統。
(四)非煤礦山及危險化學品等隱患治理與監控工程。
推進高危行業企業建設完善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系統。實施非煤礦山尾礦庫、大型采空區、露天采場邊坡、排土場、水害及高含硫油氣田、報廢油氣生產設施等事故隱患綜合治理。建設金屬非金屬礦山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加快實施城區內安全距離不達標的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搬遷工程。開展城市燃氣與化學品輸送管網隱患治理。建設化工園區安全監管和危險化學品交易市場示範工程。建設重點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全程監控系統。開展建設工程起重機械事故隱患專項整治。
(五)職業危害防治工程。
開展全國性職業危害狀況普查。建立全國職業危害資料庫和國家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分析實驗室與技術支撐平台。以防治礦工塵肺、矽肺、石棉肺為重點,實施粉塵危害綜合治理工程。以防治高毒物質與重金屬職業危害為重點,實施苯、甲醛等高毒物質和鉛、鎘等重金屬重大職業危害隱患防範治理工程。建立健全職業危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一批塵肺病治療康復中心。
(六)監管監察能力建設工程。
完善省、市、縣三級安全監管部門基礎設施,補充配備現場監管執法裝備。完善現有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工作條件,改造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基礎設施,更新補充煤礦執法監察裝備。加強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港口保安設施建設。實施安全生產監管監察信息化工程。建設若干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執法人員綜合實訓基地。實施航空安全體系建設工程。建立民爆行業、特種設備、航空安全監管和農業機械等安全生產信息系統。
完善國家監管監察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礦用新裝備、新材料安全性分析和煤礦職業危害防治實驗室。完善事故鑒定分析技術支撐平台;建設非煤礦山、職業危害、危險化學品、熱防護和公共安全等國家安全科技研發與實驗基地。實施重大危險源普查和安全監控。完善省級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直屬技術支撐與業務保障單位工作條件。
(七)安全科技研發與技術推廣工程。
實施安全生產典型關鍵技術和安全產業園區示範工程。開發深部礦井熱害和瓦斯防治、頂板維護、水災預防、通信感測等關鍵設備。研究開發非煤礦山動力性災害監測及預防控制、尾礦庫在線監測、高含硫氣田井噴事故監測預警、深海石油開采遠程監控、化工園區安全規劃布局優化等技術裝備以及大型起重機械安全監控管理系統。60馬力以上機動漁船全部安裝防碰撞設備。到2012年,運輸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道路專用車輛,旅遊包車和三類以上班線客車全部安裝使用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星定位裝置。
(八)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工程。
建設7個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14個區域礦山應急救援隊和1個實訓演練基地。建設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水上搜救、緊急醫學救援、船舶溢油等行業(領域)國家救援基地和隊伍。依託大型企業和專業救援力量,建設服務周邊的區域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一批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隊和區域危險化學品、油氣田應急救援隊。建設礦山、礦山醫學救護、危險化學品等救援骨幹隊伍和國家礦山醫學救護基地。建設一批區域性國家公路應急保障中心。實施中央企業安全生產保障及應急救援能力工程。
(九)安全教育培訓及安全社區和安全文化建設工程。
建設完善一批煤礦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建設一批安全綜合教育培訓、特種設備實訓、交通安全宣傳教育、職業健康教育和安全文化示範基地。實施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班組安全培訓工程。推進安全社區建設,實施安全促進項目示範工程,建設地區安全社區支持中心和一批國家安全示範社區。建設完善若干安全發展示範城市。
規劃實施與評估
(一)加強規劃實施與考核。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逐級分解落實規劃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和目標指標,加快啟動規劃重點工程,積極推動本規劃實施,並推動和引導生產經營單位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確保規劃主要任務和目標如期完成。要健全完善有利於加強安全生產、推動安全發展的控制考核指標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實施嚴格細致的監督檢查。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約束性指標,要納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范疇。
(二)加強政策支持保障。
完善有利於安全生產的財政、稅收、信貸政策,健全安全生產投入保障機制,強化政府投資對安全生產投入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加大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監察技術支撐體系和中西部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建設投入。各級人民政府要繼續加強對尾礦庫治理、煤礦安全技改、小煤礦機械化改造、瓦斯防治和小煤礦整頓關閉等的支持,引導企業加大安全投入。鼓勵銀行對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項目給予貸款支持。健全完善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監督機制,適當擴大安全生產費用使用范圍,提高安全生產費用提取下限標准。推動高危行業企業風險抵押金與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相銜接。推進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經濟處罰收入管理制度以及煤礦重大隱患和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建設。落實煤層氣開發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適時調整和完善安全生產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支持引導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建立健全涉及公眾安全的特種設備第三者強制責任險制度。建立非煤礦山閉坑和尾礦庫閉庫安全保證金制度。規范和統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經費投入渠道,實行道路交通社會救助基金制度。實行農機定期免費檢驗制度,將農機安全檢驗、牌證發放等屬於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的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農機安全保險和漁業保險進行保費補貼。
(三)加強規劃實施評估。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定期形成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分析報告。在規劃實施中期階段開展全面評估,經中期評估確定需要對規劃進行調整時,由規劃編制部門提出調整方案,報規劃發布部門批准。規劃編制部門要對規劃最終實施總體情況進行評估並向社會公布。
(四)加強相關規劃銜接。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本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安全生產專項規劃,分解細化和擴充完善規劃任務。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要對本規劃確定的重點工程編制工程專項規劃,提出建設目標、建設內容、進度安排,以及國家、地方和企業分別承擔的資金籌措方案。加強國家、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及部門年度工作計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各地區要做好區域安全生產規劃與國家安全生產規劃目標指標和重點工程的銜接,並針對本地區安全生產實際,確定規劃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閱讀全文

與特種設備十二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