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設備公司 > 黃紙加工設備

黃紙加工設備

發布時間:2021-11-01 16:05:42

1. 造紙是怎樣發明的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五代造紙業仍繼續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製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步。 造紙的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6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之一,與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並稱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而著稱於世,它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書寫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承載體,結束了先祖在石壁、獸甲骨、竹木簡和帛上書寫的歷史。同時,紙也是文房四寶之一。
古書有東漢蔡倫造紙之說,這一說法至今尚有爭論。從目前的出土文物及資料來看,在西漢墓葬中已發掘遠古的紙張。當時的紙是動、植物纖維的混合體,這些纖維碎末經過再加工就被製成了紙張。自東漢起,造紙技術經過改良,人們僅利用植物纖維就可以製成薄紙。
可以推斷的是,東漢時期的蔡倫在造紙術的改良方面有所貢獻。他發明了用樹皮、麻、破布、魚網等材料造紙的技術,並將造成的紙獻給了皇帝。因此人們又將這種紙稱為「蔡候紙」。
造紙術的發明,帶動了筆、墨、硯的發展。造紙術傳至東南亞、歐洲及阿拉伯國家,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地圖古紙,還有陝西西安、挾風及甘肅居延出土的西漢麻紙是否屬於紙,學者們為此爭論不已。該紙的厚度和纖維分布不均,故被稱為麻紙。麻紙在漢至唐近千年間,一直是我國書寫繪畫的主要用紙。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物質的豐富,造紙的原料逐漸增多。魏晉以後,人們開始採用藤皮草(稻草、麥稈)、橘皮、桑皮、麻竹、蕁麻等材料造紙。東晉時,大麻被用於造紙,這種材料造出的紙質地堅韌潔白、耐水浸,這應該是宣紙的雛形。而真正意義上的宣紙要屬南朝時安徽歙縣等地出產的一種銀光紙,當時梁武帝的詠紙詩「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記事,寧同魚網時。」足以說明當時的造紙水平。
隋唐是造紙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的紙品種和式樣都基本形成,且出現了對紙的染色工藝。唐代較有名氣的紙有揚州麻紙和以青檀樹皮為原料製成的宣紙,還出現了一些新品種,如鄱陽白、澄心堂紙等。箋紙染以顏色,是當時的一大特色,僅四川的蜀箋,就有深紅、粉紅、明黃等10種色紙。
到了宋代,竹、褚皮取代麻而成為主要的造紙原料。此外,木棉也作為材料用於造紙。隨著印刷業的興起,發明於晉代適宜印書的竹紙大為盛行。此外,紙的加工技術也得到了不斷提高,除細琢外,加工中還配以蠟糨、黃檗、膠、礬、顏色、金銀輔料,使紙更為光潤、平滑、美觀。
明清時期,我國造紙業繼續發展。箋紙、宣紙的製作工藝日趨精湛。在製作工藝上,除施膠、加礬、加蠟、染色、印花、礫光、灑金銀等技術,人們還採用豆板、拱花的印刷方法,製造出各式工藝精美的箋紙。清代,宣紙作為主要書寫材料,其產地擴大,名目眾多。除玉版宣、羅紋紙、六吉紙、夾貢外,還有不少特製紙,如南禹縣布紙、湖南來陽棉紙等,到了清代末年,機器造紙技術引入我國,造紙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 年產五萬噸竹漿設備廠家 年生產五萬噸竹漿設備的選型

你好!很高興為你推薦:
廣東江門鈞興造紙配件廠是生產各種造紙、制漿設備、黃紙燒紙生產設備、紙品分切加工、紙塑分離設備的專業廠家,擁有最新產品1092型、1575型、1760型、1800型、2362型、2400型高速衛生紙機,黃紙燒紙紙機。【回答】

3. 廢紙回收,在加工需要什麼機器.

再生紙是以廢紙做原料,將其打碎、去色制漿經過多種工序加工生產出來的紙張。其原料的80%來源於回收的廢紙,因而被譽為低能耗、輕污染的環保型用紙。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再生紙製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歡迎。
材料:衛生紙、枯葉(洋蔥皮等較特殊的表皮)、抹布、舊報紙、榨汁機、絹版廿一個、木框、水桶、桑椹果實或其他染色植物。
步驟1:將衛生紙稍撕碎與水一同倒入榨汁機中,打碎成紙漿,時間不需要太久,約三十秒。(如使用回收影印紙張,得先用碎紙機碎過並浸泡超過半天較為適宜。)
步驟2:將洋蔥皮或落葉撕碎再加入攪拌。
步驟3:加入桑椹或是其他染色植物,充分攪拌均勻。(此時顏色較深,待作品成形之後顏色會褪掉頗多)
步驟4:絹在下,木框在上,底下墊抹布。將攪拌好的紙漿倒入,可在此時加入較完整的落葉(又或是配合於課前製作葉脈標本),都可做出樸素的質感。
步驟5:陰干三至四天即可成形,小心取下之後便是一張自己製作的再生紙。
經驗分享:
*當不起眼得的洋蔥皮在陰乾的過程中,逐漸釋放出褐黃色並與紙漿自然混色的效果非常令人驚艷。
*桑椹的紅色威力驚人,要控制添加量,最好在事前將果實泡水壓榨取出色素,免得果粒參雜其中。
*可以使用染色過紙漿與未染色紙漿同時倒入絹板上,不要去攪拌讓它自然擴散融合,效果別有一番風味。
*未乾之前不要去撥弄它;如有破洞,可於隔天在製作少量紙漿填補上去,它依然會結合的很好。
*取下來之後表面略為凹凸,有自然的觸感,如求工整可用熨斗低溫壓平,切不可在絹板上操作。
*葉子以枯葉為佳,如使用綠色葉子會褪成較丑的暗褐色。

4. 在貴州,哪裡有黃燒紙的設備,謝謝

貴州那邊沒有生產燒紙設備廠家,你可以去河北那邊看看,燒紙加工是有季節性的,銷量相對來說沒有衛生紙加工好做一些,畢竟衛生紙加工是生活當中的消耗品人人都需要面向人群要廣一些。

衛生紙設備出貨中

如果自己有這個能力,那麼沒有衛生紙加工的經驗也不用擔心,因為只要我們購買衛生紙加工設備,廠家都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有專門的師傅上門教咱們,並且現在的衛生紙加工設備自動化程度都比較高,採用的都是plc電腦編程技術,觸屏操作,一般普通的農村婦女經過半天左右的培訓,她們就可以進行衛生紙的加工生產,其次就是衛生紙的銷售了,線下和當地的超市,商店,衛生紙批發商多溝通,從而達成合作意向,線上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電商進行銷售!

5. 製作紙的過程

紙的製造過程

1:伐樹做材料 2:裁切成適當的長度 3:剝去樹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將薄片集中處理,運往造紙廠 7:以葯水和蒸氣做成紙漿 8:用葯水沖洗

9:去除雜質 10:漂白紙漿 11:在紙漿中加入葯水 12:用網子瀝乾水分

13:放在氈子上吸水 14:以高溫烘乾水分 15:以壓光機做壓光處理

16:做成紙卷

===================
在中國,紙的發明得歸功於漢朝的太監蔡倫(約公元105年;中文版編者按:近年的歷史考證顯示,這個時間還要往前推)。當時的紙是以竹子根、碎布、大麻等為原料製造的,製造過程是把這些東西搗碎、煮熬、過濾、將殘渣鋪開曬干而成。紙的製造和使用漸漸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向西北傳播開去。公元793年在波斯的巴格達建成了一座造紙廠。造紙術從這里傳到了阿拉伯諸國,首先傳到了大馬士革,然後是埃及和摩洛哥,最後到了西班牙的愛克塞洛維亞。公元1150年摩爾人建起了歐洲第一座造紙廠。後來於1189年在法國的何朗特,1260年在義大利的伐布雷阿諾,1389年在德國先後建立了造紙廠。此後,英格蘭有一個名叫約翰·台特(John Tent)的倫敦商人於1498年在國王亨利二世在位時開始造紙。19世紀,以碎布和植物為原料的紙基本上被以植物漿為原料的紙所替代。
與羊皮紙不同的是:紙相對便宜,能大量而快速地生產,這點對書籍的印刷很重要。第一本印刷得到的書是1457年德國出版的《古騰堡聖經》,此書用來紀念喬那斯古騰堡(Johnnes Gutenberg)。這位來自梅錫(Mainz)的金飾匠發明了第一個活用鉛字印刷板。印刷書的出現加快了職業文學家的創作。

6. 請問造紙的具體工藝流程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五代造紙業仍繼續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製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步。 造紙的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造紙廠一般需貯存足夠用4~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於制漿,同時保證紙廠的連續生產。經備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產化學漿)或木斷(供生產磨木漿),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內加化學葯液,用蒸汽進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紙漿,或或把木斷送到磨木機上磨成紙漿,也可經過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紙漿。然後用大量清水對紙漿進行洗滌,並通過篩選和凈化把漿中的粗片、節子、石塊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把紙漿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著利用打漿設備進行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改善紙張性能的填料、膠料、施膠劑等各種輔料,並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上造紙機經過網部濾水、壓榨脫水、烘缸乾燥、壓光卷取,並進行分切復卷或裁切生產出捲筒紙和平板紙。如果生產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乾燥中部或生產成捲筒紙後經塗布加工而實現。

6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葯品與熱能的回收等。

灞橋紙:
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古紙。出土時,這是一疊紙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黃色。經過反復科學檢驗,發現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製成的,也就是說,這是「植物纖維紙」。這座古墓最遲不晚於漢武帝時,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斷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紀,我國已經生產並使用植物纖維紙了。這種灞橋紙,是考古發掘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紙。
蔡倫紙:
蔡倫,漢代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他總結前人經驗,始有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造紙,稱「蔡侯紙」,對改革和推廣造紙術有很大貢獻,後世傳為造紙術的發明者。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左伯紙:
在蔡倫以後,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歷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方法記載下來。
藤紙: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

附:紙的歷史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桿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州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 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7. 誰知道燒紙或黃紙怎麼做的需要什麼設備那有這樣的設備

黃紙的主要原復料是廢紙殼,還制可以在裡面加百分之30的鋸末,但是加鋸末的黃紙質量就不怎麼好了可以少加點,不過可以降低成本,設備好買在青島天津河南都有賣的,沒多少錢便宜的5萬還有10萬的20幾萬的也有但是要看你能銷售多少了 5萬的24小時能產3噸貴的就產的多了。

8. 魏晉南北朝造紙技術是怎樣發展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工藝進一步發展,造紙業初步形成規模,加工技術發展迅猛,同時黃紙被大量使用。

這一時期,紙已經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紙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當時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東漢末年,與中原關系極好的於闐國國王十分青睞中原的絲綢,但當時中原王朝禁止對外輸出蠶絲技術,只作為商品與國外交易或作為贈品用於外交。

於是,於闐國王以和親的名義向中原王朝求娶劉氏王室公主。中原王朝很痛快地答應了。

在公主臨行前,於闐國的迎親使臣悄悄告訴公主國王急欲得到蠶絲技術的事,公主便將蠶繭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將蠶繭帶到了於闐。

於闐國得到蠶繭,便設法從中原引進桑樹,廣泛種植,養蠶抽絲織綢。接著,一種以桑樹為原料的造紙工藝也在當地流傳起來。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桑樹皮為原料製作紙已成為一項重要工藝。用桑皮、藤皮造紙,這是這一時期造紙原料擴展的標志。

除了造紙原料更加豐富外,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時期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復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

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

北朝傑出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還專門有兩篇記載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

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

江南以稻草,麥秸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

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漁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檗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黃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麻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這一時期,造紙業也初步形成規模。如果說漢代在書寫紀事材料方面還是縑帛和簡牘並用,紙只是作為新型材料剛剛崛起,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簡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到了晉代,就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由於晉代已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而是逐步習慣於用紙,以致最後使紙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

東晉末年,朝廷甚至明令規定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犢,而一律以紙代之。

例如東晉的豪族桓玄掌握朝廷大權後,在他臨死的那一年廢晉安帝,改國號為楚,隨即下令停用簡牘而代之以黃紙:「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

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晉時還是簡紙並用,東晉便不再出現簡牘文書,而幾乎全是用紙了。

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和推廣,這個時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都建立了官私紙坊,就地取材造紙。

北方以洛陽、長安、山西及河北、山東等地為中心,主要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當時的文學家徐陵《玉台新詠·序》說道:「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

山東早在漢末就產名紙,東萊人左伯在曹魏時還在世,左伯紙名重一時。而長安、洛陽是在兩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成為造紙中心的。

東晉南渡後,江南也發展了造紙生產。浙江會稽、安徽南部和建業、揚州、廣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紙中心,也產麻紙、桑皮紙和楮皮紙。

後來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在《十紙說》說道:「六合紙,自晉已用,乃蔡侯漁網遺制也。」當時的浙江嵊縣剡溪沿岸,成為藤紙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紙為大宗。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廣大紙工在生產實踐中精益求精,積累了許多先進技術經驗,因此名工輩出,名紙屢現。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紙外,還有南朝劉宋時期的張永。

南朝時期史學家沈約《宋書·張永傳》記載:「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他造的紙為當時北方所不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的筆法圓熟流暢,有濃厚的隸書風味。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也都是以麻紙揮毫。

除麻紙外,這時期還採用其他韌皮纖維原料造紙,如楮皮紙、桑皮紙、藤皮紙等。從晉代開始一直延續至唐宋時期為止。

據文獻記載,晉代還有一種側理紙,即後世的發箋。側理紙以麻類、韌皮類等傳統原料制漿,再摻以少量水苔、發菜等做填料,用量雖少,但因呈現顏色,放在紙面上非常明顯。

這種發箋紙在唐宋時期以後還繼續生產,直至近代。外國的發箋,最著名的是朝鮮李朝時期的發箋。

9. 我想經營火紙(迷信紙,黃紙)但是不知道何從下手,進購原料再加工,還是進購成品賣,進原料加工需要什麼

要有門店才能打開銷路,自己光生產是不行的。投資不大,幾萬塊錢足以。

閱讀全文

與黃紙加工設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