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設備公司 > 廣播電視設備製造產業企業發展現狀報告

廣播電視設備製造產業企業發展現狀報告

發布時間:2021-06-11 14:34:00

㈠ 中國民營電視公司現狀報告怎麼樣

作為新聞人,最近我非常喜歡說"體制"這個詞。事實上不僅僅是我,它幾乎成為大家甘於平庸的最好托辭。好象只要把責任往"體制"上一推,我們就可以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找到理由--從此無論在格子間里剪輯八卦星聞,還是在免費晚餐後編寫會議消息都心安理得。與此相反,"憤怒"正成為一個倍受嘲笑的詞彙。"憤青",憤怒青年之謂,在網路語境下面甚至已經等同於呆鳥或者蠢驢。在現存的輿論環境和新聞體制面前,我們所能選擇的似乎只能是平靜地因襲。 而且體制內的蛋糕並不壞,外面倒是稀粥堅硬。因此當王長田告別北京電視台創建"光線"時,被他的電視同行視作"二五"是可以想像的。雖然那會兒他在體制之內確實也碰到了一點挫折,但是,對於開辟另一套游戲規則所面臨的困難來說實在微不足道。資金什麼的倒未必是最大的障礙。最大的障礙是,涉足作為"耳目喉舌"、同時又是強勢媒體的電視,很容易觸及當局敏感的政治神經。 我手頭的這本書,《中國民營電視公司現狀報告》的封面上,王長田正自信地打著手機。連同封剛、夏駿、王瑋、張錦力和宗匠他們一樣,完全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樣。但是我相信書中,關於他們臨深履薄的描述是辛酸而真實的。實際上這本書記錄的,就是中國民營電視公司和民營電視人艱難奮斗的群像。當我們懶洋洋地躺在體制里受罪(?)的時候,他們創造了另一種屬於亞層次的"體制"。比如"制播分離",盡管並不為主管部門公開倡導,還是被他們頑強而堅定地實踐著。由於無可置疑地加速了中國電視的市場化進程,那一般被認為是是符合歷史進步的。原因不言自明:假如他們不進行科學的市場調研和周密的節目策劃,盲目去做一定會陪錢。這樣就有可能做出真正能滿足受眾需求的東西來,而真正為受眾歡迎的電視機構也才有可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本書作者李幸和汪繼芳,前者曾經以對中國電視的尖銳批評而名,後者則始終以邊緣群體作為自己的關注對象。跟中國的民營電視一樣,我以為他們也在學術界內構建著自己的游戲規則。相對於學院里盛行的艱澀理論,或者體制內推崇的陳腐主張,他們越來越傾向於去做一些平實可讀的"忠實記錄"-- 而那也不是知識界發出聲音的主流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是另一種領域里的民營。他們相信,當無法做出結論的時候,忠實記錄比做出歪曲的結論更有價值。《中國民營電視公司現狀報告》,是他們今年擺上新聞專櫃里的第二本書。另一本同樣關於新聞人的著述叫《身在幕後》。耐人尋味的是,它記錄的則是體制之內,對於中國電視改革有著領軍意義的人物。並且,跟本書一樣,提供了"很多最新的材料,包括新近發生和新近發現的歷史真相"。體例也大致相同,由寫過"圓明園畫家"的汪繼芳專訪,再由寫過"中國電視八大病" 的李幸進行探索式地點評。 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無論是"光線""嘉實"還是"其欣然""銀漢",他們在政治把關上都持有比電視台更為謹慎的態度。"嘉實"老總封剛坦言:"我們主動去匯報,向主管部門宣傳部、廣電部匯報……"。"光線"的老總王長田也直說"我們首先要生存,這是第一位的……"。事實上,盡管在具體業務方面無一例外地思想活躍動作不俗,他們面對傳統體制還是有著更多的務實精神。實際上,他們一再讓我想起那個善於在牛骨中間"游刃有餘"的庖丁。用書中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註解:由於中國不審批獨立的新聞機構,因此全部民營電視公司的從業人員,都不會持有中宣部和廣電總局核發的記者證。這意味著嚴格意義上說他們根本沒有采訪權,不低下腦袋與電視台或者管理部門合作明擺著死路一條。在本書篇幅不短的前言里,作者對中國的民營電視人有這樣的評價:"他們已經邁過了(精英)這道檻……他們更多的是領袖之才……他們很懂中國的政治,會跟當局打交道。"的確,在《中國娛樂報道》之前,"光線"甚至給北京市委宣傳部做過十期所謂"電視內參"。那麼,他們會因此喪失自己在中國電視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嗎? 未必。很多學者,包括民營電視人本身,都傾向於認為民營是對現有體制的一種補充。而我覺得並不僅僅。王長田他們工作的最大價值在於:民營電視引入了一種全新概念的資本運作、人才觀念、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在我看來,它代表著一種方向、一種趨勢--實際上就代表著未來發展的一種可能。短短2年,包括我自己在內,已經有數億人在幾百個電視頻道成為他們的忠實觀眾。民營電視以自己的存在,無聲而雄辯地否定著體制內部急需革新的成分。而作為一個"准理論工作者",我真正想說的是,本書作為民營電視改寫中國電視歷史的記錄者,也將在學術領域找到自己的獨立位置。 中國民營電視的一個特點,是娛樂性的內容越來越重。《中國娛樂報道》(現改名為《娛樂特快》)、《影視新干線》、《幸運52》、《玩偶1牽1》、《中國音樂風雲榜》(現改名為《音樂風雲榜》)……都曾經是他們的主打和名牌。對此學界毀譽參半。外面有批評說:"到處盛開的電視派對營造著都市泡沫文化,笑聲掌聲博彩聲聲聲入耳,私事家事無聊事事事開涮。編導們的水平落後於觀眾,節目弱智化與審丑熱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要的就是全民狂歡,用快樂拯救收視率,以此達到物質文明的大豐收……"。而本書作者通過展示民營電視的經驗,似乎打算向我們傳遞這樣一個觀念:相對於那些"滔滔不絕的政論片","那些玩弄鏡頭光影的藝術片",電視媒介而言更長於娛樂功能。電視台,應該是老百姓藉以消遣的一種東西。它不應該是精英高雅而應該是通俗大眾的。"它不應該成為有權有錢人的工具。"他們至少在精神上讓"電視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作者似乎要把這個作為一個口號和宣言)。總之娛樂節目水準的現實差異不應該成為它本身的品格缺陷。 那麼,中國的民營電視人是否因此缺乏社會責任感?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媒體畢竟還是"耳目喉舌"和"宣傳工具",從距離政治較遠的"娛樂"切入更為平穩安全。而且娛樂類節目並不是民營電視的唯一品種。像《中國熱點人物》(現改名為《熱點人物》)、《新聞故事》和《中國科技報道》等等,都體現著他們的探索和思考。在《中國民營電視公司現狀報告》一書里,訪談者都著意為主人公設計了關及心路歷程的問題,而我相信那並不僅僅是補白和花絮。事實是商人之外,王長田、封剛和王瑋、夏駿他們還具有另一個身份:他們是具有自己獨立新聞理想和文化追求的知識分子。 《中國民營電視公司現狀報告》分六篇,記錄了八個民營電視公司。在每一篇的結末都附錄了公司簡介,包括主要產品、業務部門和管理骨幹--甚至公司地址和電話傳真都赫然在目。我們的傳媒業會對海外資本開放嗎?默多克他們進來之後本土的新聞業有多少空間?我們的民族文化會因此受到威脅嗎?也許是因為這些考慮,作者才會在長期的批評之後謀求建樹,才會對新生的民營電視採取如此寬容支持的態度。 (《中國民營電視公司現狀報告》,李幸、汪繼芳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㈡ 簡述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的發展現狀以及下一步的趨勢

這方面的內容太專業了,想了半天,覺得自己的功力還是不夠,引用國廣東方王明軒近期在「GFIC2019全球家庭互聯網大會」上演講中的一些內容來回答吧。

他認為:「未來,電視人做的傳統節目會萎縮,但大屏將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它將成為家庭信息中樞,形成電視大屏與手機移動端的小屏「一大一小、一靜一動」的格局。這一格局之下,屏幕上傳統的電影電視劇內容大約只佔20-40%比例,其餘全是垂直領域的各類應用。另外,未來的所有一切信息傳播都建立在人工智慧的基礎之上。大數據基礎之上的人工智慧將給人們帶來巨大改變,也帶來巨大價值。」

總的來說,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並不像外人看來前景尚好,傳統媒體的內容分發不再是發送和接受的關系,而轉變成用戶主動選擇什麼。所以對於傳統媒體來說,轉型和融合勢在必行,建立數據系統、推薦系統,結合人工智慧將是未來的方向。

㈢ 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電視新聞稿是配合電視新聞圖像的播出、供電視新聞播音員播音的文字稿。它與新聞圖像互相配合,構成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條條既看又聽的電視新聞。所以,電視新聞稿的寫作既是一門為聽而寫的藝術,也是一門為看而寫的藝術。「聽」與「看」的結合,使電視新聞稿寫作既不同於廣播新聞的為「聽」的特點,又不同於報紙新聞的為「看」的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記者和編輯必須從掌握電視新聞的特點入手,正確處理好下列三方面的關系,真正體現電視新聞稿的「為聽而寫、為看而寫」的寫作特色。

一、力求口語化,避免書面化

電視新聞「聽」的口語化特徵決定了電視新聞文字稿在撰寫的過程中,與報紙新聞稿不同;而須有廣播新聞稿之突出特點,即口語化,播音員面向觀眾直介面播新聞內容。正因如此,人們形象地把電視比喻為「窗口」和「講壇」,站在這一「窗口」或叫「講壇」「講學」的就是我們的播音員。所以,我們的電視新聞稿猶如一篇篇「教案」。這些文字稿(教案)要讓播音員(教師)傳授給觀眾(學生),不淺顯明了、採用群眾易於接受的大眾化語言怎麼行呢?不然,既妨礙觀眾「聽」,也妨礙觀眾「看」,達不到預期的收視效果。這說明寫稿應看對象,要根據受眾謀篇布局。如對同一內容的報道,電視新聞稿與報紙新聞稿的撰寫是有區別的,試比較下面兩段文字。

報紙體:「我們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對我們來講出乎預料,雖然談成不多,但是我們也感到非常高興。」洽談會負責人7月10日對我們說。

電視體:7月10號,洽談會負責人對記者說,這次洽談會來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預料,雖然談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興。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電視新聞稿畢竟不是給人看的,而是要讓播音員去說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說的、是讓人聽的,那麼它必須直截了當地把內容表達出來。同時,要求語言比較簡短,適合播音員配音;其次是應盡量採用口頭語言,以適應受眾的聽覺習慣。這正是電視稿與報紙稿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

二、拓寬報道面,莫看「像」作文

電視新聞片的構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鏡頭和文字。有人把新聞片比喻成一條項鏈。那麼,片中的一個個鏡頭就如一顆顆珍珠,文字稿就好像連接珍珠的金錢。如何拉好這根「金線」?這是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記者和編輯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然而,在電視新聞稿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記者把文稿寫成一般的解說詞,把鏡頭中的人物簡介一番、場面內容介紹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則寫成單純的解「像」文章,說說事物發生在什麼地方、結果如何。這樣處理,往往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舉起攝像機時,能拍攝到的鏡頭有多少。現實中,大量的新聞信息是鏡頭難以捕捉到的。如何處理這一「遺憾」(人們通常稱「電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然而然地擺在文字記者的面前,而報紙、廣播的新聞不存在這一不足。原因十分簡單,文字可以反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動態,而圖像無法再現已過或未到的動態。所以,撰寫電視新聞稿時必須發揮文字語言的特殊作用,進而拓寬電視新聞的報道面:把無法用畫面傳播的,諸如過去的、未來的、或難以用畫面表現的,如政府部門的公告、科學技術成果、黨的重大決策等,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把這些情況如實地傳播給觀眾。例如《我縣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務》:

我縣各地抓緊備耕,立秋前後大部分秧苗已插完,並迅速轉入田管階段。據悉,Ⅱ優3550、協優3550、華優86等優質高產常規良種佔了晚造總面積的4成多,拋秧面積近6 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畝。
——2000年8 月11日饒平電視台《饒平新聞》

三、挖掘其深度,謹防一般化

新聞要求准確、快速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事件,電視新聞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記者急於求成,對一般消息的處理容易出現程序化、模式化,如會議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門在什麼地方、舉行什麼會議、提出了什麼要求、參加會議的是什麼人員幾方面撰稿,活動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單位在什麼地方、舉行什麼主題活動、結果如何幾個要點組稿。

然而,我們應當知道,新聞傳媒的作用不只是傳聲筒或放錄機這么簡單,它的權威性在於,它所體現的意識永遠高於社會大眾平均意識,經它傳播的事實和觀點,往往帶有強烈的引導和教化作用,這也正是新聞傳媒的立足點和生命力之所在。電視新聞的畫面由於受到其具體圖像的限制,缺乏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評論的功能。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僅僅看電視新聞圖像,對新聞的印象比較膚淺,而文字語言具有很強的綜合分析和評論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處地彌補圖像未能表達之不足,起著代替圖像完成綜合分析評論新聞事件的任務,使電視新聞報道達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為市 交通混亂——縣城市容和環境綜合治理見聞》:

據了解,每晚11點半左右,長廊兩岸還成了攤點大擺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統計,兩岸長廊景點周圍布滿大大小小攤點有89處,其中小炒、夜宵的攤檔就有35處之多。有人說,在長廊景點飲酒賞月,樂在其中。然而,一夜過後,留給人們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現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為了賺錢而不顧公共環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聲聲埋怨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但自己又在不斷地糟蹋公共環境和破壞交通秩序,製造臟亂差現象?——2000年7月3日饒平電視台《饒平新聞》

文稿在綜合有關材料之後,提出了一連串的讓人深思的話題,旨在喚起人們重視周圍環境的整潔和衛生,並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整治市容市貌,創造良好的環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這樣的議論,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隨著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報紙、廣播和電視等新聞媒介的激烈競爭,電視新聞更要發揮自己的優勢,除了提高攝像技巧之外,還應在文字方面下點功夫,使播出的新聞有一定的深度。

電視新聞文字稿的撰寫還涉及到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僅就電視新聞稿撰寫中的一些問題談點個人的粗淺見解

㈣ 什麼是電視產業中國的電視產業發展背景現狀

電視產業我不知道,我知道現在的國內電視台的主持風格說話方式是源自於延安時期中央廣播電台的模式,在戰爭背景下,這種高亢、機械毫無表情、說的話不容置疑、沒有自己思考的說話方式在戰時確實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但時至今日,這種影響還普遍存在於當今各個電視台的主持人身上,已經成了政黨控制話語權、奴化大眾思想的方式,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作用。

㈤ 美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狀況

摘要:自從廣播電視誕生以來,世界各個國家都先後發展了廣播電視產業。隨著現代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逐漸打破了疆域的界限,呈現出跨國傳播的新趨勢。然而受不同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每一個國家的廣電產業都有不同的特點。本文從美國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歷程中選取幾個重要的節點進行分析,對當代廣播電視的總體格局和演變趨勢進行展望。
關鍵詞:美國;廣播電視;歷史;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廣播電視最發達的國家,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傳媒行業研究和參考的內容,其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廣播電視產業的基本走向。美國的廣播業由私人電台發展而來,可以說從創始之初就打上了商業化的烙印。
一、「三國演義」:三大廣播公司的成立
美國一些從事通訊產品的企業是美國廣播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台KDKA就是西屋公司為了刺激公眾購買收音機而創辦的。美國早期的廣播電視業基本上被幾大廣播公司壟斷和瓜分,按照成立的時間,依次為全國廣播公司(1926)、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927)和美國廣播公司(1945),美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三家廣播公司明爭暗鬥的「三國演義」。三大廣播公司的誕生標志著廣播成為大眾傳播媒介,20世紀30~40年代,廣播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政黨競選、國際時局、戰況消息、企業廣告都靠廣播傳播,三大廣播公司形成的電台網路使廣播超過報刊覆蓋全國。廣播的內容更加豐富,囊括娛樂節目、肥皂劇、探險劇、新聞、音樂、體育報道,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收聽廣播節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成為美國夢的真實寫照。
二、風起雲涌:特殊時期的媒介功能
從1933年開始,美國經濟進入大蕭條時期。經濟危機卻給廣播業帶來了新機遇,對於處在貧困邊緣的美國人而言,廣播是主要的解脫途徑。聽聽笑聲、歌曲,是脫離現實絕望的有效方式,喜劇演員占據了廣播節目的主要地位。為了獲得美國人民對政府的支持,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利用「爐邊談話」節目,通過收音機向美國人民進行宣傳推行新政、復甦經濟,使民眾對政府恢復了信心。廣播新聞越來越多,成為廣播媒介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播被充分運用,有效地提高了國家士氣。戰爭使廣播發揮了重大的宣傳作用,而且也造就了一批著名記者。1935年,愛德華•默羅加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成為一名廣播記者。1940年8月,默羅第一次對戰爭進行現場直播,他在采訪中的勇氣和創造力也為全世界新聞行業樹立了典範。
三、山呼海嘯:電視的迅猛沖擊
30年代末電視系統走向成熟,1941年NBC、CBS分別取得電視牌照,成為第一批商業電視台。二戰結束後,電視業得到了近乎山呼海嘯的發展,電影、廣播、報紙、雜志、劇院、酒吧等無不受到電視的迅猛沖擊。當時一位美國的著名作家威廉•曼徹斯特在文章中曾這樣描述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現在他們並排地,而且常常並肩地坐在一起,看上幾個小時電視,連目光都很少交換。如果他們交談,也是氣鼓鼓的,為這個或那個節目的好壞而爭吵。」1963年,總統肯尼迪遇刺,電視報道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們在目睹國內外一幕幕重大事件的同時,也看到電視新聞的巨大力量,三大廣播公司開始把重心轉向新聞。電視新聞設節目主持人,雖然這個設置並不罕見,但是高聲望和強能力的主持人是美國電視新聞的一大特色,其主持人是能播報的播音員、是能采會寫的記者、是有表演天賦的演員,更是具有廣博學識的學者。
四、影像世界:全天候新聞媒體的崛起
80年代之後,美國媒體的發展主要是以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為代表的全天候新聞媒體的崛起。人們身處信息時代,對於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CNN搶佔先機,一周7天、一天24小時地滾動播報新聞,把全世界各地的新聞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全世界受眾。CNN對於電視媒介、電視理論都有很大的影響,人們認為它重塑了新聞的概念: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改為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有人評論CNN為了追求及時、逼真和現場感,其報道過於膚淺瑣碎,常常模糊了娛樂和新聞的界限,讓世界看上去像一場「沒玩沒了的喜劇」。其次是美國的廣播電視業和其他產業的整合,並發展為跨國、跨行業的全球化信息產業集團。基本上全球比較大型的傳媒公司的母公司都在美國,如跨國媒體企業:時代華納集團、迪士尼集團、新聞集團。媒體在資本環境中的競爭和兼並涉及范圍包括書籍、報刊、廣播、電視、電影、音樂、廣告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信息傳播形式,真正實現了跨媒體經營,從每一個途徑爭取受眾,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並將全球市場視為目標,形成強大的產業鏈。這也集中體現了當代電視的總體格局和演變趨勢。
五、網路時代:廣播電視的全球化浪潮
如今,在衛星傳輸和網際網路的技術支持下,廣播電視的傳輸幾乎實現了無邊界。很多國家開始重視廣播電視產業是否具備全球導向力與吸引力。CBS、FOX、CNN報道的新聞節目成為世界各國效仿的樣板,綜藝節目《美國偶像》《全美超模大賽》《荒野求生》紛紛出現各國的「本土版」,美劇《越獄》《老友記》《緋聞女孩》人們耳熟能詳。此外,MTV頻道的流行音樂、ESPN頻道的體育直播、Discovery頻道的紀錄片都具有全球影響力。就美國而言,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更依賴強大的文化產業,包括好萊塢電影公司、跨國傳媒巨頭,其以英語和大眾傳媒為主要載體,主導世界的傳播意識形態,形成強大的傳播力。由於美國文化產業的強勢地位,人們常把全球化等同於美國化,當好萊塢影片在全世界的院線上映時,當美國流行的電視節目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傳播時,人們很容易把兩者等同。雖然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但物種豐富更是精彩的源頭,因此廣播電視的全球化浪潮不是全球單一化、美國化的過程,而是尊重差異性、本土化的過程。世界各國在學習和模仿的同時也要保護本土的廣播電視產業,保持民族的獨特文化傳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避免貼上「美國化」的標簽。

機械製造業企業發展狀況怎樣

一機械製造業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製造業有了顯著的發展,無論製造業總量還是製造業技術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機械製造業從產品研發、技術裝備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卻不多。例如:海爾、海信、TCL等企業的品牌雖然已經「國產化」,但去商場買空調時,導購會告訴你壓縮機來自日本,去買冰箱時,導購還是會告訴你壓縮機也是來自日本。通過對我國機械製造業現狀的分析和研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機械製造比歐美發達國家落後了將近30年。面對21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機械製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合資帶來的憂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引進技術和技術裝備使機械製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擔憂。2006年4月,執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之牛耳的徐工集團與美國凱雷投資公司的並購計劃基本敲定。美國凱雷亞洲投資公司以3.75億美元收購了徐工集團下屬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85%的股份。雖然6月份由於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過程出現波折,但這宣告我國很多經濟學家所擔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計劃暫告一段落。 2005年3月,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製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以低得「令人意外」的價格收購了山東重工的40%的股份,此後工程機械業中傳出,強硬的卡特比勒已制定了龐大的收購計劃,目的是「蠶食中國工程機械」。工程機械業中穩居「老大」多年的徐工集團當然是它的既定目標之一。 2007年卡特彼勒公司在徐州成立卡特彼勒路面機械徐州工廠,主導產品:壓路機、冷銑刨機、瀝青混凝土攤鋪機、路面冷再生設備/穩定土拌和機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型跨國公司紛紛進軍殺入國內機械工業市場,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工電器、文化辦公設備、儀器儀表、通用機械和工程機械等領域,這幾個行業約占機械工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的80%。 外國投資者的經營策略是:「基本前提是對華投資活動中必須保持其控制權」,當前跨國企業特別熱衷於並購我國高成長性行業中的優勢企業。目前已經能看到的懸油嘴油泵行業、軸承行業等。 2存在著許多技術黑洞 中國的機械製造業除了面臨「外敵」之外,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曾幾何時,企業的進口機械成了宣傳的噱頭。廣東一家食品企業這樣炫耀自己:「公司引進多台日本、台灣自動化生產設備,工藝精湛,優異的產品質量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國人也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一現實:只有外國進口的生產線和生產設備是可靠的,是產品的保證。 「振興民族」產業的口號興起之後,國內逐漸打造出一些著名品牌,例如家電里有海爾、海信、TCL等。品牌雖然已經「國產化」,但說到產品的核心部件,卻大都來自國外。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機械行業存在一個巨大的技術「黑洞」,最突出的表現是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近幾年來,中國每年用於固定資產的上萬億元設備投資中,60%以上是引進的。作為窗口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有57%的技術源自國外。 在冶金機械中,最近幾年我國板、帶材生產線上了三、四十條,型材線就更多了,總投入大得驚人,但是這些設備和系統幾乎全部來自德國、日本及義大利。例如河北一家大型鋼鐵(邯鄲)廠,冷軋設備來自德國西馬克公司,鍍鋅設備來自義大利達涅利公司。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統計,目前工業發達國家新產品貢獻率為52%,我國僅為5.9%。在「核心技術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克隆產品較多。這樣的結果除了自主創新能力削弱之外,還容易遭到侵權指控。即使出現了自行研製的技術,也很容易被指責為「剽竊」。中國不久前自行研製的「CMl海豚」磁懸浮列車還沒有試運行,就被德國一些媒體和企業指責為「抄襲了德國磁懸浮技術」。 整個工業製造設備的骨幹都是外國產品,這暴露了我國工業化的虛弱性。機械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國今後如果不把腰桿鍛煉硬了,挺直了,那麼整個經濟和國防都是虛弱的。 3機械製造業落後近30年 有人在網上發起「中國的機械製造業落後歐美發達國家多少年」的討論,很多人認為「至少30年的差距」。這種差距尤其表現在發動機上。發動機作為機械的「心臟」,怎麼評價它在機械中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尤其是對於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的汽車製造業而言。 我國的汽車製造業發展了多年,直到現在使用上自己設計的「心臟」的卻很少,這讓很多汽車業內人士都為之傷神。不過現在已經有幾家汽車製造企業開始關注設計自己的發動機。奇瑞是其中之一,它研發成功的ACTECO發動機讓中國的汽車也開始賺技術錢了。奇瑞研製的ACTECO發動機獲得「2005中國創造獎」。 為何市場沒有換來必要的技術?專家認為,並不是拿來了車型就等於轉讓了技術,一些關鍵的地方還需要學習,還需要有人點撥。但是相當多企業只關注合資,引進等等形式上的東西。仿製而不消化吸收是機械工業步入歧途。除了消化不到位之外,技術壁壘也是中國引進技術的巨大障礙。目前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保持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差距的一種武器。「歐美發達國家在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與中國技術水平幾十年的差距。」 4國家扶持的支點偏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技術黑洞的形成與國家的重視程度、投入密切相關。國家在過失的二十多年來忽視了發展機械行業,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都出現了偏差。 產權激勵制度是創新和研發產品的重要保障。國有企業對創新人才的產權激勵基本上沒有實行。一方面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創新者的貢獻沒有得到產權確認。企業研發的技術和產品,要麼被國家無償拿走,要麼被其他的企業無償抄襲。

閱讀全文

與廣播電視設備製造產業企業發展現狀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