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電生產 > 馳戈電氣設備有限公司

馳戈電氣設備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11-05 22:08:17

❶ 現代兵器有哪些

器世界·戰車 美國M60系列主戰坦克 美國M1系列主戰坦克 美國M1A2主戰坦克 英國「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 德國「虎」式主戰坦克 德國「豹」2A5/「豹」2A6主戰坦克 俄羅斯T-34中型坦克 俄羅斯T-62主戰坦克 俄羅斯T-72主戰坦克 俄羅斯T-80主戰坦克 烏克蘭T-84主戰坦克 俄羅斯T-90主戰坦克 法國AMX「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 韓國K1系列主戰坦克 瑞典Strv103主戰坦克 日本90式主戰坦克 印度「阿瓊」主戰坦克 美國M2步兵戰車 美國「斯特瑞克」裝甲車 美國AAV7系列兩棲步兵戰車 俄羅斯BMP系列步兵戰車 英國「武士」步兵戰車 義大利「標槍」步兵戰車 瑞典CV90步兵戰車 德國「鼬鼠」空降戰車 英國AS90自行榴彈炮 美國「悍馬」軍用吉普車 美國M151吉普車 兵器世界·戰艦 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 美國「企業」級航空母艦 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 美國「杜魯門」號航空母艦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 法國「戴高樂」級航空母艦 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 英國「海洋」號兩棲直升機母艦 俄羅斯「光榮」級巡洋艦 俄羅斯「基洛夫」級巡洋艦 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英國「謝菲爾德」級驅逐艦 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 美國「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日本「榛名」級驅逐艦 美國「佩里」級導彈護衛艦 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 英國23型「公爵」級護衛艦 美國「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 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 俄羅斯「基洛」級攻擊潛艇 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 美國「海狼」級核潛艇 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 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兵器世界·戰機 美國SR-71「黑鳥」偵察機 美國「全球鷹」無人機 美國E-2預警機 美國E-3「望樓」預警機 澳大利亞「楔尾」預警機 俄羅斯圖-22M「逆火」轟炸機 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 俄羅斯圖-160戰略轟炸機 美國B-52"超級同溫層堡壘」轟炸機 美國B-2隱形轟炸機 美國B-1B「槍騎兵」轟炸機 中國轟-7「飛豹」戰斗轟炸機 俄羅斯米-10「哈克」直升機 俄羅斯米-17「河馬」直升機 俄羅斯米-28武裝直升機 俄羅斯卡-50武裝直升機 美國「科曼奇」武裝直升機 美國CH-47「支努干」運輸機 美國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美國S-70「黑鷹」直升機 歐洲EF2000戰斗機 俄羅斯米格-29戰斗機 俄羅斯蘇-24「擊劍手」戰斗轟炸機 俄羅斯蘇-27「側衛」重型戰斗機 俄羅斯蘇-30戰斗機 俄羅斯蘇-37戰斗機 俄羅斯S-37「金雕」戰斗機 瑞典JAS-39「鷹獅」戰斗機 美國F-14「雄貓」戰斗機 美國F-15「鷹」戰斗機 美國F-16「戰隼」戰斗機 美國F-18「大黃蜂」戰斗機 美國F-22「猛禽」戰斗機 美國F-100「超級佩刀」戰斗機 美國F-104「星」戰斗機 美國F-105「雷公」戰斗機 美國F-117「夜鷹」戰斗機 法國「幻影」2000戰斗機 法國「陣風」戰斗機 英國「鷂」式戰斗機 中國殲-8Ⅱ戰斗機 中國殲-10戰斗機 兵器世界·槍械 美國柯爾特左輪手槍 美國柯爾特M1911A1手槍 美國史密斯-韋森系列左輪手槍 美國「魯格」P-85式手槍 德國毛瑟手槍 德國瓦爾特PPK/P38手槍 比利時FN勃朗寧系列手槍 比利時FN Five-seveN手槍 以色列「沙漠之鷹」手槍 德國HK MK23手槍 德國HK LJSP系列手槍 德國HK P7手槍 德國瓦爾特P99手槍 奧地利格洛克系列手槍 義大利伯萊塔92F手槍 義大利伯萊塔M93R手槍 瑞士西格-紹爾系列手槍 捷克CZ75手槍 美國M1「伽蘭德」步槍 俄羅斯AK-47突擊步槍 俄羅斯AK-74突擊步槍 美國M14式步槍 美國M16系列突擊步槍 美國M4系列卡賓槍 瑞士SIG SG552突擊步槍 奧地利施泰爾AUG突擊步槍 英國恩菲爾德L85系列突擊步槍 法國FAMAS突擊步槍 美國OICW先進單兵戰鬥武器 美國巴雷特系列狙擊步槍 美國M24SWS狙擊步槍 英國AW系列狙擊步槍 美國雷明頓M870-1式12號霰彈槍 美國伊薩卡M37霰彈槍 美國濕徹斯特防衛者1300式12號霰彈槍 義大利伯奈利SLJper90系列霰彈槍 美國聯合防禦M42型沖鋒槍 美國M3A1式沖鋒槍 美國英格拉姆M10式沖鋒槍 以色列「烏茲」沖鋒槍 德國MP系列沖鋒槍 德國HKMP5系列沖鋒槍 德國HK LJMP45沖鋒槍 比利時FN P90沖鋒槍 丹麥麥德森9毫米系列沖鋒槍 英國蘭徹斯特沖鋒槍 英國司登式沖鋒槍 俄羅斯PPSh41沖鋒槍 德國MG34式通用機槍 德國MG42通用機槍 德國赫克勒-科赫HK21式機槍 美國M60系列通機槍 美國M249式機槍 美國加特林機槍 英國布倫式輕機槍 俄羅斯RPK型輕機槍 ……

❷ 現代兵器有哪些急急急

海灣戰爭後, 美國加快了反導武器系統的研製步伐, 以便對付戰術導彈的威脅。戰區反導系統主要集中在三個具體項目中, 即愛國者PAC-3 導彈、遠程攔截導彈(ERINT)和戰區高空防禦系統(THAAD) 。

愛國者PAC-3 是愛國者的第三代改進產品。與PAC-2 相比, PAC-3 的攔截高度增加90%,防禦范圍增加7 倍, 可對付隱形飛機、巡航導彈、反輻射導彈、無人駕駛機以及比飛毛腿導彈射程更遠的戰術彈道導彈。

遠程攔截導彈是一種要地防空導彈, 用於補充愛國者導彈。該導彈採用「直接命中殺傷」, 即以高超音速直接命中並摧毀導彈目標,而不是採用爆炸破片殺傷, 殺傷力更大。

戰區高空防禦系統也是一種「直接命中殺傷」導彈, 用於防禦戰術彈道導彈。該導彈的攔截距離為200 公里, 攔截高度為150 公里。目前, 此系統已通過方案論證, 並進入全面研製階段, 預計1997年制出初型。

此外, 美陸軍還在研製軍級防空導彈(Corps SAM) 。該導彈是霍克導彈的第二代產品, 用於防禦中、低空目標, 以彌補愛國者導彈和野戰防空火力之間的空白。計劃在2000年後裝備陸軍, 取代霍克導彈。

❸ 現代兵器有哪些以及它們的作用

武術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古人也有一說則是矛、鏜、刀、戈、槊、鞭、鐧、劍、錘、抓、戟、弓、鉞、斧、牌。棍、槍、叉。坦克 核潛艇 航空母艦 激光武器 生化武器等有槍有炮有核武器,對於強國來說是用於打別了國家,對於小國就是防禦。 ......
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研製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當時為了突破敵方由壕溝、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

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❹ 有關兵器的資料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研製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當時為了突破敵方由壕溝、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

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馳戈電氣設備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