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公司 > 壽王墳銅礦機械化樣板

壽王墳銅礦機械化樣板

發布時間:2021-09-25 01:27:35

1. 我想賣承德壽王墳銅礦的房子。樓房4樓。是學區房,賣8萬。可以嗎

太便宜了,看看多大平米在給你報價

2. 承德壽王墳銅礦職工有住房公積金嗎

:住房和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十六條職工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 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

3. 壽王墳銅礦

(一)成礦地質背景

壽王墳銅礦位於冀東幔枝構造蓋層和上置斷陷盆地中,受區域性東西向斷裂及壽王墳破火山口構造共同控制。礦床的銅、鐵分別為中型礦床,鉬為小型礦床。

壽王墳破火山口處在東西向斷裂與北北東向斷裂的交錯切割部位,北北東向延伸,長軸 19 km,短軸 11 km,平面上呈橢圓形。環狀、放射狀斷裂發育,在衛星照片上顯示為清晰的環形構造。破火山口的基底由中元古界、古生界的碳酸鹽岩和砂頁岩組成。石英二長岩呈圓筒狀侵入於火山口中央穹窿部位處的石英閃長岩中。壽王墳銅礦即產在石英二長岩與中元古界霧迷山組的接觸帶上。壽王墳已有年齡數據為:輝鉬礦錸鋨(148 ± 4)Ma(黃典豪等,1996); 岩體銣鍶 130 Ma; 鉀氬 127 Ma(權恆等,1996)。

(二)礦區地質特徵

礦區出露地層有中元古界薊縣系霧迷山組燧石條帶白雲岩夾鈣質白雲岩、角礫狀白雲岩,佛羅系九龍山組、髫髻山組礫岩、砂岩、粉砂岩,白旗組粉砂岩、砂岩、礫岩夾有流紋質玻屑凝灰岩、英安質岩屑凝灰岩(圖 2-26)。

圖 2-26 壽王墳銅礦地質略圖

礦區構造以一系列斷裂和褶皺組成。東西向斷裂為高角度逆斷層,走向在 70°~100°,是本區規模最大、切割較深、活動時間最長的一組斷裂。北東向斷裂走向在20°~40°,主要為逆斷層,切割了東西向斷裂。壽王墳岩體的南西邊緣還發育有環狀斷裂和輻射狀斷裂。褶皺構造為一系列軸向呈北西向的背、向斜,其中以岩體邊部的倒轉背斜最重要,褶皺軸為向西凸起的弧形,斷續延長6km以上。

礦區侵入岩體為壽王墳雜岩體是整個壽王墳破火山口岩漿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晚侏羅世白旗火山旋迴晚期產物。岩體平面呈葫蘆形,南北長11km,東西寬6~9km,出露面積約70km2,整個岩體南北兩部分為石英二長岩,中間為石英閃長岩。

(三)礦床地質特徵

1.礦體形態、規模和產狀

礦床產出受控於壽王墳破火山口構造。礦體賦存於壽王墳岩體南西部位的石英二長岩與中元古界霧迷山組燧石條帶白雲岩接觸帶及距接觸帶200m以內的白雲岩中,沿環狀斷裂產出。含礦帶走向由西向東為北北西-北西-北西西向變化,呈弧形向南西凸出。總體傾向為南西,傾角60°~80°,長約3.5km,寬20~200m。礦床由40多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銅、鉬、鐵礦體組成。礦體形態、產狀受接觸帶的產狀形態制約,有透鏡狀、扁豆狀、囊狀等(圖2-27)。最大礦體長400~600m,延深200~510m,厚6~10m,最厚42m。一般礦體長30~50m,長不足200m,厚6m以下,延深不超過150m。

鐵、銅礦體主要賦存在矽卡岩帶內,鉬礦體主要賦存在接觸帶的岩體一側,鉛鋅礦體則呈脈狀賦存在接觸帶外側的燧石白雲岩中,構成「三位一體」的礦床特徵。

在平面上以構造發育程度、礦體規模、形態特徵,將礦床分為西、中、東三段。主要礦體皆分布於東、西兩段,此處為岩體凹部,接觸面較陡,在接觸面上形成多個凹坑,致使這些部位礦化集中,礦體多呈不規則的透鏡狀、扁豆狀、囊狀等。礦體產狀近於直立,礦石品位較高。中段為岩體向南西凸出部位,接觸帶產狀平緩,形態簡單,賦存有較多的小扁豆狀、囊狀、圓盤狀、層狀、串珠狀等不規則礦體。

2.礦石組構特徵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及輝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赤鐵礦、孔雀石、藍銅礦、褐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硅灰石、透輝石、方柱石、綠簾石、綠泥石、橄欖石、方解石、雲母等。

礦床的主要有用組分為銅、鐵,伴生組分有鉬、鈷、金、銀、硒、碲等。銅品位變化多在0.3%~2.0%,平均品位為1.03%;鐵平均品位為33.07%;鉬品位變化在0.06%~0.2%,平均為0.174%。

3.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礦床的礦石類型可分為磁鐵礦石、含銅磁鐵礦石、鐵銅礦石、含黃鐵礦銅礦石、脈狀銅礦石及輝鉬礦石6種,其礦物組成和結構構造為:

1)磁鐵礦石:緻密塊狀、條帶狀構造,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主要由磁鐵礦組成,脈石礦物有蛇紋石、粒硅鎂石、透輝石、陽起石等。

2)含銅磁鐵礦石:塊狀構造,細-中粒結構。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鐵礦、黃銅礦,另有少量磁黃鐵礦及黃鐵礦。脈石礦物有蛇紋石、粒硅鎂石、透閃石、透輝石。

3)鐵銅礦石:條帶狀、塊狀構造。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次為黃鐵礦、磁鐵礦。脈石礦物為透輝石、綠泥石、絹雲母、方解石,另有透閃石、陽起石、蛇紋石、石英等。

4)含黃鐵礦銅礦石:浸染狀構造。主要為黃銅礦,次為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脈石礦物有蛇紋石、方解石,滑石、綠泥石等。

5)脈狀銅礦石:細脈狀、網脈狀構造。主要為黃銅礦,次為黃鐵礦、磁鐵礦。脈石礦物為透閃石、透輝石、方解石等。

6)輝鉬礦石:浸染狀構造。金屬礦物主要為輝鋁礦,次為黃銅礦、黃鐵礦。脈石礦物有透輝石、透閃石、石榴石、石英、方解石等。

圖 2-27 壽王墳銅礦區剖面圖

4.蝕變礦化特徵

礦床的圍岩蝕變包括接觸交代和熱液蝕變兩種,前者主要發育在接觸帶中,以鎂矽卡岩化為主,也有鈣矽卡岩化; 熱液蝕變有硅化、絹雲母化、蛇紋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及青盤岩化等。

鎂矽卡岩蝕變發育在近接觸帶的圍岩一側,呈透鏡狀產出,由透輝石、鎂橄欖石、粒硅鎂石等礦物組成。含銅磁鐵礦、黃銅礦等多賦存於此帶; 鈣矽卡岩蝕變帶在接觸帶的岩體一側,不連續,組成礦物有石榴石及少量方柱石、透輝石等,鉬礦體主要賦存於此帶。

礦化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即接觸交代階段→矽卡岩階段→硫化物階段→表生階段。主要成礦時期為矽卡岩階段的磁鐵礦期和硫化物階段的石英-硫化物期。形成緻密塊狀、條帶狀磁鐵礦、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

(四)成礦物質來源

張瑞斌等(2003)分別測試了礦石樣品中與成礦期有關的方解石、具不同蝕變程度的白雲質圍岩地層樣品,以及白雲質地層中的粉紅色方解石脈的22件碳氧同位素樣品(表2-21)。其中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礦石中碳酸鹽礦物的δ18O值集中在9.6~12.58(平均10.8),δ13C值則變化為-5.61~-8.41(平均-7.5)。具不同蝕變程度的霧迷山組白雲質圍岩地層樣品的δ13C值集中在0附近(0.00~-1.41),平均為-0.45,與通常認為的沉積碳酸鹽的δ13C值完全一致,也與文獻中報道的霧迷山組白雲岩的δ13C值一致,但其δ18O值卻變化很大,從5.98到19.33(平均14.36)。圍岩白雲岩裂隙中充填的粉紅色方解石脈以強烈虧損18O為特徵,其δ18OSMOW值為2.55~3.28,平均為3.66。

表 2-21 壽王墳銅礦碳氧同位素組成

將所有數據投點於δ18O-δ13C圖解上,可見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礦石中碳酸鹽礦物的碳氧同位素組成都集中在一個狹小的區域,直接對比時與正常地幔碳、基性-超基性岩漿岩、花崗質岩漿岩的碳氧同位素組成比較接近,尤其是碳同位素組成;而與包括霧迷山組白雲岩在內的沉積碳酸鹽、白雲岩內的粉紅色方解石脈,以及沉積有機碳迥然不同(圖2-28)。霧迷山組白雲岩δ18O出現強烈的漂移現象(圖2-28中帶箭頭的虛線),表明其曾經受到氧同位素組成較輕的流體的同位素交換作用。由此可見,矽卡岩型礦石中熱液碳酸鹽礦物的碳同位素組成主要反映了深部岩漿(或地幔)來源碳的特徵,說明本礦床的形成應與早白堊世強烈的岩漿活動(尤其是幔源岩漿活動)密切相關。

圖2-28 三類樣品碳氧同位素組成的δ18O-δ13C圖解

4.  河北承德壽王墳銅礦床

一、大地構造單元

壽王墳銅礦床處於華北陸塊北緣燕遼沉降帶中的興隆-朝陽坳陷區。壽王墳的北側有黃土窯-赤城-大廟-老虎山-哈爾套深斷裂帶,由西向東,由EW向轉為NW向;壽王墳東側有NNE向老哈河-平泉-薊縣深斷裂帶。區內成礦背景總的為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化帶(芮宗瑤等,1994)。

二、礦區地質

(一)地層

礦區地層主要有薊縣系霧迷山組和中侏羅統後城組一段(表2-59)。霧迷山組岩性單一主要為暗灰色、淺灰色厚層-中厚層白雲岩、含燧石條帶或結核灰質白雲岩,分布在壽王墳岩體西南側,呈NW轉近EW向展布。後城組一段岩性主要為紫色凝灰質粉砂岩、粗砂岩及角礫岩,近東西向展布,與霧迷山組呈斷層接觸。

(二)構造

礦區位於興隆台凹壽王墳斷折凹陷之西南部。壽王墳復式倒轉背斜奠定了礦區構造的總體輪廓。背斜軸向近於東西,軸面北傾,傾角60°~70°,背斜軸部出露有大紅峪組石英岩,南北兩翼分布有高於庄組下部的硅質白雲岩和泥質白雲岩,向斜內展布有洪水庄組、鐵嶺組及寒武系。復背斜之南翼,在壽王墳、三岔口等地則出露有霧迷山組白雲岩。

區內斷裂甚為發育,其走向多為東西或北東東,礦區東北部李家店-六道溝一帶,斷層呈北西向延伸。在壽王墳本區的復式倒轉背斜軸部斷裂往往成群出現,規模較大,逆斷層尤為發育,斷層面均向北傾,傾角多在30°~60°,斷層中段被壽王墳侵入雜岩所破壞,此組斷裂對本區的成岩成礦具有重要意義。

圖2-103中國接觸交代型銅礦床分布圖Fig.2-103Distribution plan of contact metasomatic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表2-59壽王墳礦區地層表Table 2-59Stratigraphic scale in Shouwangfen ore district

圖2-104壽王墳礦區地質略圖Fig.2-104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Shouwangfen ore district(據冶金工業部514隊1965年資料縮編)(after 514 Team,Ministry of Metallurgic Instry,simplified)

1—燧石白雲岩;2—頁岩;3—石英岩;4—角岩;5—侏羅紀火山岩;6—閃長岩;7—石英閃長岩;8—石英二長閃長岩;9—二長閃長岩;10—花崗閃長岩;11—花崗岩;12—石英粗面岩、粗面岩;Chg—長城系高於庄組;Chd—長城系大紅峪組;Jxw—薊縣系霧迷山組

表2-60壽王墳復式岩體岩石化學成分(wB/%)及其特徵值Table 2-60Petrochemical composition(wB/%)and eigenvalue of Shouwangfen multi-phase intrusion

(據張德全、孫桂英,1988)

表2-61壽王墳復式岩體岩石稀土元素含量(wB/10-6)及其特徵值Table 2-61REE content(wB/10-6)and eigenvalue of Shouwangfen multi-phase intrusion

(據張德全、孫桂英,1988)

(三)侵入岩

壽王墳岩體是由後幫溝石英閃長岩、窩哨溝二長岩和壽王墳(或上窩鋪)花崗閃長岩等三個岩體三幕侵入組成的復式岩體。岩體長軸長約11km,呈南北向延伸,短軸長4~9km,出露面積約72km2,呈岩株狀產出。該侵入雜岩侵入到上侏羅統的安山集塊岩中,形成時代應為侏羅世末-白堊世初。依據各岩體的接觸關系,可以判明其侵入順序為閃長岩→二長閃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花崗閃長岩。這三類岩石依其產出地質條件、結構構造特徵可分別劃分出內部相及邊緣相,各岩相的空間分布見圖2-104。

應當說明,二長閃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原名為二長岩,但按岩石中鹼性長石含量在國際岩石分類命名Q-A-P圖解中,它位於二長閃長岩及石英二長閃長岩區,故改名為二長閃長岩等。

壽王墳雜岩體在岩石化學上突出地反映出相對富鹼特點,尤其是早、中期侵入的閃長岩體和石英二長閃長岩體如此。由早期岩體至晚期岩體岩石酸度依次增高。

近年來,通過一系列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已較為准確地確定後幫溝、窩哨溝和壽王墳三個岩體形成的先後順序(張德全等,1988)。後幫溝岩體的黑雲母K-Ar年齡為132.61Ma,全岩K-Ar年齡為133Ma。壽王墳岩體的黑雲母K-Ar年齡為128.48~131.69Ma,Rb/Sr等時線年齡為129.9Ma。從二者同位素年齡值來看,後幫溝閃長岩形成略早。但窩哨溝岩體的黑雲母K/Ar年齡為129.89Ma,與壽王墳岩體的年齡較接近。窩哨溝二長岩與後幫溝岩體的接觸關系尚未弄清。

壽王墳復式岩體的副礦物組成為典型的鋯石、榍石、磷灰石、磁鐵礦和金紅石等。

壽王墳復式岩岩石化學成分及其特徵值如表2-60;稀土元素含量及其特徵值如表2-61;幾種微量元素含量如表2-62。

表2-62壽王墳復式岩體岩石幾種微量元素含量(wB/×10-6)Table 2-62Content of trace element in Shouwangfen multi-phase intrusion(wB/×10-6

(據張德全、孫桂英,1988)

三、礦床地質

壽王墳銅礦床雖然儲量不大,但作為鎂夕卡岩銅礦床全國馳名。在112km2范圍內,圍繞燕山期壽王墳中-酸性侵入雜岩體分布有不同類型的鐵、銅、鉬、鉛、鋅礦化。礦化主要分布於北灣子-小北溝、三岔口、朝梁子、碾盤溝-小店子、富將溝等地,構成壽王墳礦田。其中位於侵入雜岩西南部之北灣子-小北溝地段,產於鎂夕卡岩中的鐵、銅礦化尤為主要。它由西向東包括北灣子、火神廟、半截溝、龍潭溝、古洞溝及小北溝等礦段,全長3.5km,稱為壽王墳礦區(圖2-104)。

(一)礦體

壽王墳礦區主要為隱伏礦體,賦存於花崗閃長岩與白雲岩接觸帶。大小礦體40多個,都集中於壽王墳雜岩體西南部花崗閃長岩的凹入部位。在此凹部還有更小的凸凹現象。凹部位往往具有強烈的夕卡岩化,賦存有較大的礦體。在岩體凸部及平直接觸面部位夕卡岩化輕微,礦化規模亦小。單一礦體走向延長約300~500m,垂直延伸100~500m,厚5~10m,最大厚度可達40m。此外尚有規模更小長僅30~50m的礦體,此類礦體數目眾多,但儲量甚微。礦體多呈不規則透鏡狀、扁豆狀。產狀與接觸面產狀基本一致,走向250°~300°,傾斜南西,傾角60°~70°(圖2-105)。礦體主要由磁鐵礦礦體及黃銅礦礦體構成。黃銅礦礦體常呈不完整的外殼包圍於磁鐵礦體外部,尤其在礦體兩端更為富集;或以大小不同的扁豆狀賦存於磁鐵礦礦體內部或切穿磁鐵礦礦體(趙一鳴、林文蔚等1990)。

圖2-105壽王墳礦床46線地質剖面圖Fig.2-105Geological profile of line 46 in Shouwangfen deposit(據514地質隊資料簡縮)(after 514 Team,Ministry of Metallurgic Instry,simplified)

1—白雲質大理岩;2—角岩;3—花崗閃長岩;4—細晶閃長岩;5—透輝石夕卡岩;6—石榴子石綠簾石夕卡岩;7—鐵礦體;8—銅礦體;9—鈷礦體

(二)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中金屬礦物為黃銅礦、輝鉬礦、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赤鐵礦。非金屬礦物為透輝石、鎂橄欖石、粒硅鎂石、金雲母、透閃石-陽起石、絹雲母、綠泥石、石英、蛇紋石、方解石、石榴子石、綠簾石等。黃銅礦常呈條帶狀、浸染狀、脈狀產於磁鐵礦礦體及夕卡岩中,並交代磁鐵礦、黃鐵礦和磁黃鐵礦。輝鉬礦主要以星點狀分布於蝕變花崗閃長岩、透輝石夕卡岩中,或沿白雲岩層面展布。磁鐵礦是分布廣泛的礦物,常呈緻密塊狀、條帶狀、脈狀、斑點狀產出,與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相伴生。與磁鐵礦伴生的脈石礦物為粒硅鎂石、透閃石-陽起石、透輝石、鎂橄欖石、蛇紋石。

(三)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發育有自形—他形粒狀結構、骸晶結構、乳滴狀、膠狀及碎裂結構等,而以交代結構最為發育。夕卡岩中常見白雲岩殘留,晚期夕卡岩礦物普遍交代早期夕卡岩礦物。金屬礦物除交代夕卡岩礦物外,金屬礦物彼此之間也廣泛存在各種交代現象,由此佐證了交代作用對金屬礦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礦石中多見塊狀、浸染狀、斑點狀構造。塊狀構造發育於磁鐵礦礦石、磁鐵礦-黃銅礦礦石、黃鐵礦-黃銅礦礦石中。夕卡岩及夕卡岩化白雲岩中的磁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呈浸染狀產出。脈狀構造系指銅礦、磁鐵礦在夕卡岩化白雲岩中呈脈狀產出,在磁鐵礦礦體中有黃銅礦礦脈。

依據脈體大小和空間關系分為細脈及網脈。在粒硅鎂石磁鐵礦礦體中,磁鐵礦與粒硅鎂石相間排列組成特徵的條帶構造。這種條帶構造還見於黃鐵礦黃銅礦礦石和黃銅礦磁鐵礦礦石中。

依據礦石礦物的不同組合和礦石的結構構造特徵,將本區原生礦石劃分為磁鐵礦礦石、含銅黃鐵礦石、含黃鐵礦銅礦石、脈狀銅礦石等。

(四)礦石化學成分

壽王墳礦石以銅為主,中型規模,礦石Cu品位0.64%;次為鐵,Fe品位29.82;伴生Mo平均品位0.125%。

(五)近礦圍岩蝕變

礦區內沿燕山期侵入雜岩的周邊部有強烈的蝕變和礦化現象。蝕變種類主要有夕卡岩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滑石化、蛇紋石化,而以夕卡岩化最為發育,並伴有Fe、Cu、Mo等金屬礦化。夕卡岩中以鎂夕卡岩礦物鎂橄欖石、透輝石、粒硅鎂石廣泛發育為特徵。鎂夕卡岩的形成經歷了岩漿期鎂夕卡岩階段和岩漿期後鎂夕卡岩階段,前者形成鎂橄欖石、尖晶石等;後者鎂橄欖石多蝕變為粒硅鎂石生成金雲母和磁鐵礦,構成粒硅鎂石磁鐵礦礦體。在內接觸帶的花崗閃長岩及部分外接觸帶中形成方柱石、透輝石、石榴子石、符山石、綠簾石等鈣夕卡岩礦物組合。在熱液階段透輝石廣泛被陽起石、透閃石等礦物交代,嗣後疊加有綠泥石化、絹雲母化,並伴有大規模金屬硫化物沉積。它們多形成於磁鐵礦體的邊緣,組成綠泥石化、絹雲母化含磁鐵礦、黃銅礦的透閃石-陽起石透輝石夕卡岩和含磁鐵礦、黃銅礦的粒硅鎂石、鎂橄欖石夕卡岩(趙一鳴、林文蔚等,1990)。從內接觸帶的花崗閃長岩至外接觸帶的白雲岩夕卡岩具明顯的分帶現象。由於夕卡岩產出部位和地質環境不同,其分帶也不盡相同。其綜合分帶為:

1.花崗閃長岩

(1)鹼性長石化、方柱石化花崗閃長岩。

(2)透輝石夕卡岩,寬2~15m,主要由透輝石組成,疊加有透閃-陽起石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滑石化、硅化及金屬礦化。

(3)透輝石鎂橄欖石夕卡岩,寬5~20m,鎂橄欖石大部蝕變為粒硅鎂石、金雲母。並有透閃石-陽起石化、綠泥石化、蛇紋石化、滑石化疊加。此帶中往往出現粒硅鎂石磁鐵礦含銅礦帶,蛇紋石磁鐵礦帶和含銅透閃石陽起石粒硅鎂石帶。

(4)粒硅鎂石鎂橄欖石白雲質大理岩帶,寬2~7m,此帶中蛇紋石化強烈。

2.白雲質大理岩帶

中低溫熱液蝕變有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蛇紋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主要發生於外接觸帶,多交代透輝石。蛇紋石化主要交代粒硅鎂石和金雲母。硅化則主要見於外接觸帶之大理岩中。

岩漿期鎂夕卡岩疊加岩漿期後鎂夕卡岩熱液蝕變的強度和廣度是本區鐵和銅礦化直接找礦標志(趙一鳴、林文蔚等,1990)。

四、成礦條件及礦床成因討論

(一)穩定同位素

壽王墳銅礦地質勘探時期較早,當時未作實驗測試研究,目前只能收集到零星資料。

礦石中磁鐵礦的δ18O‰。變化范圍為3.5‰~4.0‰的侵入體(γδ)的初始鍶值變化於0.7033~0.7057之間(張德全等,1988;王季亮,1983)。這些數據均有利於證明成礦物質來自較深地帶(地幔)。

(二)礦床成因討論

趙一鳴等(1990)的研究,認為壽王墳銅礦床屬於典型的鎂夕卡岩型礦床。礦床產於花崗閃長岩與白雲岩接觸帶,礦體受接觸構造的控制,絕大多數礦體賦存於夕卡岩中。成礦作用經歷了岩漿期鎂夕卡岩階段→岩漿期後鎂夕卡岩階段、鈣夕卡岩階段→金屬硫化物階段→碳酸鹽階段。夕卡岩化與礦化具循序演化特點,磁鐵礦開始形成於岩漿期鎂夕卡岩階段,都分布於透輝石鎂橄欖石夕卡岩中。磁鐵礦的大量沉積發生於岩漿期後鎂夕卡岩階段中,具有穩定的硅鎂石磁鐵礦組合。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形成於中低溫熱液階段,它們廣泛交代磁鐵礦和夕卡岩礦物,特別是透輝石夕卡岩。礦床內各類交代結構非常發育,具有鎂夕卡岩礦床典型共生組合和各交代建造的時空演化關系,交代分帶明顯。

張德全等(1988)研究了壽王墳成礦岩體與白家店的房山非成礦岩體後認為:岩體雖同屬於燕山期,但壽王墳岩體形成時代略晚,且岩體中角閃石和黑雲母約MF值高(即Mg高),包體中黑雲母平均銅含量高。如果將閃長質包體看成為未熔的源岩殘留體,那就很自然地認為壽王墳岩體的岩漿富含銅,且在岩漿結晶階段並未分散於造岩礦物中而大量地被「消耗」掉,而是富集於高溫氣液流體中,與碳酸鹽圍岩發生交代作用時才富集成礦。

從黑雲母和角閃石中分離出來的銅進入熱液,與白雲質灰岩或白雲岩交代形成夕卡岩型銅鐵礦床。鐵與銅的富集具有垂直分帶現象,即隨著深度增加,鐵的品位上升,銅的品位相對降低。

仔細考察一下壽王墳岩體及其周圍銅的分布情況,會愈加相信銅主要來自深源岩漿及其源岩。離壽王墳南接觸帶愈近,無論是包體還是花崗閃長岩,其銅含量都有增加趨勢,主岩體中Cu由25×10-6增至34×10-6,包體中由26×10-6增至28×10-6;從蝕變花崗閃長岩中Cu由56×10-6增至透輝石夕卡岩中Cu的885×10-6。總之,壽王墳岩體南接觸帶銅含量增高,不僅代表原始岩體銅豐度值高,而且後期還經過的遷移富集,最終方形成銅鐵礦工業礦床。

5. 我是鷹手營子礦區,壽王墳銅礦人,是低保戶,用交合作醫療嗎如果讓交,得交多少

需要教的,合作醫療可以在看病時有優惠,一般幾百元一年

6.  中生代構造控礦型式

構造對礦床、礦體空間分布的控制型式,是地質力學、礦田構造學與成礦規律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實際找礦工作中,分析礦田、礦區構造控礦型式,篩分出主要控礦構造,對找礦與成礦遠景評價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前人對構造控礦規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許多論文與專著。代表性著作包括陳國達(1978)主編的《成礦構造研究方法》、翟裕生等(1984)所著的《礦田構造學概論》等。

作者在長期野外調查與室內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發現燕山陸內造山帶金、銀、多金屬礦田、礦區范圍內,中生代存在7種主要的控礦構造型式,即侵入體環狀構造控礦、古火山環狀構造控礦、變質核雜岩構造控礦、帚狀構造控礦、「入」字型構造控礦、「多」字型構造控礦及韌性剪切帶控礦等。本節將對這7種中生代控礦構造型式逐一進行剖析。

一、環狀構造控礦

通過航片、衛片構造解譯,結合野外實地觀察,發現本區中生代發育大量環狀構造。這些環狀構造,據其成因可分為與岩漿侵入體有關的環狀構造、與古火山口有關的環狀構造、與隱伏岩體有關的環狀構造、旋卷環狀構造及成因不明的環狀構造。環狀構造大小相差懸殊,面積從幾平方公里至數百平方公里不等(圖5-9);其空間分布受中生代深斷裂與隆起帶控制。

中生代大量金、銀、多金屬礦床分布於環狀構造內部或邊緣,礦化明顯受環狀構造制約(圖5-9)。主要控礦構造有兩類,即侵入體環狀構造與古火山環狀構造。

1.侵入體環狀構造控礦

侵入體環狀構造包括與地表出露侵入體有關的環狀構造及與隱伏岩體有關的環狀構造。前者如下營坊、柏杖子、八家子、壽王墳、小寺溝、蔡家營等環狀構造。這類環狀構造與中酸性侵入岩有關,分布於巨大雜岩體內部或邊緣,如柏杖子環狀構造分布於楊杖子—湯道河花崗岩、閃長岩復式岩體西北緣;壽王墳環狀構造分布於壽王墳中酸性雜岩體南部。後者如小營盤、金廠峪、崎峰茶、馬架子、窄嶺—老米溝門環狀構造。這類環狀構造在地表沒有相應侵入體出露,僅見一些中酸性岩脈,其下有隱伏岩體存在。

上述環狀構造皆為控礦環狀構造,如金廠峪金礦、小營盤金礦、柏杖子金礦、八家子鉛鋅礦、壽王墳銅礦、小寺溝銅礦、崎峰茶金礦,皆分布於礦區相應的環狀構造內(圖5-9)。實地觀察發現,與侵入體有關的環狀影像皆與侵入作用所伴隨的熱液蝕變或接觸熱變質作用有關,環狀構造是礦液活動、礦質運移與富集的有利部位,是良好的找礦標志。八家子鉛鋅礦、壽王墳銅礦、小寺溝銅礦等夕卡岩型礦床,其礦區環狀構造主要反映了夕卡岩帶、大理岩帶的空間分布,礦體分布於夕卡岩帶內(圖5-10a)。窪子店金礦、崎峰茶金礦、金廠峪金礦、柏杖子金礦等熱液型礦床,其礦區環狀構造反映了綠泥石化、絹英岩化、硅化等蝕變的空間展布,礦體分布於蝕變帶內。另外,侵入體環狀構造內,褶皺、斷裂比其外圍更為發育,如壽王墳銅礦(圖5-10a),這對礦液運移、礦質富集有利。可見,侵入體環狀構造控礦是一種較普遍的構造控礦型式。

圖5-9燕山陸內造山帶環狀構造與金礦分布關系略圖

Fig.5-9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r structures and ore deposits in theYansh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1—環狀構造;2~7為不同礦種:2—金礦;3—銀礦;4—多金屬礦;5—鉛鋅礦;6—鉬礦; 7—銅礦;8~9表示礦床規模(以金礦為例):8—大中型金礦;9—小型金礦

2.古火山環狀構造控礦

古火山環狀構造由古火山口及其周邊的環狀、放射狀斷裂和有關環狀影像構成。如遼西紅石砬、奈林溝、二道溝、冀西北三義庄、大庄科等環狀構造。這類環狀構造,硅化、絹英岩化十分發育,是火山岩型金、銀、多金屬成礦的有利部位。紅石砬金礦、二道溝金礦、奈林溝金礦等火山岩型金礦皆分布於古火山環狀構造內,與白堊紀早期火山活動有成因聯系;其中奈林溝金礦礦脈呈環狀分布,受環狀裂隙制約(圖5-10b)。紅石砬金礦礦區環狀構造由放射狀、環狀斷裂組成,其中部分裂隙中發育金礦化和銅礦化。大庄科鉬礦、三義庄鉛鋅多金屬礦礦區環狀構造與燕山期隱爆角礫岩筒有關,其中分別發育大型斑岩型鉬礦化與鉛鋅多金屬礦化。因此,中生代古火山環狀構造是構造控礦的另一種重要型式。

3.變質核雜岩構造控礦

近年來,筆者與地質力學研究所燕山項目組其他成員一起,在野外鑒別出一個較大規模的變質核雜岩——醫巫閭山變質核雜岩。該變質核雜岩的中心部位為燕山期的北鎮花崗岩,向外依次為太古宙建平群中深變質岩系、中新元古代碳酸鹽岩-碎屑岩系及侏羅—白堊紀火山-沉積岩系。花崗岩外圍的變質岩發生了強烈的固態塑性流變與韌性剪切變形(圖5-11)。塑性流變帶內形成大量的平卧褶皺與無根緊閉褶曲等構造類型。韌性剪切帶內廣泛分布眼球狀糜棱岩,發育剪切成因的石香腸、構造透鏡體、鉤狀不對稱褶曲等構造類型。糜棱岩片理以北鎮花崗岩為中心呈環狀展布,片理傾向與剪切滑動方向都以岩體為中心指向外圍。在其外圍的中新元古界碳酸鹽岩-碎屑岩系中,發育強烈的褶皺變形,形成形態復雜的褶皺構造,尚發育少量韌性剪切帶。這種環狀韌性剪切帶及其伴生固態塑性流變構造的形成演化與燕山期北鎮花崗岩的熱動力及岩漿侵位所致上覆岩層向周緣的下滑、減薄作用存在成因聯系。在燕山造山帶南部尚發現雲蒙山變質核雜岩與房山變質核雜岩,其基本特點與醫巫閭山變質核雜岩相似。值得指出的是,對上述「變質核雜岩」,尚有不同認識。

圖5-10壽王墳(a)與奈林溝(b)礦區環狀構造控礦實例

Fig.5-10Examples of circular structure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ore bodies

a—壽王墳銅礦:1—侏羅紀砂礫岩;2—燕山期花崗岩;3—燕山期花崗閃長岩;4—主幹逆沖斷裂;5—一般斷裂;6—銅礦體;7—流面產狀;Pt2g—中元古界b—奈林溝金礦:1—中酸性火山岩;2—火山角礫岩;3—金礦脈

這些變質核雜岩是金礦成礦的有利構造部位,尤其是醫巫閭山變質核雜岩與雲蒙山變質核雜岩,對金礦分布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在其內部的韌性剪切帶及周緣,已找到一些大中型規模的金礦床,如在醫巫閭山變質核雜岩北部已探明一個大型韌性剪切型金礦床——排山樓金礦,在雲夢山變質核雜岩東部已探明崎峰茶等多個中小型復脈型金礦床。

二、帚狀構造控礦

本區中生代帚狀構造較發育,如壽王墳帚狀構造(圖5-10a)、華尖帚狀構造、平泉六溝帚狀構造、灤縣趙各庄帚狀構造等。它們或與新華夏系主幹斷裂的左旋平移活動有關,屬派生、伴生斷裂,如六溝、趙各庄帚狀構造;或與中生代岩體侵入作用有成因聯系,如壽王墳、華尖帚狀構造。與侵入體侵入作用有關的帚狀構造,對中生代礦化有重要控制意義,壽王墳銅礦、華尖金礦礦體皆受這種帚狀構造制約(圖5-10、5—12)。

圖5-11醫巫閭山變質核雜岩構造分布圖

Fig.5-11Sketch map of Yiwulush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1—早白堊世碎屑岩;2—中元古界;3—太古宙—古元古代變質岩;4—燕山期花崗岩;5—固體塑性流變-韌性剪切帶;6—正斷層;7—金礦床、礦點

與侵入體有關的帚狀構造控礦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與環狀構造空間上緊密伴生,是環狀構造的一個組成部分,皆與侵入活動有成因聯系,帚狀構造圍繞岩體分布;二是這類帚狀構造內熱液活動強烈,其中或發育強烈的綠泥石化、絹英岩化、硅化等蝕變,如華尖金礦區,或發育大理岩化、夕卡岩化等蝕變,如壽王墳銅礦區(圖5-10)。礦化或分布於帚狀構造收斂端,如壽王墳銅礦區(圖5-10);或分布於帚狀裂隙內,如華尖金礦(圖5-12)。

三、「入」字型構造控礦

「入」字型構造由主幹斷裂與次級伴生、派生斷裂組成,兩者呈銳角相交成「入」字型,可分為平面「入」字型與剖面「入」字型構造。這兩類構造均是重要的控礦構造,一般主幹斷裂為導礦構造,次級斷裂為容礦構造;一些礦區主幹斷裂內也賦存部分礦體。

平面「入」字型構造控礦實例如撰山子金礦(圖5-13)、三家金礦(圖5-14)。三家金礦礦體主要分布於次級壓扭性容礦斷裂中;主幹構造為區內新華夏系二、三級斷裂,不含礦,屬導礦構造;容礦斷裂為主幹斷裂左旋平移活動所產生的派生構造(圖5-14)。撰山子金礦礦體在「入」字型構造的主幹、次級斷裂中均有分布。主幹斷裂為東西向張扭性斷裂帶,屬燕山北緣圍場—赤峰緯向大斷裂內的三級斷裂構造帶。其中金礦化以蝕變岩型為主;次級北西向派生斷裂為張性-張扭性斷裂,礦化以石英脈型金礦化為主(圖5-13)。

剖面「入」字型構造控礦實例如山家灣子金礦、白廟子金礦、小馬坪金礦、姑子溝—東山銀鉛鋅礦帶、梁家溝銀礦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礦體部分或全部賦存於中元古代碎屑岩、碳酸鹽岩順層裂隙內。順層裂隙為主幹壓扭性斷裂所派生的張性、張扭性裂隙,是主要的容礦構造;主幹斷裂屬新華夏系二、三級北東向斷裂或緯向斷裂,為主要導礦構造。一些礦區,如山家灣子金礦、小馬坪金礦,主幹斷裂中也發育含金石英脈(圖5-15)。剖面「入」字型構造控礦時,若圍岩以砂岩、礫岩、頁岩及石英岩為主,則順層裂隙中礦化以金礦化為主,如山家灣子、白廟子、小馬坪等金礦;若圍岩為白雲岩夾頁岩,則順層裂隙中礦化以銀、鉛、鋅礦化為主,如姑子溝—東山銀鉛鋅礦帶、梁家溝銀鉛鋅礦體(圖5-16)。

圖5-12華尖金礦礦區地質略圖(據礦區地質圖縮編)

Fig.5-12Geologic map of Huajian golddeposit

1—燕山期花崗岩(

);2—金礦脈。AR—太古宇

圖5-13撰山子金礦地質簡圖(據礦區地質圖修編)

Fig.5-13Geologic map of Zuanshanzi golddeposit

1—花崗岩(

);2—閃長岩(

);3—張扭性斷裂;4—金礦脈;P—二疊紀灰岩、砂頁岩

圖5-14三家金礦礦區地質略圖(據522隊地質資料縮編)

Fig.5-14Geologic map of Shanjia gold deposit

1—主幹壓扭性斷裂;2—金礦脈;AR—太古宙中深變質岩系

圖5-15山家灣子金礦民采坑道剖面圖

Fig.5-15Cross section of Shanjiawanzi golddepOsit

1—長城群石英岩;2—金礦脈;3—斷裂

圖5-16梁家溝銀多金屬礦剖面圖(引自楊錫彬等,1990)

Fig.5-16Cross section of Liangjiagou silverdeposit

1—高於庄組白雲岩;2—高於庄組頁岩;3—變質岩;4—主幹壓扭性斷裂;5—礦體

四、「多」字型構造控礦

「多」字型構造由一系列近於平行的構造帶呈雁行狀分布組合而成。

「多」字型構造控礦是礦體的主要控礦構造型式之一,主要由區域二、三級斷裂派生、伴生的次級斷裂構成,如峪耳崖金礦、金廠溝梁金礦、半壁山—苗杖子金礦田、長皋金礦、東五家子金礦、窪子店金礦等礦區「多」字型構造。一類控礦「多」字型構造走向為北東向,由新華夏系伴生斷裂構成,如峪耳崖金礦、窪子店金礦、半壁山—苗杖子金礦田等。峪耳崖金礦控礦「多」字型構造總體上呈「S」型展布,由一系列北東—北東東向壓性、壓扭性斷裂組成(圖5-17)。這些容礦斷裂為區域新華夏系峪耳崖—湯道河斷裂帶的伴生斷裂;其中壓性斷裂中礦化以蝕變岩型為主,扭性-壓扭性斷裂中礦化以石英脈型為主。

另一類控礦「多」字型構造走向北西,由新華夏系派生的北西向張扭性-張性斷裂組成,如金廠溝梁金礦(圖5-18)、紅花溝金礦、長皋金礦等;個別礦區為走向東西的張性斷裂帶,如水泉金礦。這類構造所控制的礦體常呈雞窩狀、透鏡狀,分布於張性、張扭性裂隙中,礦石中常見圍岩張性角礫。

五、韌性剪切帶控礦

本區發育多條韌性剪切帶,主要形成於太古宙—古元古代與華力西晚期—早印支期。華力西晚期—早印支期主要韌性剪切帶有緯向韌性剪切帶與北東向韌性剪切帶;前者主要分布於崇禮—赤城—大廟—阜新東西向構造帶內,如大廟韌性剪切帶、大兩間房—隆化韌性剪切帶、他本扎蘭—下府韌性剪切帶、排山樓東西向韌性剪切帶等;後者如排山樓—錦州北東向韌性剪切帶,金廠峪北東向韌性剪切帶。

近年來的工作成果表明,本區華力西晚期—早印支期韌性剪切帶是金礦的重要控礦構造之一。韌性剪切帶控礦有直接控礦和間接控礦兩種基本型式。

韌性剪切帶直接控礦表現為韌性剪切帶對韌性剪切型金礦的直接控礦作用,如排山樓金礦、小三岔口金礦。排山樓金礦的主要礦化表現為含金硫化物呈微細脈狀、浸染狀,沿東西向韌性剪切帶中部的片理分布,不存在粗大的含金硫化物-石英脈,礦體與圍岩呈漸變過渡關系(圖5-5c)。礦石品位較低,但礦體寬度大,穩定分布於韌性剪切帶中部;礦床規模達大型,並有希望達到特大型。小三岔口金礦的礦化表現為浸染狀分布於綠泥石、絹雲母石英片岩中的含金硫化物與順東西向韌性剪切帶片理分布的含金硫化物-石英脈及碳酸鹽岩脈,後者呈扁豆狀、脈狀分布於韌性剪切帶中部。上述韌性剪切型金礦的主要礦化皆分布於韌性剪切帶中心部位的高應變帶。

圖5-17峪耳崖金礦礦區地質簡圖(據礦區地質資料縮編)

Fig.5-17Geologic map of Yuerya gold de-posit

1—燕山期花崗岩;2—金礦體;Pt2—高於庄組白雲岩、頁岩

圖5-18金廠溝梁金礦礦區地質略圖(據內蒙古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及礦區資料縮編)

Fig.5-18Geologic map of Jinchanggoulianggold deposit

1—中酸性火山岩;2—花崗岩;3—壓扭性斷裂;4—金礦脈;AR—太古宙中深變質岩系

韌性剪切帶間接控礦,表現為華力西晚期—早印支期韌性剪切作用導致金的初步富集,並為燕山期金礦化提供了良好的成礦構造與物質條件,如金廠峪、後溝等金礦區。金廠峪金礦的韌性剪切帶主要由長英質糜棱岩、綠泥石-絹雲母片岩、鈉長石片岩組成,與之伴隨有含金黃鐵礦化作用,形成低品位(≤2g/t)的金礦石,構成礦區第一期金礦化。在後溝金礦、金廠溝梁金礦、紅花溝金礦均發現有主成礦期前的含硫化物糜棱岩、綠泥石片岩。這些主成礦期前的韌性剪切帶為礦區燕山期熱液型金礦化提供了良好的成礦地質背景與有利的成礦構造條件。

此外,同一礦區內常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構造控礦型式,如金廠峪金礦,韌性剪切帶間接控礦、環狀構造控礦與「多」字型構造控礦三種控礦型式並存,韌性剪切帶控制了早期鈉長石-石英-黃鐵礦化,環狀構造與呈雁行狀展布的「多」字型斷裂構造控制了主礦化期(即硫化物-石英脈期)金礦化。壽王墳銅礦、華尖金礦等礦區礦體分布既與環狀構造有關,亦受與侵入作用有關的帚狀構造所控制。

7. 河北壽王墳銅礦床

河北省興隆縣壽王墳礦床,它以產於鎂矽卡岩中的銅礦而馳名全國,在112km2的范圍內,圍繞燕山期壽王墳中—酸性侵入雜岩體分布有不同類型的鐵、銅、鉬、鉛、鋅礦化,主要分布於北灣子—小北溝、三岔口、朝梁子、碾盤溝—下店子、富將溝等地,構成廣義的壽王墳礦區。其中位於侵入雜岩西南部之北灣子—小北溝地段,產於鎂矽卡岩中的鐵、銅礦化尤為主要。由西向東它包括北灣子、火神廟、半截溝、龍潭溝、古洞溝及小北溝等礦段,全長3.5km,稱為狹義的壽王墳礦區(圖15-6)。

圖15-6 壽王墳礦區地質略圖(據冶金514隊1965年資料縮編)

(一)成礦區域地質背景

壽王墳礦區位於燕山沉降帶中段北部的興隆台凹內,區域南、北兩部均以大斷裂為界,北部以張家口-北票深大斷裂瀕臨於內蒙古地軸,南部經喜峰口-凌源深斷裂與遵化台凸接壤,西抵密懷隆起,東臨北票內陸斷陷。

區內太古宙中深變質—深變質富角閃質的片岩、片麻岩構成結晶基底,上覆有元古宙—中生代的沉積蓋層。中新元古界出露有長城系、薊縣系和青白口系。下部以碎屑岩為主體,上部為碳酸鹽類沉積,大部近東西向分布,出露面積達670km2,為本區主要的賦礦層位。

長城系底部為石英岩、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中部為頁岩、板岩、石英岩、燧石白雲岩,上部以燧石白雲岩、硅質片岩為主,分黃崖關組、串嶺溝組、大洪峪組、高於庄組。

薊縣系以霧迷山組最為主要,為一套燧石白雲岩地層,一般含MgO可達20%,局部夾泥灰岩、頁岩。矽卡岩型銅礦即賦存於本組與燕山期中—酸性侵入雜岩接觸帶及其附近。

青白口系僅出露於區域北部,呈東西向帶狀展布,岩性為頁岩、碳質頁岩及薄層灰岩。區內寒武系—二疊系主要分布於壽王墳礦區的南部。

中生界分布廣泛,但主要集中於礦區之南部的中生代凹陷地帶內,中侏羅統以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及內陸湖泊相的砂頁岩為主,上侏羅統主要是安山岩、安山集塊岩。

區內褶皺構造十分發育,褶皺軸多呈東西向或北東東向展布,這些褶皺構造控制著本區沉積蓋層的空間分布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侵入岩體的形態特徵。

本區中生代岩漿活動比較強烈,形成閃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的侵入雜岩,而以壽王墳岩體規模最大,岩相變化顯著、岩性多樣,在其周邊形成銅、鐵、鉛、鋅、鉬等金屬礦化。

1.地層

礦區內大部分地段為壽王墳侵入雜岩所佔據,岩體周圍分布有中、新元古界—中生界。壽王墳銅礦(狹義的壽王墳礦區)即產於雜岩體西南部與元古宇霧迷山組燧石白雲岩接觸帶中,其他各礦點分別賦存於岩體與周圍的早古生代或中生代地層的接觸帶或圍岩中。

中、新元古界包括長城系大紅峪組石英岩,高於庄組燧石質及硅泥質板狀白雲岩、薊縣系霧迷山組燧石白雲岩、洪水庄組頁岩、鐵嶺組白雲質灰岩等。霧迷山組是本區重要含礦圍岩,分布於礦區南部壽王墳、三岔口一帶,岩性為厚層含燧石條帶白雲岩、結狀白雲岩夾大小不等的頁岩或泥質白雲岩透鏡體,近岩體部分經熱力變質,由泥質白雲岩,泥岩、泥質灰岩形成各類角岩:黑雲母角岩、黑雲母紅柱石角岩,絹雲母角岩及紅柱石角岩。在與侵入岩的接觸帶發生強烈的矽卡岩化,形成岩漿期及岩漿期後鎂矽卡岩,賦存有鐵、銅礦體。

中生界以侏羅系最為發育,岩性為碎屑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局部見有裂隙型銅礦化。

2.礦區構造

礦區位於興隆台凹壽王墳斷折凹陷之西南部,壽王墳復式倒轉背斜奠定了礦區構造的總體輪廓,背斜軸向近於東西,軸面北傾,傾角60°~70°,背斜軸部出露有大紅峪組石英岩,南北兩翼分布有高於庄組下部的硅質白雲岩和泥質白雲岩,其北翼經高於庄組上部的燧石白雲岩與潘家店復向斜相銜,向斜內展布有洪水庄組、鐵嶺組及寒武系。復背斜之南翼大部為中生代地層所覆蓋,在壽王墳、三岔口等地則出露有霧迷山組白雲岩(圖15-6)。

礦區內斷裂構造甚為發育,其走向多為東西或北東東,而於礦區東北部之李家店—六道溝一帶之斷層則呈北西向延伸。在壽王墳本區的復式倒轉背斜軸部斷裂往往成群出現,規模較大,逆斷層尤為發育,斷層面均向北傾,傾角多在30°~60°,中部被壽王墳侵入雜岩所吞食,此組斷裂對本區的成岩成礦具有重要意義。

3.岩漿岩

壽王墳礦區出露的岩漿岩為燕山期閃長岩-二長閃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花崗閃長岩三度侵入的復合岩體,岩體長軸長約11km,呈南北向延伸,短軸長4~9km,出露面積約72km2,呈岩株狀產出,該侵入雜岩侵入到上侏羅統的安山集塊岩中,形成時代應為侏羅世末—白堊世初,依據各岩體的接觸關系,可以判明其侵入順序為閃長岩→二長閃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花崗閃長岩,這3類岩石依其產出地質條件、結構構造特徵可分別劃分出內部相及邊緣相,各岩相的空間分布見於圖15-6。

應當說明,二長閃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原名為二長岩,但岩石中鹼性長石含量不僅不與斜長石含量相彷彿,而且也低於標准二長岩中鹼性長石含量,在國際岩石分類命名Q-A-P圖解中,它位於二長閃長岩及石英二長閃長岩區。壽王墳雜岩體在岩石化學上突出地反映出相對富鹼的特點,尤其是早期、中期侵入的閃長岩體和石英二長閃長岩體,並且由早期岩體至晚期岩體岩石酸度依次增高。

4.圍岩蝕變

壽王墳礦區沿燕山期侵入雜岩的周邊發生強烈的蝕變和礦化現象,蝕變種類主要有矽卡岩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滑石化、蛇紋石化,而以矽卡岩化最為發育,並伴有Fe,Cu,Mo等金屬礦化。矽卡岩中以鎂矽卡岩礦物鎂橄欖石、透輝石、粒硅鎂石廣泛發育為特徵。鎂矽卡岩的形成經歷了岩漿期鎂矽卡岩階段,此時主要形成鎂橄欖石、尖晶石等。在岩漿期後鎂矽卡岩階段,鎂橄欖石多蝕變為粒硅鎂石並有金雲母、磁鐵礦的生成,構成粒硅鎂石磁鐵礦礦體。在內接觸帶的花崗閃長岩及部分外接觸帶中形成方柱石、透輝石、石榴子石、符山石、綠簾石等鈣矽卡岩礦物組合。在熱液階段透輝石廣泛被陽起石、透閃石等礦物交代,嗣後疊加有綠泥石化、絹雲母化,伴有大規模金屬硫化物沉積,它們多形成於磁鐵礦體的邊緣,組成綠泥石化、絹雲母化含磁鐵礦、黃銅礦的透閃石-陽起石透輝石矽卡岩和含磁鐵礦、黃銅礦的粒硅鎂石、鎂橄欖石矽卡岩。

透輝石、硅鎂石族礦物是本區普遍存在的矽卡岩礦物,透輝石以高度富鎂為特徵,透輝石端員含量均在90%以上,硅鎂石族礦物多為粒硅鎂石和斜硅鎂石。

本區的矽卡岩自花崗閃長岩至白雲岩具明顯的交代分帶現象,但由於矽卡岩產出部位、地質環境不同,其分帶也不盡相同。其綜合分帶為:

00 花崗閃長岩

1 鹼性長石化、方柱石化花崗閃長岩

2 透輝石矽卡岩,寬2~15m,主要由透輝石組成,疊加有透閃-陽起石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滑石化、硅化及金屬礦化

3 透輝石鎂橄欖石矽卡岩,寬5~20m,鎂橄欖石大部蝕變為粒硅鎂石、金雲母。並有透閃石-陽起石化、綠泥石化、蛇紋石化、滑石化疊加。此帶中往往出現粒硅鎂石磁鐵礦含銅礦帶,蛇紋石磁鐵礦帶和含銅透閃石陽起石粒硅鎂石帶

4 粒硅鎂石鎂橄欖石白雲質大理岩帶,寬2~7m,此帶中蛇紋石化強烈

0 白雲質大理岩帶

中低溫熱液蝕變有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硅化、蛇紋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主要發生於外接觸帶,多交代透輝石,蛇紋石主要交代粒硅鎂石和金雲母,硅化則主要見於外接觸帶之大理岩中。

岩漿期鎂矽卡岩疊加岩漿期後鎂矽卡岩熱液蝕變的強度、廣度是本區鐵、銅礦化直接找礦標志。

5.礦化特徵

壽王墳本區主要礦體均為隱伏礦體,寓存於花崗閃長岩與白雲岩接觸帶,大小礦體達40餘個,它們都集中於壽王墳雜岩體西南部花崗閃長岩的凹入部位,在此凹部尚有更小的凸凹現象,凹入部位往往具有強烈的矽卡岩化,賦存有較大的礦體,在岩體凸部及接觸面平直部位矽卡岩化輕微,礦體規模亦小。單一礦體走向延長300~500m,垂直延伸100~500m,厚5~10m,最大厚度可達40m,此外尚有規模更小長僅30~50m之礦體,此類礦體雖數目眾多,但儲量甚微。礦體多呈不規則透鏡狀、扁豆狀。產狀與接觸面產狀基本一致,走向250°~300°,南西傾斜,傾角60°~70°(圖15-7)。礦體主要由磁鐵礦礦體及黃銅礦礦體構成,黃銅礦礦體常呈不完整的外殼狀包圍於磁鐵礦礦體外部,尤其在礦體兩端更為富集,或以大小不同的扁豆狀賦存於磁鐵礦礦體內部或切穿磁鐵礦礦體。

圖15-7 壽王墳礦床46線地質剖面圖(據514地質隊資料簡縮)

礦石中金屬礦物為黃銅礦、輝鉬礦、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赤鐵礦,非金屬礦物為透輝石、鎂橄欖石、粒硅鎂石、金雲母、透閃-陽起石、絹雲母、綠泥石、石英、蛇紋石、方解石、石榴子石、綠簾石等。黃銅礦常呈條帶狀、浸染狀、脈狀產於磁鐵礦礦體及矽卡岩中並交代磁鐵礦、黃鐵礦和磁黃鐵礦。輝鉬礦主要以星點狀分布於蝕變花崗閃長岩、透輝石矽卡岩中,或沿白雲岩層面展布。磁鐵礦是分布廣泛的礦物,常呈緻密塊狀、條帶狀、脈狀、斑點狀產出,與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相伴生,與磁鐵礦伴生的脈石礦物為粒硅鎂石、透閃-陽起石、透輝石、鎂橄欖石、蛇紋石。礦石中發育有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骸晶結構、乳滴狀結構、膠狀結構及碎裂結構等,而以交代結構最為發育。矽卡岩中常見白雲岩殘留,晚期矽卡岩礦物交代早期矽卡岩礦物普遍,金屬礦物除交代矽卡岩礦物外,金屬礦物之間也廣存各種交代現象,由此佐證了交代作用對金屬礦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礦石中多見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斑點狀構造,塊狀構造發育於磁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礦石、黃鐵礦-銅黃礦礦石中。矽卡岩及矽卡岩化白雲岩中有的磁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呈浸染狀產出。脈狀構造系指黃銅礦、磁鐵礦在矽卡岩化白雲岩中呈脈狀產出及磁鐵礦體中的黃銅礦礦脈。在粒硅鎂石磁鐵礦礦體中,磁鐵礦與粒硅鎂石相間排列組成特徵的條帶構造,條帶構造尚見於黃鐵礦黃銅礦礦石、黃銅礦磁鐵礦礦石中。礦石銅的平均品位為0.64%。

依據礦石礦物的不同組合和礦石的結構構造特徵,將本區原生礦石劃分為磁鐵礦礦石、含銅鐵礦石、含鐵銅礦石、含黃鐵礦銅礦石、脈狀銅礦石等。

6.礦床成因

壽王墳銅礦為典型的矽卡岩型礦床早為地質界所熟知,礦床產於花崗閃長岩與白雲岩接觸帶,受接觸構造的控制,絕大多數礦體寓存於矽卡岩中,成礦作用經歷了岩漿期鎂矽卡岩階段→岩漿期後鎂矽卡岩階段,鈣矽卡岩階段→金屬硫化物階段→碳酸鹽階段。矽卡岩化與礦化具循序演化特點,磁鐵礦開始形成於岩漿期鎂矽卡岩階段,並且都分布於透輝石鎂橄欖石矽卡岩中,磁鐵礦的大量沉積發生於岩漿期後鎂矽卡岩階段中,具有穩定的硅鎂石磁鐵礦組合,黃銅礦等金屬硫化物形成於中低溫熱液階段,它們廣泛交代磁鐵礦和矽卡岩礦物,特別是透輝石矽卡岩。礦床內各類交代結構非常發育,具有鎂矽卡岩礦床典型共生組合和各交代建造的時空演化關系,交代分帶明顯,這些都佐證了壽王玟銅礦是與燕山期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鎂矽卡岩型銅礦床。

8. 河北省承德市壽王墳銅礦三工地現在還有嗎

這個地方還有,不知道你是否在那居住過,三工地分路南和路北,南山角下,銅礦辦公樓對面也就是北凌公路以南是三工地路南,這里住房以窯洞房居多,銅礦辦公樓一側至老牛河南為三工地路北,大致范圍包括老門診,礦招,老供銷社收購站,老門診已變居民住宅,老供銷社原址已經變成廣場,當年銅礦家屬區還在

9. 河北省承德市壽王墳鎮銅礦鄭家莊村圓通快遞可以到貨嗎

剛剛在圓通快遞官網上查了,鄭家莊村是沒有圓通快遞的
河北省承德市
所在地區:河北,承德市,雙橋區公司地址: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
派送范圍:1、雙橋區:(西大街街道、頭道牌樓街道、潘家溝街道、中華街道、新華路街道、石洞子溝街道、橋東街道)2、雙灤區:灤河鎮、雙塔山鎮三、鷹手營子礦區
不派送范圍:其它鄉鎮不派送

閱讀全文

與壽王墳銅礦機械化樣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