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公司 > 我國煤炭生產機械化程度

我國煤炭生產機械化程度

發布時間:2021-06-12 09:42:11

㈠ 我國煤炭開采方法的發展展望

1.2.5.1 煤炭開采技術的發展總方向

採煤需要科學,這本是無可爭議的問題,最近又被有些大學者提出來,可見我國採煤還有許多不科學的地方,嚴重影響著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6]錢鳴高院士在《煤炭產業特點與科學發展》一文中,提出科學採煤的5個主要方面:煤炭生產機械化、煤炭生產與環境保護、礦井矸石與利用、煤礦安全生產和提高資源回收率。錢鳴高院士認為煤炭開采科學技術的主要體現:一是安全生產,二是提高資源采出率,三是保護環境,四是機械化開采以提高效率。若不在這些方面進行管理,必然不是科學采礦,而是在利益驅動下的野蠻采礦。[7]

使采礦工程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發展現代採煤技術,是世界煤炭開采技術發展的總方向。中國採煤技術的發展不但要順應這一潮流,更要結合我國煤層賦存特徵、技術經濟特點和社會發展條件,滿足我國煤礦開采動態發展的需要。

1.2.5.2 煤炭開採的學科發展方向

採煤學各分支的劃分是採煤學科內容充實和深化的結果,它促進了各分支內容的深入研究。隨著各分支內容更深入的研究,出現了相互融合、綜合研究的趨勢,礦山壓力控制、採煤方法選擇專家系統的開發、礦井開采設計的優化、採煤生產過程的監測、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等都是這種趨勢的體現,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展。應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新方法及高新技術,綜合研究解決采礦問題,探求采礦規律,促進了採煤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由此發展了礦山力學、采礦系統工程、采礦地質、開采沉陷及治理、采動影響的建築物保護等。采礦邊緣學科的研究,豐富和擴展了採煤學的研究領域,深化了採煤學的研究內容,是值得重視的發展方向。

1.2.5.3 煤炭開采方法的發展展望

煤炭開采方法的進步是採煤工程技術發展的永恆主題。[7]傳統的井工和露天開采方法是各自獨立進行的,為實現煤炭資源合理持續健康發展,應深入研究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技術,這是煤炭開采方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將露天采礦技術和地下采礦技術有機結合,可實現露天開采與井工開採的優勢互補,具有合理高效開採煤炭資源,減少資源浪費的優點,是實現資源綠色開採的必然選擇。必須指出,露天井工聯合開采不單單是露天采礦技術和井工采礦技術的簡單結合,而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形成、完善並實施露天井工聯合開採的新型採煤工藝,才能真正將露天井工聯合開采上升到露天井工協調開採的高度,這是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所追求的目標。

當前,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技術無論是在基礎理論上,還是在技術內涵、適應條件的研究上均不太成熟。從提高回採率、擴大采礦規模、減少剝離量和實現內部排土目的出發的煤礦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技術的研究工作在國內才剛剛起步,還處於探索階段,迫切需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礦山企業的聯合攻關和研究探索,盡快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煤炭露天井工聯合開採的先進技術與理論,即露天井工協調開採的技術與理論。

㈡ 怎樣理解煤炭科學產能,煤炭科學產能包括哪些指標

怎樣理解煤炭科學產能,煤炭科學產能包括哪些指標


1. 煤炭安全生產評價指標

組成:百萬噸死亡率、較大以上安全事故、反映職業健康的職業健康檢查率、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達標率。


(1)百萬噸死亡率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指標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評價指標。百萬噸死亡率是指每生產100萬噸煤炭企業發生死亡的人數。百萬噸死亡率反映煤礦安全生產的基本情況。


(2)較大以上安全事故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指標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評價指標。較大以上生產事故反應礦井較大以及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情況(根據2007年4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3號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3條規定,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煤炭生產實現科學產能要求礦井不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一票否決制)。


(3)職業健康檢查率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職業健康統計指標。按照2011年5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的《煤礦職業安全統計制度》,職業健康檢查率是指按照職業健康監護規范的要求,在報告期內煤礦接觸職業危害(煤塵、矽塵、雜訊、高溫和化學毒物)的從業人員中應該進行職業健康體檢的人員比例。 職業健康檢查率=職業健康體檢人員接觸職業危害的從業人員×100%


(4)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達標率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職業健康統計指標。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達標率是指報告期內具有國家認可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資質的職業健康技術服務機構對於煤礦作業場所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煤塵游離二氧化硅含量、雜訊、高溫和化學毒物)的作業點進行檢測的結果滿足國家規定限值要

求的作業點數比例。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達標率=滿足國家規定要求的作業點(個) 礦井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點(個)×100%


2. 煤炭綠色開采評價指標

組成:反映資源節約的采區回採率、反映廢棄資源回收利用的煤矸石、礦井水和瓦斯利用率、反映礦山節能環保程度的噸煤開采綜合能耗、塌陷土地治理率


指標含義和計算方法:


(1)采區回採率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與環保部《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准》(HJ 446-2008)評價指標。采區回採率是指考核期內一個采區的采出煤量與采區動用儲量之比,采區采出煤量包括采區內所有工作面采出煤量與掘進煤量之和,采區動用儲量是指采出煤量與損失煤量之和。 采區回採率=采區采出煤量(t)采區動用儲量(t)×100%


(2)廢物回收利用率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指標與環境保護部《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准》(HJ 446-2008)評價指標。廢物回收利用率主要由煤矸石、礦井水和抽采瓦斯利用率組成: 煤矸石綜合利用率=當年生產煤矸石的利用總量當年煤矸石生產總量×100% 礦井水利用率=年礦井水利用總量年礦井水生產總量×100% 抽采瓦斯利用率=當年抽采瓦斯利用總量當年礦井抽采瓦斯量×100%


(3)塌陷土地治理率

環境保護部《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准》(HJ 446-2008)評價指標。塌陷土地治理率是指對於在礦山生產建設過程中所造成的塌陷土地採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的土地面積占礦區塌陷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


塌陷土地治理率 = 已恢復治理的土地面積塌陷區土地總面積×100%


(4)原煤生產綜合能耗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指標與國家發改委《煤炭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試行)》(2008)評價指標。原煤生產綜合能耗是指煤炭生產所消耗的各種能源經折算後,以標准煤(單位標准煤熱值為29.076兆焦)量表示的煤炭生產能源消耗。

3. 煤炭生產效率評價指標

組成:採煤、掘進機械化程度、原煤工效、礦井綜合單產(主要從礦井生產過程中巷道掘進、工作面回採的機械化水平,原煤生產人員的生產效率及工作面生產規模等方面進行評價)


指標含義和計算方法:


(1)採掘機械化程度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與環保部《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標准》(HJ 446-2008)評價指標。掘進與回採是煤礦開採的兩個關鍵環節。採掘機械化程度是反映礦井掘進、採煤及運輸的機械化整體水平,是評價煤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核心指標。


採煤機械化程度 = 機械化採煤工作面產量回採產量×100% 掘進機械化程度 = 機械化掘進工作面進尺(m)掘進總進尺(m)×100%


(2)原煤生產人員效率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評價指標。原煤工效體現了礦井生產中人員的整體工作效率,原煤工效不僅受到採掘機械化水平的影響,還受到煤層賦存條件尤其是煤層厚度的限制。因此不同煤層厚度原煤工效的評價標准不同。


原煤生產人員效率計算公式: 礦井原煤工效(t/工)=報告期原煤產量(計效產量,t)報告期參與計效的原煤生產人員工作日數(工日)


(3)礦井綜合單產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評審辦法》評價指標。礦井綜合單產是指礦井中各個工作面平均每月生產原煤產量的綜合平均值。該項指標主要反映礦井單個工作面的平均生產規模。


礦井綜合單產(t/工)= 礦井回採月平均產量(t)回採工作面個數(個)


根據《中國煤炭科學產能評價研究報告》所說,由於煤炭科學產能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高,因此,科學產能評價指標以及指標的評價標准應是動態和開放的。小編對此十分贊同,科學產能這個「新生兒」,需要在各位專家朋友的幫助和建議下完善,需要根據社會和行業的技術文明進步不定期調整。

㈢ 我國的煤炭行業發展前景是怎樣的

——以下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2018年,我國煤炭產量和凈進口量較維持小幅增長,有效供給保障增強。根據中煤協數據統計,2018年全國原煤產量36.80億噸,同比增長4.5%。從逐月產量來看,除了7月煤炭產量低於2.90億噸,其餘月份產量均維持在2.90億噸以上。

總體而言,我國煤炭行業市場供需實現基本平衡,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但行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並未得以徹底解決。例如,全國總體煤炭產能相對過剩的態勢沒有改變,市場供需平衡的基礎還比較脆弱,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生產力水平有待提升,去產能和「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難、人才流失與採掘一線招工接替等問題仍然突出,煤炭行業改革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對此,要繼續堅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依法依規組織生產,堅決做到不違法違規建設生產,不超能力生產、不安全不生產、不生產銷售劣質煤、不搞無序競爭;要加快產業調整轉型升級,在當前的形勢下要下決心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堅決退出不達標的產能,堅決退出安全風險高產能,加快退出資源枯竭、生產成本高、煤質差、開采難度大、扭虧無望的落後產能。

同時,堅持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逐步建立煤炭上下游產業鏈長期穩定合作關系,保障煤電、煤鋼企業長期穩定供應、穩定價格、穩定運行,要構建煤炭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發展。

煤炭消費難以大幅增長

從供給端來看,當前煤炭產能仍然較大,但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總體產能相對過剩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常態。隨著煤炭新增產能的不斷釋放,煤炭產量將進一步增加,2019年企業排產新增煤炭產量1億噸左右。

從需求端來看,全國煤炭消費難以大幅增長,極有可能與2018年持平,,甚至可能呈現略有下降態勢。一方面是宏觀經濟因素不支持煤炭消費快速增長,盡管判斷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仍是好的,但面臨的風險依然存在,當前反全球化的外部環境趨勢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全球競爭代價提升,經濟增長很難超過前些年發展水平,難以支撐煤炭消費快速反彈。

另一方面,主要耗煤行業的煤炭消費難於樂觀。近幾年我國電力供大於求態勢未變,隨著國家穩步發展清潔能源,大力促進清潔電力消納,風電、核電等清潔電力消費增速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將會大於全社會電力消費增速,全國煤電消費量很有可能持平或減少,將帶動電力行業耗煤量呈下降趨勢;隨著「十三五」後期鋼鐵行業和建材行業發展峰值期到來,這兩個行業的煤炭消費增長有限;隨著煤炭價格在相對高位穩定運行,現代煤化工發展的經濟性不強,化工行業煤炭消費增長也不容樂觀。

㈣ 我國的煤炭行業發展前景怎樣

2019年我國原煤產量保持穩步增長

2020年5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2019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2-2019年,中國原煤產量呈現波動變化態勢。其中2016-2019年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中國原煤產量達到38.5億噸,同比增長4.6%。

由於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行業內企業為抗擊疫情,主要產煤省區的復工復產時間集中在3月份,對於行業內整體產量供給的影響較小。2020年1-5月,中國原煤產量為14.7億噸,同比增長0.9%。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㈤ 我國煤炭勘查的幾個前沿問題

針對煤炭地質勘查研究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我國煤炭地質勘查雖然研究成果較多,但是由於手段多樣化、技術的差異性、區域地質條件不均性以及實際操作的差別造成了以上存在的幾個問題,綜合分析來看,我國煤炭地質勘查技術與方法仍需加強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1.煤炭地質勘查階段劃分研究需要重新釐定

我國現行的勘查階段劃分仍然沿襲前蘇聯的四分法。但是,從目前情況看,勘探階段對礦井地質條件的查明程度與安全高效礦井建設的需求依然有很大差距,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煤炭工業建設規劃需要。實際上,煤炭地質勘查是為礦井建設和生產服務的,勘查技術主要進展、礦井開采地質條件綜合勘探效果更多的體現在礦井生產實踐驗證中。因此,包括建井和生產階段的補充勘探是勘查工作的繼續,無疑屬於煤炭地質勘查范疇。建議將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劃分為5個階段,制定補充勘探階段的工作程度、技術標准,並將其納入重新修訂的煤炭地質勘查規范中去。

《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中,要求煤炭地質勘查遵循以煤為主、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原則。但是,在煤炭資源地質勘查手段、工程量布置和控製程度等方面上,均是以鑽探手段為主要依據,按照幾類(針對構造復雜程度)幾型(指煤層穩定程度)確定勘探類型,對最終階段即勘探(精查)階段的要求也僅是「詳細查明先期開采地段內落差等於和大於30m的斷層、詳細查明初期采區內落差等於和大於20m(地層傾角平緩、構造簡單、地震地質條件好的地區為15~10m)的斷層」。

深部煤炭資源的賦存條件,一般情況下要比淺部復雜;新建礦井多為高產、高效礦井,綜合機械化生產對煤礦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查明斷距3~5m的斷層、幅度5m左右的褶曲、陷落柱和采空區的空間分布等。因此,現行規范對於深部煤炭資源地質勘查的手段比較單一、勘查精度要求整體偏低。

如何提高勘查精度,從規范上提高精度要求,成為當代煤炭勘查工作解決的前沿問題。

2.加快煤炭空白區勘查,滿足優質煤炭基地建設和礦井生產接替需要

我國西部煤炭地質勘查空白區相對於東部較多,其勘查程度低,開發工作滯後,經濟可采儲量嚴重不足,具有重要的勘查潛力。因此,煤炭地質勘查要以新的成礦理論為指導,採用先進的勘查技術手段和設備,對該類型地區進行研究,及時准確地發現新的煤炭資源,為國家經濟安全發展提供新型能源基地。

3.加大深部煤礦床精細勘探技術研究

由於勘查程度低,對深部煤炭資源賦存狀況和地質條件掌握程度差。從已進入深部生產的礦井看,隨著採煤深度增加,高水壓、高地溫、高地壓、高瓦斯問題日趨嚴重,地質構造愈來愈復雜。未來深部礦井均是高產高效礦井,為開發利用深部煤炭資源,將開發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須掌握煤礦區、礦井、尤其是采區、工作面的地質條件。為此,以物探方法為先導,配合基礎地質勘查手段,結合其他勘探手段,提高深部煤岩層精細構造和災害源探測能力與精度。

4.加快資源勘查、礦井建設、煤氣安全開采一體化和環境保護四位一體化研究步伐

煤炭地質勘查是煤氣共採的基礎。煤田勘查堅持統籌規劃、協調開發的原則,從普查階段開始就將煤層氣勘查評價與煤勘查有機結合起來,統一部署、同時設計、同時組織施工,進行一體化勘探、綜合評價。對煤層氣有利區塊開展試井和小井網勘探。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研究院研發的地面鑽孔煤層繩索取心裝備和煤層氣含量快速測定技術,大大降低了逸散氣的體積,通過實驗室適當加溫和連續解吸,以提高煤層氣解吸速率,在幾小時至幾天內可以獲得煤層氣含量。與自然解吸法相比,其結果准確率超過90%。同時,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研究院根據我國煤田地質條件和儲層物性特徵,對從美國引進的煤層氣注入/降壓試井設備進行改進,配合無污染鑽井液,減少了試井工程對儲層的傷害,提高了煤層原位瓦斯含量、成分、儲層壓力、滲透率和原地應力的測試精度。藉助自主研發的開放式煤層氣試井軟體,實現了煤層氣工程設計、數據處理、結果分析、報告生成的自動化。

5.與煤伴生的微量元素勘查研究

20世紀50~70年代,煤地質工作者對與煤伴生的U、Ge、Ga等有用元素進行過調查。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資源開發中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查明煤中有害元素種類、含量及分布特點,研究它們的地球化學特性等成為煤炭地質勘查的重要任務之一。趙峰華根據環境質量標准確定了22種與環境密切相關的、需要特別關注的元素,並通過燃煤產物淋濾實驗研究了它們的賦存機制。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研究院對我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441個煤礦1018個煤樣進行了31種微量元素抽樣調查,全面地展示了大中型煤礦高硫煤中微量元素分布的基本特徵。竇廷煥等研究了東勝-神府煤田16個精查礦井中有害微量元素時空分布,並評價了其環境意義。中國煤田地質總局、原地礦部等一些單位相繼完成了全國主要煤礦區煤的物質組成、元素組成、微量元素時空分布規律、賦存狀態、富集因素和成因類型調研工作。2000~2003年,中國煤田地質總局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將煤岩學、煤化學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理論與潔凈煤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開展了中國潔凈煤地質研究。通過煤礦開采和煤加工、洗選、燃燒試驗,篩分出煤中11種潛在有毒有害元素作為環境評價指標,得出了它們在煤中的危險豐度;研究了潛在有害元素,特別是As和Hg在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的遷移、富集、轉化、再分配,及其對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影響,為優化潔凈煤技術,改善環境質量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與煤伴生的有益元素成因與成礦機理研究取得較大進展。代世峰等總結了華北和黔西若干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研究了鉑族元素豐度、配分模式及來源。代世峰還研究了內蒙古烏干達煤礦9煤層黃鐵礦桿狀菌落,指出菌藻類等低等生物對Cu、Ni、Zn元素富集有重要貢獻。李宏濤等採用多種分析方法,發現東勝煤田砂岩型鈾礦床中磁鐵礦-黃鐵礦-方解石間具有成因聯系,認為球狀次生磁鐵礦是烴類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本區鈾礦和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樊愛萍等將煤盆地演化與成礦作用結合起來,指出東勝煤田砂岩物性受成岩過程和成岩環境控制,氧化-還原、酸性-鹼性過渡帶有利於鈾元素在直羅組砂岩中富集成礦,這與周巧生等、楊殿忠等對吐哈盆地與侏羅紀煤有關的砂岩型鈾礦床成礦作用的研究結論相似。

6.物探手段探測能力和精度急待提高

高產高效礦井建設是以豐富的資源優勢、可靠的開采地質條件和先進的採煤設備為前提。隨著煤礦生產機械化、集中化水平的提高,生產能力與規模的不斷擴大,礦井生產對地質條件的查明程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無論是深部資源勘查還是淺部生產礦井補充勘探,精細查明影響礦井生產的主要地質因素是解決採掘方式與地質條件之間彼此適應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淺部勘探即使地震地質條件適合,三維地震勘探解釋H(落差)>10m脆性斷層的驗證准確率達90%以上,H=5~10m脆性斷層的驗證准確率為75%~80%,H=3~5m斷層的驗證准確率僅30%~40%。對於地震條件復雜的地區,探采對比准確率更低。層滑斷層和H≤3m的脆性斷層基本上屬於三維地震勘探的盲區。因此,三維地震技術對構造的探測精度和可靠性不能完全滿足現代化礦井生產的要求。

㈥ 煤礦生產管理機械化程度如何計算

採煤機械化程度(%)=機械化採煤工作面產量合計(噸位)/回採產量×100%。

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掘進裝載機械工作面進尺(米)/掘進總進尺×100%

㈦ 我國煤炭勘查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上所述,煤炭地質勘查研究成果非常多,技術也逐漸呈現多樣化,取得的成績可喜,但是,我國煤炭資源分布和開發存在著極大的不均衡性,加之經濟發展地區差異性較大,以及技術普及周期較長和生產要求增加等方面,煤炭資源勘查技術仍然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由於東部淺層煤炭資源枯竭使其深層勘查、開采成為一個重點問題。我國東部淺層煤炭資源開采殆盡,而深層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因此,深部資源勘查成為今後東部煤炭資源勘查一個重點。東部深部煤炭資源勘查面臨著很多地質問題:第一,用什麼技術手段來快速查明巨厚新生界覆蓋區下煤炭資源分布與賦存狀態;第二,煤層埋深大,存在著地應力大、溫度高、瓦斯高、構造復雜等特殊地質條件。如何提高勘探精度,現有的勘探技術手段和探測成果往往與採掘揭露的情況有較大出入,地質災害預測和防治技術尚不能很好地滿足深部礦井生產需要,地質保障系統建設仍然很薄弱。

2)煤炭資源儲量套改工作不徹底。煤炭資源/儲量是煤炭地質勘查的主要成果之一。20世紀末以前,我國固體礦產儲量的分類是參照蘇聯的模式。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發出《關於開展礦產資源儲量套改工作的通知》,要求對《礦產儲量表》上的儲量按照新的分類標准進行全面套改轉換,4年後套改工作結束。2003年以來,新區勘探項目是按照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進行的,此前的煤田(井田)勘查報告或礦井地質報告,甚至此後的一部分新建礦井地質報告、生產礦井修編地質報告和補充勘探報告等,仍然沿用原來的儲量分級。由於對新、舊儲量分級標准理解存在技術上的不統一,部分經套改後的儲量報告也是不符合新的儲量分級要求的。這些情況勢必影響到國家對煤炭資源賦存與分布現狀的客觀認識,影響到煤炭資源儲量分類與國際慣例接軌進程,影響到礦業對外交流與技術合作,跟不上國家礦業投資體制改革形勢。因此,按照新標准系統清理生產礦井煤炭資源/儲量,切實摸清煤炭資源家底,規范儲量管理是煤炭地質勘查面臨的緊迫任務。

3)物探手段探測能力和精度仍需提高,多方法綜合分析成為主要勘查技術手段。隨著煤礦生產機械化、集中化水平的提高,生產能力與規模的不斷擴大,礦井生產對地質條件的查明程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無論是深部資源勘查還是淺部生產礦井補充勘探,精細查明影響礦井生產的主要地質因素是解決採掘方式與地質條件之間彼此適應問題的關鍵。要完成這一重任,傳統的方法顯得無能為力,人們將目光聚焦到物探手段上。實際上,礦井開采地質條件具有隱蔽性、多變性和隨機性特點,每種物探技術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解決問題能力。高解析度三維地震勘探效果除受地震地質條件影響外,在目的層反射波能量和高頻成分衰減快的情況下,如何增大信噪比和解析度,在信號接收排列長度大造成反射點離散距和第一菲涅爾帶半徑過大情況下,如何增強橫向解析度;在鑽探和測井資料較少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反射波時間場轉變成目的層深度場的精度等技術難題,影響了地震勘探結果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因此,物探技術與其他技術結合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4)資源勘查、礦井建設、煤層氣安全開采一體化和環境保護等進程緩慢。煤炭勘查要求煤炭資源能夠合理有效的利用,既要考慮資源量,又要考慮礦井建設以及多種能源利用情況和對於環境影響力,實際上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綜合模式。現今由於歷史和經營管理體制等原因,目前從事煤層氣勘探開發主要是一些石油公司或風險投資者,以資源-安全-環保為經營理念,以獲取煤層氣開發商業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以實現原煤商業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因此,採煤與采氣在行業上是分開的,在礦權上是分割的,在地域和利益上也是獨立的,以致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影響了四位一體化進程。

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以下問題:

1)投資主體發生變化。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煤炭資源的地質勘查與開發是分離的兩個過程,探礦權和采礦權同屬一個主體———國家,即煤炭資源的地質勘查工作是由煤炭行業地質主管部門,按照國家制定的中長期勘探計劃,由國家投資地質部門實施,在確定的區域依據相關規范開展工作,其工作成果提交給國家,而後由國家交由煤炭建設、生產部門開始建設,其中的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家出資,煤炭資源的銷售價格由國家定價。在這一模式下,煤炭勘查部門與煤炭生產單位來自同一個出資方———國家,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在地質部門提交勘查成果給國家、生產部門使用地質成果;同樣,在這一模式下,歷經地質找煤、普查、詳查、精查等4個階段後,地質部門的資料經過國家儲量管理委員會的認定與批復,才能作為煤礦設計、建井的依據等。因此,一個煤田從最初的勘查到最後的開發,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一個大中型煤礦的建成一般需要投資幾十億元的投資。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後,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煤炭資源勘查與開發的國家標准、行業規范與政策規定等,都相應做出了新的、更嚴密的規定。如探礦權與采礦權的取得,不再是由國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做出配置,而是要通過招標、拍賣或掛牌等方式有償取得,依法取得探礦權證的探礦權人成為煤炭資源勘查的主體。

2)投資思路發生變化。眾所周知,企業是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核心,煤炭企業概莫能外。以往在國家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些勘查規范,如現行的1986年頒發的《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更多地強調了勘查工作的階段性、漸進性等技術層面的內容。盡管對於煤炭資源後期開發也進行了概略性研究評價、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但這些經濟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說明後續勘查工作的必要性和繼續投入的合理性,為後續地質勘查工作提供技術經濟意義層面上的決策依據。真正意義上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則是在詳查和勘探報告提交後,由煤礦建設單位或設計部門來完成。在目前形勢下,煤炭企業作為投資的主體,無論是以探礦權人或采礦權人的身份出現,無一例外地從投資初期都非常關心投入/產出比、資金回收率等事關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這一過程甚至從深部煤炭資源預查階段就開始了。近年來,不少業主在煤炭資源勘查上,希望早投入、多投入,以期實現科學決策,縮短投資回收期,力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這種觀點與做法,實質上是從勘查、開發一體化的角度做出的正確抉擇。

㈧ (二)煤炭采選綜合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

近年,我國煤炭采選綜合機械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中厚煤層開采、薄煤層開采、不規則煤柱及邊角煤開采技術裝備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效支撐了高產高效礦井建設和煤炭產業結構升級。探索攻關特厚煤層采空區瓦斯地面直井抽采技術、刨煤機薄煤層開采技術、煤矸石井下充填置換煤成套技術等一批先進適用技術。

選煤技術和裝備取得長足進步,選煤工藝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原煤入選量和入選比例大幅提高。選煤廠大型化趨勢明顯,選煤裝備大型化和可靠性明顯提高。重介質選煤工藝及主選設備、大型全自動快速隔膜壓濾機、干法選煤成套技術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跳汰機、機械攪拌式浮選機、噴射式浮選機等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各種離心脫水機、分級破碎機、振動篩、磁選機等設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表2-3)。

表2-3 我國煤炭資源開發重大技術突破

續表

專欄2-6 我國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發展方向

實施科學開采,提高煤炭回採率。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確定科學產能和同資源對應的科技與裝備標准,大力推廣綠色開采和「三下」資源開采方法,加強薄煤層的高效開發,同時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深部開采難題。

強化瓦斯抽提,充分利用煤系能源。煤層氣作為清潔能源開發,變害為寶。

實施全面提質,推動節能減排。通過脫水、脫硫、脫灰和脫雜,提高煤炭應用的適配度和燃燒效率,減少排放。

開發低質煤炭,合理利用資源。目前已形成褐煤脫水技術與系統、煤基多聯產系統等,重點推廣分區、分類和分級提質利用。

強化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可持續發展。如低熱值煤的燃燒與發電,煤系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礦井水循環利用等。

㈨ 我國煤炭是否居世界第一位

東方網12月19日消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第一副會長濮洪九19日說,今年我國煤炭產量將達16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位。

濮洪九在全國煤炭工業改革與發展會議上說,去年的煤炭產量是近14億噸,今年16億噸的產量已經達到了原先規劃中2010年的水平,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能源保障。其中,電煤8.26億噸,比去年增加近1億噸,而往年電煤每年僅增加3000萬噸左右。

濮洪九分析,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和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能源消耗強度較大。到2020年,國內煤炭需求將在20億噸以上。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出,到2010年,煤炭經濟總量要比2000年翻一番,盈利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煤炭企業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採煤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

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基石,新中國成立以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一直佔70%以上。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我國以煤為主的一次能源結構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㈩ 我國能源狀況以及利用情況

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能源」這一術語,過去人們談論得很少,正是兩次石油危機使它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能源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安全問題就開始出現。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各國都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穩定能源供應的支持下,世界經濟規模取得了較大增長。但是,人類在享受能源帶來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利益的同時,也遇到一系列無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戰,能源短缺、資源爭奪以及過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那麼,究竟什麼是「能源」呢?關於能源的定義,目前約有20種。例如:《科學技術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從其獲得熱、光和動力之類能量的資源」;《大英網路全書》說:「能源是一個包括著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網路全書》說:「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我們利用熱能、機械能、光能、電能等來作功,可利用來作為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種載體,稱為能源」;我國的《能源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經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載能體資源。」可見,能源是一種呈多種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轉換的能量的源泉。
確切而簡單地說,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資源。
通常凡是能被人類加以利用以獲得有用能量的各種來源都可以稱為能源。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似的可第十六道路.
[編輯本段]分類
能源種類繁多,而且經過人類不斷的開發與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經開始能夠滿足人類需求。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能源也可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來源分為3類: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 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
①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除直接輻射外,並為風能、水能、生物能和礦物能源等的產生提供基礎。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正是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它們實質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
②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熱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溫泉和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是地熱的表現。地球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它是一個大熱庫。地殼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層,一般厚度為幾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狀的岩漿,厚度為2900公里。火山爆發一般是這部分岩漿噴出。地球內部為地核,地核中心溫度為2000度。可見,地球上的地熱資源貯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基本形態分類,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現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後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轉換而成的能源產品,如電力、煤氣、蒸汽及各種石油製品等。一次能源又分為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及生物質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根據產生的方式可分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並沒有經過加工或轉換的能量資源,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三種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們成為全球能源的基礎;除此以外,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圍內;二次能源則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間接轉換成其他種類和形式的能量資源,例如:電力、煤氣、汽油、柴油、焦炭、潔凈煤、激光和沼氣等能源都屬於二次能源。
3、按能源性質分,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人類利用自己體力以外的能源是從用火開始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後用各種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等。現正研究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當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這些燃料的儲量有限。未來鈾和釷將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變的技術問題得到解決,人類實際上將獲得無盡的能源。
4、根據能源消耗後是否造成環境污染可分為污染型能源和清潔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潔型能源包括水力、電力、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等。
5、根據能源使用的類型又可分為常規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規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新型能源是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於核能發電的核燃料等能源。由於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較小,或品位較低,或有間歇性,按已有的技術條件轉換利用的經濟性尚差,還處於研究、發展階段,只能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數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分布廣闊,是未來的主要能源之一。
6、人們通常按能源的形態特徵或轉換與應用的層次對它進行分類。世界能源委員會推薦的能源類型分為: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水能、電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熱能。其中,前三個類型統稱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類認識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為人們所需的某種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們加熱到一定溫度,它們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化合並放出大量的熱能。我們可以用熱來取暖、做飯或製冷,也可以用熱來產生蒸汽,用蒸汽推動汽輪機,使熱能變成機械能;也可以用汽輪機帶動發電機,使機械能變成電能;如果把電送到工廠、企業、機關、農牧林區和住戶,它又可以轉換成機械能、光能或熱能。
7、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進入能源市場作為商品銷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氣和電等均為商品能源。國際上的統計數字均限於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農作物殘余(秸稈等)。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約為0.6太瓦年,相當於6億噸標准煤。據估計,中國1979年的非商品能源約合2.9億噸標准煤。
8、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們對一次能源又進一步加以分類。凡是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或能在較短周期內再產生的能源稱為再生能源,反之稱為非再生能源。風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熱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從地球內部巨大的蘊藏量來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質。核能的新發展將使核燃料循環而具有增殖的性質。核聚變的能比核裂變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變最合適的燃料重氫(氘)又大量地存在於海水中,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核能是未來能源系統的支柱之一。
隨著全球各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都更加重視對可再生能源、環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開發與研究;同時我們也相信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專家們會不斷開發研究出更多新能源來替代現有能源,以滿足全球經濟發展與人類生存對能源的高度需求,而且我們能夠預計地球上還有很多尚未被人類發現的新能源正等待我們去探尋與研究。
[編輯本段]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主要任務。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成功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世界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能源供應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為世界能源市場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能源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全球能源安全,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
中國政府正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繼續為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一、能源發展現狀
能源資源是能源發展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加大能源資源勘查力度,組織開展了多次資源評價。中國能源資源有以下特點:
——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其中,煤炭佔主導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資源量10345億噸,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約佔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相對不足,油頁岩、煤層氣等非常規化石能源儲量潛力較大。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摺合年發電量為6.19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約1.76萬億千瓦時,相當於世界水力資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較低。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處於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資源人均擁有量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資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約了生物質能源的開發。
——能源資源賦存分布不均衡。中國能源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均衡。煤炭資源主要賦存在華北、西北地區,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賦存在東、中、西部地區和海域。中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地區集中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資源賦存與能源消費地域存在明顯差別。大規模、長距離的北煤南運、北油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是中國能源流向的顯著特徵和能源運輸的基本格局。
——能源資源開發難度較大。與世界相比,中國煤炭資源地質開采條件較差,大部分儲量需要井工開采,極少量可供露天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地質條件復雜,埋藏深,勘探開發技術要求較高。未開發的水力資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遠離負荷中心,開發難度和成本較大。非常規能源資源勘探程度低,經濟性較差,缺乏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工業迅速發展,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供給能力明顯提高。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供應體系。建成了一批千萬噸級的特大型煤礦。2006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22.1億噸標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產量23.7億噸,列世界第一位。先後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塔里木等若干個大型石油生產基地,2006年原油產量1.85億噸,實現穩步增長,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氣產量迅速提高,從1980年的143億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億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逐步提高。電力發展迅速,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達到6.22億千瓦和2.87萬億千瓦時,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綜合運輸體系發展較快,運輸能力顯著增強,建設了西煤東運鐵路專線及港口碼頭,形成了北油南運管網,建成了西氣東輸大幹線,實現了西電東送和區域電網互聯。
——能源節約效果顯著。1980—2006年,中國能源消費以年均5.6%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9.8%的增長。按2005年不變價格,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噸標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噸標准煤,年均節能率3.9%,扭轉了近年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勢頭。能源加工、轉換、貯運和終端利用綜合效率為33%,比198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單位產品能耗明顯下降,其中鋼、水泥、大型合成氨等產品的綜合能耗及供電煤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
——消費結構有所優化。中國能源消費已經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24.6億噸標准煤。中國高度重視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氣有所增長。終端能源消費結構優化趨勢明顯,煤炭能源轉化為電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潔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顯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國能源科技取得顯著成就,以「陸相成油理論與應用」為標志的基礎研究成果,極大地促進了石油地質科技理論的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勘探開發技術體系,特別是復雜區塊勘探開發、提高油田採收率等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煤炭工業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礦井,重點煤礦採煤綜合機械化程度顯著提高。在電力工業方面,先進發電技術和大容量高參數機組得到普遍應用,水電站設計、工程技術和設備製造等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核電初步具備百萬千瓦級壓水堆自主設計和工程建設能力,高溫氣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術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煙氣脫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迅速提高。正負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電示範工程相繼建成投運,正負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電試驗示範工程開始啟動。
——環境保護取得進展。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基本國策,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普遍提高。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組織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並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的能源政策也把減少和有效治理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引起的環境破壞、環境污染作為其主要內容。2006年,燃煤機組除塵設施安裝率和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近100%,煙塵排放總量與1980年基本相當,單位電量煙塵排放減少了90%。2006年,全國建成並投入運行的脫硫火電機組裝機容量達1.04億千瓦,超過前10年的總和,裝備脫硫設施的火電機組占火電總裝機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場環境逐步完善。中國能源市場環境逐步完善,能源工業改革穩步推進。能源企業重組取得突破,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投資主體實現多元化,能源投資快速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煤炭工業生產和流通基本實現了市場化。電力工業實現了政企分開、廠網分開,建立了監管機構。石油天然氣工業基本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一體化。能源價格改革不斷深化,價格機制不斷完善。
隨著中國經濟的較快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斷增長,構建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面臨著重大挑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資源約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國優質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制約了供應能力的提高;能源資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續穩定供應的難度;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技術裝備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導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高於主要能源消費國家平均水平,進一步加劇了能源供需矛盾。單純依靠增加能源供應,難以滿足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
——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環境壓力加大。煤炭是中國的主要能源,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改變。相對落後的煤炭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壓力。煤炭消費是造成煤煙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隨著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氣污染已經變成煤煙與機動車尾氣混合型。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
——市場體系不完善,應急能力有待加強。中國能源市場體系有待完善,能源價格機制未能完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能源監管體制尚待健全。煤礦生產安全欠賬比較多,電網結構不夠合理,石油儲備能力不足,有效應對能源供應中斷和重大突發事件的預警應急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編輯本段]中國能源形勢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生產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費佔世界總消費量的l/10,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又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展經濟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能源安全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家生活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成為中國戰略安全的隱患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自1993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常規能源和新能源其中,已被人類廣泛利用並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起過重要作用的能源,稱為常規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四種。而新近才被人類開發利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展的能量資源稱為新能源,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氣等。
[編輯本段]世界能源消費預測
據IEA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預測,全球2005年到2030年間的一次能源需求將增加55%,年均增長率為1.8%。能源需求將達到177億噸油當量*,而2005年為114億噸油當量。化石燃料仍將是一次能源的主要來源,在2005年到2030年的能源需求增長總量中佔到84%。石油仍是最重要的單種燃料,盡管它在全球需求中的比重從35%降到了32%。203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量將達到1.16億桶/日,比2006年多出3200萬桶/日(增長了37%)。從絕對數量上看,煤炭需求量增幅最大,與近年來的飛速增長保持一致。在2005年到2030年間煤炭需求量將上升73%,其在能源總需求中的比例也將從25%提高到28%。煤炭用量增長大多來源於中國和印度。天然氣的比例適度的增加,從21%上升到22%。電力用量將翻一番,它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從17%上升到22%。預計要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大概需要在能源供應基礎設施方面投入22萬億美元的資金,籌措所有的投資資金將具有挑戰性。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人口增長最快,在參考情景中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量的74%。僅中國和印度就佔全球增長量的45%。OECD國家佔五分之一,轉型經濟國家占其餘的6%。總的來看,到了201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在全球能源市場中佔47%,在2030年佔一半以上,而目前僅為41%。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所有一次能源(非水利可再生能源除外)需求中所佔的比重將增加。全球能源需求增長量約有一半用於發電,另外有五分之一用於滿足交通運輸需求,其中大部分是基於石油的燃料。
[編輯本段]世界石油市場預測
1.世界石油價格
世界石油價格定義為石油精煉企業的年平均進口原油收購成本。本文描述了三種不同的油價。基準情景代表了當前對OPEC可能行為的判斷,OPEC可以通過調整產量使世界石油價格維持在22-28美元/桶范圍內。據估計,OPEC將是中期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因此它的產量決策將對世界油價有很大影響。世界低油價情景代表未來市場石油生產競爭激烈並且供應充足。高油價情景代表OPEC出於非經濟原因,制定較低的石油產量目標,內部團結且能夠形成市場壟斷。
2.世界石油供應
據預測,2025年的世界石油供應將比2001年增加4400萬桶/天。產量的增加不僅來自OPEC國家,也來自非OPEC產油國。然而,總增加量中可能只有40%來自非OPEC國家。在過去20年中,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導致OPEC的市場佔有率遠遠低於其歷史最高市場份額 1973年的52%。新的勘探和開采技術、工業成本降低、政府對廠商的財稅優惠政策都有利於非OPEC產油國石油生產量的繼續增加。未來20年中石油需求增加量中的60%將由OPEC成員國產量的增加來完成,而不是依靠非OPEC產油國。預計在2025年OPEC石油產量比其在2001年的產量高出2500萬桶/天。預計OPEC組織2010年的生產能力比前期預測的略少。一些分析家提出OPEC可能通過保留生產能力擴張的策略來追求價格繼續攀升。

閱讀全文

與我國煤炭生產機械化程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