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公司 > 水稻缽苗移栽機械化

水稻缽苗移栽機械化

發布時間:2021-06-12 00:21:14

Ⅰ 董鋒的科研成果

1.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子題(96-018-01-02-02):機械化缽苗栽植工藝與機具研究 通過農業部鑒定 1999.8(2-5)2.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專題(96-018-01-02):機械化育苗、移栽工藝與機具研究 通過國家科委驗收 2000.12(4-12)3.實用新型專利 帶式喂入半自動缽苗栽植機 (1-3)4.發明專利 帶式缽苗喂入機構 (1-3)5.發明專利 氣動就地制缽設備 (1-2)6.實用新型 氣動就地制缽設備 (1-2)7.實用新型 大蒜根須切割裝置 (1-2)8.無鏈式玉米收獲秸稈還田裝置 公告日2009.7.29(3-5)9.JB-T 10291-2001旱地栽植機械 國家行業標准 2001,610.農業部結構調整重大技術研究專項: 棉花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技術與設備的研究 2003.111.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現代化農業與機械化耕作技術研究與示範》中「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的子課題「新型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研製與示範」 (2006BAD28B02-1) 2008.11 (7-19)

Ⅱ 黃河流域棉區,春季棉花生產技術指導有哪些

簡易育苗移栽。第一,選擇好的養殖基地。要求地勢高,背風向陽,取水運輸方便。准備材料。用育苗基質和干凈的河沙做苗床或放入托盤代替營養缽,每平方米苗床准備足夠500株幼苗的材料。適時播種。大蒜棉田和小麥棉田一般在4月初播種,5月初套種,苗齡30天左右。苗床管理。用促根劑澆灌和浸泡根系,控制高密度苗床中高腳苗的形成,促進新根的生長;見苗控水補水,出苗前煉苗。移植。蒜棉田人工移栽,麥套、後蒜棉、後麥棉機械移栽,移栽密度3000株/畝,種植後及時澆水。規模化育苗應從三個方面進行。即分批播種育苗移栽。

常規春棉密度為3000-5000株/畝,等行距80-90厘米或大、小行分別為90-100厘米和45厘米。雜交棉或高水肥地塊提倡寬行種植,採用單行播種,行距100-120厘米左右,密度2500-3000株/畝。機械化棉花收獲田採用76厘米等行距播種,精量穴播,每穴1-2粒,穴距14-15厘米,密度約6000株/畝。除草。在播種前或播種後出苗前噴施33%二甲戊靈乳油,達到噴灑均勻、不重噴、不漏噴。中耕。出苗後,棉田裸露部分應及時栽培,以提高溫度和保持水分,適宜栽培深度為6-10厘米。病蟲害防治。種衣劑用於防治水稻紋枯病、炭疽病、紅腐病和立枯病等苗期病害;吡蟲啉、丁硫克百威、噻菌靈和氟啶脲用於防治棉蚜、紅蜘蛛和棉盲蝽。

Ⅲ 你那有今年挑戰杯獲獎名單給我發一份 謝謝

2013年「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校賽獲獎名單

學院

作品名稱

課題負責人

獲獎等級

課題組成員

指導教師

作品類別

材料與紡織學院

數碼提花織物「織印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柳潔淵

一等獎

許雅婷、胡丁亭、唐瀾倩、張萌、趙慶會

周赳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基於聚四氟乙烯膜法的垃圾滲透液處理技術

李玖明

一等獎

藍傑蕊、沈亞芳、林詩婧、王鴻漸

郭玉海、朱海霖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超級纖維/金屬納米基元雜化材料的制備與調控及其在環境中感測中的應用

朱罕

一等獎

鄒美玲、王盼、包世勇、蔡盛贏、蔡穎婷

杜明亮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可見光碟機動自清潔催化功能纖維的制備及應用

董素素

二等獎

章天涯 彭超 徐磊 葉雯 楊李慧

呂汪洋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咖啡紗多功能家紡產品的研究與開發

姚佳

二等獎

俞滌美、張三星、范碩、林學良、郭淑敏、范麗霞,吳鮮鮮

張紅霞、祝成炎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自粘性三原色有機顏料微膠囊的設計、制備與驗證

劉虎

三等獎

陳杭南、賈貴奇、徐暢、周貝貝

戚棟明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天然彩色棉纖維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特徵及應用研究

胡雪峰

三等獎

章琪超,虞鶴群,張健,於劍鋒

唐志榮、周文龍

科技發明製作II類(能源化工)

材料與紡織學院

高效導入式集緒器

戴冬冬

優秀獎

王肖肖、鄭寒露、劉榮芝、王潔瑜、王劉艷

江文斌

科技發明製作(能源化工)

法政學院

兒童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

桂澤平

一等獎

王少晶、韓雅華、張琳、周海洪、壽方亮、張靖

王健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法政學院

浙江省家庭結構變遷及社會效應研究(2000-2010年)

朱玥琪

一等獎

秦一帆、袁俊秀、徐瑾、

金碧華、方水明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服裝學院

人體體型細分識別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倪世明

特等獎

金娟鳳 王怡萱 羅炯 龐程方 宋時一 孫潔 葉玲 陳曉如 宋睿

鄒奉元

科技發明製作I類(信息技術)

服裝學院

基於BP演算法的電子噴印協同四分色印花智能配色方法

韓文迪

三等獎

孟文婷 李漪 陳昕 范正辰 吳一岐

張聿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信息技術)

服裝學院

人文素養與社會管理創新——杭州市人文素養調研報告

何凌帆

優秀獎

邵英姿 方崎名 吳祚霖 陳金娣 林雨青 李玲莉 徐佳敏

孫虹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機械與控制學院

非圓齒輪行星系旱地缽苗自動取苗機構設計與優化

方煒明

特等獎

楊茂祥、吳林聲、葉伊莎、孫文斌、陳坎坎、葉珂

趙勻、趙雄

科技發明製作I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基於雙波長分光光度法的溶液濃度檢測裝置

徐文傑

一等獎

許珺、張永興、阮登峰、、胡威

張建新

科技發明製作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水下高速物體超空泡減阻技術的實驗系統設計

胡俊輝

一等獎

周素雲、汪劍鋒、胡青青、鄭朝朋、高聚瑞

施紅輝、賈會霞

科技發明製作I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山核桃振動採摘裝置

陳少鍾

二等獎

余克龍、潘珂、倪柯楠、陳裕盛、楊佳男

武傳宇、杜小強

科技發明製作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多功能智能導盲拐杖

王琳娜

二等獎

吳利敏、曾 龍、徐佰意、張銀露、王 陽、

胡旭東、楊亮亮

科技發明製作I類(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水稻缽苗移栽機械手的設計

祝廣輝

三等獎

杜立恆、黃小艷、徐樂輝 、李麗、劉大慶、

俞高紅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流體驅動管道機器人

鄒繼安

三等獎

王康麗、沈建洋、章思恩、郭俊

武傳宇、杜小強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安全行駛的獨輪自平衡代步車

劉俊傑

優秀獎

蘇怡雪、嚴小建、程露

郭亮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與控制)

機械與控制學院

輪槳腿一體化水陸兩棲移動機器人創新設計

章 斌

優秀獎

馮 軍、黃海彪、嚴小建、沈靖皓

胡明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與控制)

建築工程學院

從「輸血型」到「造血型」的轉變—基於120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在城鎮化進程中發展式保護模式探討

曾伊凡

特等獎

李茹冰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建築工程學院

浙江省施工雜訊污染現狀調查及治理對策

劉城

優秀獎

吳濤、斯旭東、陳文明、李元元、胡榮逸、付雅文、崔清、李艅珂、孟利清

劉勇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建築工程學院

浙江景寧縣畲漢傳統民居研究

董春燕

優秀獎

史小夢、沈清、高琰、向冬、王健

周紅燕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經濟管理學院

一個動態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框架的初探

張青傑

二等獎

杜雨婷、張艷紅、劉浩博

胡劍鋒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浙江省排污權制度改革調查研究

周楠

二等獎

沈文婷、徐銘、裘寧寧、施勵錦,沈玲佳

沈滿洪,謝慧明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基於Web2.0和雲計算的科研人員知識社區構建方法研究

黃雅文

二等獎

金敏、傅青苗

潘旭偉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基於區際與代際之間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理論構建與實踐應用

張巧川

三等獎

朱明、郝亞楠

胡劍鋒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影響實證研究:以中國各類型大學為例

李雪菲

三等獎

胡昀、唐婭妃、李恩、鄒芬雅、羅海靜,

彭學兵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學術論文類)

經濟管理學院

微動力倉下配料除塵系統研究

李矗東

三等獎

李小輝、李鵬鵬、李明傑、鄭春美、葉海納、陳世超

呂媛媛,孫良

科技發明製作(機械控制類)

科藝

從多角度二維非接觸式測量得出人體下肢形態技術研究

張嫣妮

三等獎

姚星、餘杭旦、鄭立塞、何良飛、傅翰煊、何夢蝶

張揚

科技發明製作II類(機械與控制)

理學院

SiC/TiO2結構與功能仿生型納米骨骼材料的制備與應用

陳旭

特等獎

伊長江,徐步思,陳信寧

董文鈞 李小雲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能源化工)

理學院

一類新的雙層紡織材料熱濕傳遞厚度設計反問題

李向傑

二等獎

徐傑靈、黃祥祥

徐映紅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數理)

理學院

數字人體模型的關鍵尺寸自動提取

符曉勇

優秀獎

符曉勇 陳懷玉 董偉傑 姚亮 潘聲濤

李重

科技發明製作(信息技術)

理學院

大學生消防安全意識、行為現狀及應對措施調查研究

張瑩瑩

優秀獎

張瑩瑩 李君 濮紅艷 劉家倫

王篤明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啟新

面向智能無線通信的可重構濾波器件研究

張志浩

特等獎

郎婷、楊利利、蔣偉斌、趙開宇、武青華

李霖、徐偉強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信息技術)

啟新

催化纖維的設計構築及處理印染廢水的研究

黃振夫

二等獎

鄭彬彬、王列、孫利傑、余志恆

姚玉元、陳文興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啟新

健身娛樂益智蹺蹺板的研製

沈嘉琪

二等獎

范澤冰、王志陽、干黃標、高建紅、張繼騁、朱丹紅

俞高紅

科技發明製作I類(機械與控制)

啟新

紗線空氣捻接實驗平台的搭建及科學研究系統的提出

陳小天

二等獎

王冠華、葉進余、陳培遠、程開華、房國棟、郝震

吳震宇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機械與控制)

啟新

載葯海藻纖維的制備及體外釋放行為的研究

陳佳鋒

三等獎

周陽、俞葉麗、高張昀、陳瑞

姚菊明

科技發明製作I類(能源化工)

啟新

染料酶化太陽電池光陽極納米纖維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賀倩

優秀獎

曹厚寶、宋立新、杜平凡

熊傑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能源化工)

生命科學學院

神經激肽受體拮抗劑抑制白血病細胞生長的機制和動物水賓士療研究

夏瑞龍

特等獎

王宇沙、王強、陳攀峰、 尤志遠、朱曉翠

付彩雲 張世馥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血清中卵巢癌相關miRNA的篩選及其在早期診斷中的應用意義

蔣理想

一等獎

李東瑞、陳鵬超、陳瑩、符遙傑、黃志雄

丁先鋒 郭江峰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激素誘導丹參毛狀根中丹酚酸類成分積累的研究

馬旖旎

一等獎

陳菲菲、周雍、陳正豪

梁宗鎖 、楊東風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黃酮類化合物的組合配伍逆轉乳腺癌耐葯性研究

陳培遠

二等獎

杜江麗、金槿

許傳蓮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絲膠蛋白/碳酸鈣復合材料的制備研究

趙瑞波

二等獎

韓華鋒、楊新燕、李澤豪

孔祥東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高密度發酵重組枯草芽孢桿菌生產脂肪酶的研究

李晶虹

三等獎

王夢婷、孫亦靈、倪楠、 張柏超、張怡婷

陳瑋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阿爾茨海默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牟玲燕

三等獎

鍾雲平、鍾思飛、沈蔣君、王馳、鄭雪丹、李純鵬

李 司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雌激素污染水源的檢測及其對家蠶生長發育影響的初步研究

潘芬芬

優秀獎

陳利淼、潘華曄、吳佳、 謝辛慈、丁宇敏

呂正兵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學院

癌症靶向基因-病毒ZD55-Kallistatin的構建及其抗腫瘤活性的實驗研究

何婉婉

優秀獎

馬步雲、周立、李阿榮、 陳舒婷、鄭璐佳

王毅剛

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生命科學)

外國語學院

浙江省留學生全英文授課調查與分析

錢學偉

優秀獎

彭微、柳郁子、謝黃振、金珂珂、李晴晴

吳蓓蓓、王昌米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文化傳播學院

養老:從養老到養心—浙江省村鎮養老院文化荒蕪問題的調查研究

王焱

優秀獎

朱曉霞、邱丹怡、吳嗣琦、居萬強、黃沁怡

高長江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文化傳播學院

「觸摸拱宸文化,打造魅力杭城」——以拱宸橋歷史街區為例探討歷史街區「古為今用」的價值

徐佳麗

優秀獎

鄭煜程、田靜、胡靈、潛莎莉、陸鳴敏

白曉萍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信息學院

織機物聯網系統

唐世雄

一等獎

王琦、楊媛媛、徐冬香、王彬彬、何慧超

沈煒

科技發明製作I類(信息技術)

信息學院

成語大作戰

周光偉

二等獎

張帥波、安鮮兒

宋瑾鈺

科技發明製作II類(信息技術)

信息學院

基於物聯網的個性化建築節能集控系統

賴思恩

三等獎

楊光輝、胡國強、杜雯

舒挺

科技發明製作I類(信息技術)

藝術與設計學院

大學生動漫衍生品消費行為的研究與啟示—基於對浙江省大學生的調查

金晶

優秀獎

何玲 姚維康

杜彬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Ⅳ 請問玉米直接播種與育苗移栽的區別是什麼呢

區別一:玉米直接播種比方便育苗移栽方便,節省人力;

區別二:育苗移栽相對於玉米直接播種可提早播種,節約用種,易得早苗、全苗和齊苗。特別是甜玉米種,芽勢弱,宜採用育苗移栽,保證全苗、壯苗。育苗期間加強苗床溫度和水分管理,防止燒苗。育苗方式有苗床育苗、營養缽育苗、穴盤育苗、紙筒育苗等;

區別三:播種方法不同,玉米直接播種是將玉米種子鍾入地理並將其孕育為成熟的玉米,而育苗移栽是先集體孕育出小玉苗再將其分別移入寬闊的地帶培養至成熟。

(4)水稻缽苗移栽機械化擴展閱讀

育苗移栽方法:

1.苗床育苗 苗床與大田面積比為1∶50。苗床做成寬1.2~1.5米的小畦,底部鋪2厘米厚的基質或細沙作隔離層,再鋪10厘米厚的營養土,耙平後分割成5平方厘米的方塊。播種前一天澆透水,結合澆水進行土壤消毒。播種時每個方塊播1粒種子,

覆土3~4厘米厚,稍壓實後澆水,保證床土濕潤。畦上覆蓋地膜,再加拱棚,薄膜用泥土壓實。幼苗2葉1心時開始蹲苗促壯,防止徒長。移栽前5~7天開始煉苗,晝夜不蓋棚膜,控制澆水量,保持苗床乾燥,幼苗不萎蔫即可,使幼苗接受寒冷和乾旱鍛煉,

以利於移栽成活。遇0℃以下寒流,夜間應蓋膜防凍。覆膜地溫達12℃時,採用扎孔填苗培土的方法移栽,栽後培土壓實,澆定根水,蓋膜。

2.營養缽育苗 用制缽器將配製好的營養土製成直徑6厘米、高6~8厘米的圓柱形營養缽,將營養缽排放在平實的苗床上,底下墊一層1~2厘米厚的細沙,

防止起苗時傷根。播種、蓋膜、苗期管理同苗床育苗。營養缽通過其本身的載體功能,改善幼苗根際環境,既能保證養分供應,移栽時又不易傷根,能促進玉米生長,增產效果顯著。

3.紙筒育苗 用木棍等將展開的紙筒固定在苗床上,裝入營養土。播種、苗期管理及移栽等同營養缽育苗。

4.穴盤育苗 將秧盤平鋪在苗床上,輕壓入土以防架空,四周用土壓實,杯狀孔穴內裝入營養土,營養土距離盤口1厘米。播種前一天澆透水,每穴播1粒種子,深度不超過0.5厘米,覆蓋營養土,覆土厚0.5厘米,蓋雙層膜,

蓋膜方法同苗床育苗。播種到立針齊苗為密封期,齊苗後除去平鋪膜,以後晴天揭兩頭棚膜,通風降溫。盤土不發白、苗尖有露珠時不補水。幼苗2葉齡時,在地膜上打孔單株移栽,蓋土封口適當壓緊。穴盤育苗與營養缽育苗相比節省用工,且育苗時間較短,

只需6~7天,可緩解春季農忙的矛盾。穴盤苗移栽到大田根系扎得快,吸收能力強,生長勢強,緩苗期比營養缽苗短,可早5~7天活棵。

Ⅳ 什麼蔬菜可以機械化種植

1)
蔬菜移栽的品種、育苗方式、苗齡、行距、株距、種植密度及深度等方面在我國各地區存在回很答大的差異,對蔬菜栽植機械的開發提出了挑戰。
2)
蔬菜育苗仍然以育苗床或營養土方式為主,所育秧苗不適合機械化移栽,栽植機械與育苗技術脫節,移栽機與秧苗不配套。
3)
蔬菜的溫室種植面積逐步增加,露地種植面積在減少,戶均種植規模小,不利於蔬菜栽植機械的發展
4)
機具成本高,功能單一,不適合多種蔬菜移栽。
5)
對不同種類栽植機械與作物缽苗相適應性的研究工作進行得不充分,對栽植機械工作原理及機械與作物生長要求相適應性研究不足。

Ⅵ 水稻的種植方式有哪些

育苗移栽、旱直播

Ⅶ 趙勻的簡介

曾任省九三學社副主委和社中央委員。1997年至2007年期間擔任兩屆浙江省人大常委。現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曾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浙江大學農業機械化工程學科帶頭人、浙江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現任《農業工程學報》、《農機化研究》副主任編委、東北農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農業裝備製造產業學科群首席專家。
1981年9月畢業於東北農學院,留校任教,84年初到日本築波國際農業機械化中心進修一年,在東北農業大學期間擔任講師、副教授,93年晉升為教授,任農業機械教研室主任。93年初調轉到浙江農業大學(98年9月更名為浙江大學)工作,93年9月開始任農業機械研究所所長、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97年3月任浙江農業大學副校長,99年8月任浙江工程學院院長,04年4月更名為浙江理工大學,改任校長至04年11月。
84年日本留學回國開始從事農業機械現代創新設計平台和移栽機械科研與教學工作。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項目12項;通過理論創新,將農業機械傳統的定性分析加圖解試湊設計,提升為建模優化的定量設計,帶領團隊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適應南方雙季稻、寬窄行移栽等農藝要求的系列插秧機、水稻缽苗移栽機和旱田缽苗移栽核心部件,其成果將對提高糧食單產、穩產、減少糧食和土壤污染產生重大作用。移栽機械創新優化設計平台和水稻插秧機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鑒定意見),旋轉式步行和寬窄行插秧機為國際首創(鑒定意見)。
轉讓後形成6個品牌、19種型號移栽機,總轉讓經費1020萬元。授權發明專利61件,其中2件國際專利,轉讓21件,16件為第一發明人,轉讓費375萬元;授權軟體著作權44項,轉讓10項,轉讓費115萬元;出版專著3部,2部分別獲部級二等獎和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發表論文152篇,SCI/EI檢索83篇。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發明類)3項、二等獎2項;獲國際農業工程學會「約翰·迪爾」工業獎和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特別貢獻獎」。

Ⅷ 水稻的種植方式有幾種

水稻種植方式一般分為直播、插秧以及拋秧。水稻直播分為水直播和專旱直播兩種方式。屬旱直播包括旱撒播和旱條播,旱條播又包括常規條播和免耕條播。旱直播與水直播都可以採用機械化直播。插秧分為手工插秧和機械插秧。水稻機插秧主要包括毯狀秧苗機插,缽苗擺栽和缽型毯狀秧苗機插。拋秧也可以採用手工及機械兩項技術,主要包括水稻免(少)耕拋秧、小苗拋秧、紙筒拋秧、塑料缽盤育秧拋秧和無盤旱育拋秧。
請參考,歡迎評價!

Ⅸ 水稻種植方式有幾種

水稻種植方式復一般分制為直播、插秧以及拋秧。水稻直播分為水直播和旱直播兩種方式。旱直播包括旱撒播和旱條播,旱條播又包括常規條播和免耕條播。旱直播與水直播都可以採用機械化直播。插秧分為手工插秧和機械插秧。水稻機插秧主要包括毯狀秧苗機插,缽苗擺栽和缽型毯狀秧苗機插。拋秧也可以採用手工及機械兩項技術,主要包括水稻免(少)耕拋秧、小苗拋秧、紙筒拋秧、塑料缽盤育秧拋秧和無盤旱育拋秧。

Ⅹ 早稻機插秧苗什麼時候打開一薄膜好

一、水稻機插育秧方式

1.育秧秧盤。水稻機插育秧秧盤主要有毯狀秧盤(9寸和7寸秧盤)、缽形毯狀秧盤、雙膜育秧和缽苗播栽秧盤4種類型。因育秧秧盤不同機插秧也有毯苗機插、缽苗機插和缽苗擺載3種類型。毯狀秧盤和缽形毯狀秧盤因塑料材料不同有硬碟和軟盤。

2.育秧泥土。目前我國水稻機插育秧方式按秧盤泥土類型分類,可分為旱地土育秧、基質和泥漿育秧3種,也有旱地土與基質混合,及泥漿與基質混合育秧。旱地土育秧由於土壤結構鬆散,育秧時有利於秧苗根系的生長,在南方稻區,旱地土育秧主要與播種流水線結合使用。南方稻區機插育秧的主要方式是泥漿育秧。泥漿育秧雖然操作簡便,但苗前機械化播種難度大。

3.育秧苗床。水稻機插育秧秧盤苗床可分為泥漿苗床和旱地苗床。旱地苗床大多為泥漿育秧,大棚育秧,在北方較多。泥漿苗床大可以旱地土、基質育秧和泥漿育秧,南方較多。

二、水稻機插秧苗標准

我國機插秧秧秧盤大多為9村秧盤,秧塊的標准尺寸為58厘米×28厘米,這樣的秧塊整體放入秧箱內,才不會卡滯或脫空造成漏插。秧塊的厚度一般為2.0~2.5厘米,鋪土時通過機械或人工來控制。秧塊過薄或過厚會造成秧爪傷秧過多或取秧不勻。因此,在育秧過程中尤其要做好秧苗的病蟲害管理,確保秧塊內秧苗青秀無病,盡可能不帶病株入田。

三、水稻機插育秧土與苗床

1.秧盤土

育秧床土的選取和配製是育秧成敗的前提。根據育秧方式育秧床土有泥漿和旱地土(基質)兩種。

2.苗床或秧板准備。南方稻區機插育秧普遍採用大田育秧。要選擇避風向陽、土壤肥沃翠姆菌肥、有利排灌、運秧方便、便於操作管理的田塊做秧田,避免在荒草地、葯害田、污染田育秧。秧田和大田的比例為1:(80~100)左右,即100畝大田需准備秧田1.0~1.3畝。秧田一般集中安排,以利管理。

旱地苗床要求平整、苗床表層土壤稀鬆,秧盤擺放後與苗床土壤密接。

四、水稻機插育秧播種與鋪盤

1.秧盤類型及數量。根據水稻季節和插秧機類型選擇適宜的秧盤,傳統秧盤多數為平底毯狀機插秧盤,機插傷秧和傷根嚴重、秧苗返青時間長。可採用水稻缽形毯狀秧盤培育上毯下缽的缽形毯狀機插秧苗(圖3),實現缽苗機插,提高機插效果。

圖3 水稻缽形毯狀機插秧苗

插秧機行距一般固定為30厘米,栽插密度主要通過調整株距實現,南方連作早稻一般機插株距為12~14厘米,每畝插1.8~1.6萬叢,按每秧盤機插取秧量為650叢計,加備用秧5盤,每畝秧盤用量為28~33盤。雙季雜交稻機插時一般株距控制在14~18厘米,每畝插1.2~1.6萬叢,則每畝秧盤用量用為23~28盤。南方單季稻機插時一般株距控制在16~20厘米,每畝插1.1~1.4萬叢,育秧每畝大田一般需准備15~25張左右的秧盤。

2.播種期。

一般早稻在3月上中旬播種,秧齡20~30天;單季稻播種期相對靈活一些,江、浙等省單季稻機插的適宜播期為5月下旬至6月初;機插秧連作晚稻要根據早稻收獲期合理安排播種期,播種期通常要比常規手插秧推遲10~20天,一般在6月底至7月中旬,秧齡15~18天。同時要依照實際情況(如插秧機擁有量、栽插面積、機手熟練程度、工作效率等),確定適宜移栽期,安排好栽插進度,分期分批浸種,嚴防秧齡超期移栽。

3.播種量。目前,我國各地的早稻機插秧絕大多數為常規稻,一般播種量按干種計算:120~150克/盤;單季稻機插秧播種量一般常規稻100~120克/盤、雜交稻70~100 g/盤;連作晚稻中常規稻為120~150克/盤,雜交稻為80~100 g/盤。播種量還要根據品種的發芽率和千粒重等因素調節,發芽率高、千粒重輕的品種可適當降低播量;而發芽差、千粒重大的品種要適當增加播量。

閱讀全文

與水稻缽苗移栽機械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