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密設計 > 農業發展有哪幾個階段農業機械化

農業發展有哪幾個階段農業機械化

發布時間:2021-06-13 12:55:02

❶ 什麼是農業機械化,農業設備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建國以後,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農業機械化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業機械化程度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和加工,正在向實現全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機械化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至文革前
我國主要靠引進、吸收、仿製農機裝備和國外援助,在國營農場搞農業機械化試點,依託大型農業機械,進行大規模農業機械作業。而廣大農村生產力還很薄弱,主要是原始的手工農業,很少有農業機械的身影。
第二階段:文革時期
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重視,特別是毛主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重要論斷以後,農業機械化得到了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的重視,縣鄉兩級先後建立拖拉機站,柴油機、電動機、拖拉機、脫粒機、插秧機、粉碎機等農業機械也逐步走進農村。農村的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部分農業生產過程開始逐步由農業機械作業取代手工勞動。
第三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農村的農業機械化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農業機械也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型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如今,主要農作物生產過程正在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邁進,農機作業逐步向產前產後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延伸,覆蓋的領域正在由農業領域,逐步向林業、畜牧業和養殖業等領域擴展。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區之間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受歷史、地理和自然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的差異也比較大。經濟發展快、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快;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少,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根據2014年國家統計部門數據分析,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不足三分之一,農機保有量佔比卻超過了一半以上;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佔四分之一,農機保有量卻不足兩成。東西部農機保有量佔比的較大差異,反映了東西部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的不平衡。
2、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我國農村是以農戶承包經營為主。農戶承包的農田數量有限,造成大塊地小型化。糧食種植形成插花形態,一塊地種植多種農作物,即使種植相同的農作物,也可能是幾個農戶分別所擁有。大型農業機械作業不能成塊連片作業,提高了農機作業的成本,降低了農機作業的勞動生產率。農戶自己購置的農業機械也主要是滿足自用為主,基本都是小型農業機械,小型農業機械保有量很大,小型農業機械重復購置現象嚴重,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
3、農業種植結構多變,農業機械化難以適應。以一家一戶為基礎的農業種植結構靈活多變,什麼農作物值錢,農民就種什麼,前幾年的成片糧田現在可能變成成片的果園。然而,農業機械化卻難以適應這樣的快速變化。原有的農業機械快速被淘汰,新的農業機械卻難以被農民接受,難以推廣,或者難以找到適合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過幾年,有了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可能許多農民又改種糧食了。後一種情況在一些果品種植區已經出現,許多年紀大的果農因為無力種植果品,已經開始砍伐果樹,種植糧食作物,這種趨勢還將繼續進行下去。
4、農業機械研發滯後,農業機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機械研發投入少,研發科技力量分散,農業機械的研發主要還是依靠農業機械生產企業自身。研發的農業機械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質優價廉的少,相當一部分的農業機械產品屬於粗製濫造,部分特色農業機械的研發還是空白。農業機械研發與國外的交流還比較少,農業機械產品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5、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開始逐步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地位和作用,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然而,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比,這些財政投入還很小。社會資本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工業返哺農業的程度還很低。
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1、縮小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達到共同富裕。促進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持續增加對東西部的財政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投資,促進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效果已經開始顯現。近幾年來,中西部經濟發展迅猛,GDP的增長率持續名列前茅,東西部經濟差距逐步縮小。中西部對農業機械的投入也快速增加,中西部農機保有量快速增加。只要繼續維持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經濟也會跟上來,達到東西部共同富裕,齊奔小康。
2、鼓勵土地流轉,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機械使用效率。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開展適度的農業規模經營,也是現階段我國的一項重要政策。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鼓勵農民加快進行農村的土地流轉,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地方,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持農業的發展。土地可以流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村集體以雄厚的財力支持農業的快速發展;也可以流轉到某一經濟組織,由該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其他地方也應當鼓勵農民加快土地流轉,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或者城鎮,從事非農產業。土地流轉到其他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目前,一些發達地區勞動力轉移趨勢明顯加快,這些地方農村的年輕人都在城裡工作和生活。在家務農的人基本都是歲數上了年紀的人,在這些務農的人當中,中年人都是年輕的,數量也不多。許多人歲數大了,做不了農活,乾脆就把土地撂荒了。現在已經出現撂荒的現象,以後撂荒的土地會越來越多。農民之間零星自發出現的土地流轉,也是零費用的無償土地流轉。這些現象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當合理引導、鼓勵、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引導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向有能力進行農業規模經營的其他經濟組織集中。
實行農業規模經營以後,才能更好的對農田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農業種植計劃,購置大型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作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機械結構構成不合理的現象,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的作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我們的農業生產走向現代農業生產的方向。
3、農業機械研發體系需要重新整合,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需要加強。通過重新合理整合農業機械的研發體系,充分發揮農機研發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增加農業機械裝備研發的資金投入,加強與國外農業機械行業的交流和合作,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創新能力,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水平,提高農業機械裝備的高科技含量,縮小農業機械裝備與國外的差距,生產適合農民需要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
4、建立農業機械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改變現在農業機械化的落後局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增加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通過財政扶持、金融支持,吸引社會各界資本投資農業機械化,形成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惠民政策」等各項扶持政策的力度,讓農民能買得起、用得起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性能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
小農經濟必將被歷史淘汰,目前的農業經營方式必將被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所取代。合理引導、鼓勵、規范土地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❷ 農業機械在農業四個發展階段中的特點

19世紀前
農業機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製農具。公元前90年前後,趙國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
19世紀至20世紀初
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製成功馬拉收割機。1836年出現了第一台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後製造並推廣使用了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於各項田間作業,並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
20世紀30年代後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製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穀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於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製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於1959年建成投產。1972年創製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台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台,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台,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穀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台,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台,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台,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佔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

❸ 農業機械在農業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是怎樣的

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糧食增產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縮小城鄉差版距和「四化」同權步推進,促進農業增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防災減災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提高土地產出率,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農民增收

❹ 中國農業現代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農業現代化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特徵的變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內涵。建國以來的近50年間,有三次發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國開始現代化建設的初期,處在學習蘇聯模式的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是指農業實現「四化」:即農業機械化、農業化學化、農業水利化、農業電氣化4類技術指標。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總結了過去的歷史經驗,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有了發展,實現三化:農業基本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內涵擴大了,延伸到了經營管理,指標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後期,是在中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新體制,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出現持續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廣泛吸收了國內外的發展發驗,在大量調查研究和指標評價分析的基礎上,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有了明顯的新發展,要實現六個方面的現代化:農民生活消費現代化,農業經濟結構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農業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資源環境現代化。其基本內涵已經擴大到農民生活消費和農業資源環境,注意了吸收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經驗教訓,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並且經過大量指標分析,提出7類22項評價指標, 可以比較全面科學地判斷農業現代化的水平和所處的發展階段。為跟蹤、判斷、評價農業現代化的狀態,農業現代化階段的劃分,提供了科學依據。

❺ 美國農村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三個。

一階段:鄉村生活時代,1900-1929

本世紀前幾十年的計劃集中在農場生活,那個時代被看成是農村生活。盡管改善農村生活的動機主要源於「農村問題」的反對建議,但是雙方觀點都是鄉村運動的一部分,一種主要基於城市對鄉村生活條件的日益關切的表現。

二階段:新政,1930-1945

在30年代的新政期間,農業發展政策是聯邦政府應對大蕭條的反應之一。但仍主要以農場和農民為中心。此間主要的農業計劃包括《農業調整法案》(1933)和《土壤保護和國內分配法案》(1936)管理下的那些計劃,成為此後整個世紀農業政策的核心。

這些計劃通過直接支付生產者,土壤保護技術支持和成本共享實現了面積削減。

三階段:戰後時期,1945-1960

戰後早期,在總統杜魯門和農業部長Charles Brannan的管理下,貸款和技術支持計劃仍致力於解決農村貧困和工業發展。比起新政時期更加註重聯邦和當地政府的結合,與那些導致更直接的聯邦農業支持計劃的批評保持一致。

艾森豪威爾政府實施了一項新計劃,專注於向當地社區發布經濟發展信息。為數不多的得到聯邦資助的計劃被設計成示範試點,為當地領導依據自身資源和需要去學習和採納樹立了榜樣。

美國農業部視當地政府積極性和草根階層的控制為農業發展工作的關鍵。

(5)農業發展有哪幾個階段農業機械化擴展閱讀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❻ 生態農業有哪幾個發展階段

一、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來講。
1、發展生態農業其根本意義是為了解決人類發展和自然破壞的矛盾,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生產活動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而這種破壞如果不加以制約和規劃將會是人類自食惡果最終不得不滅亡或者逃離地球。
2、人類是自然的產物,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對自然環境都有相當強的依賴性,所以當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自然而然也引起了人們自身的反思,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生存而產生的一種生命本能,是我們自我救贖的一種措施,具有深刻的自然意義。
3、優質的食物、清新的空氣、美好的環境才是我們生存的本質上的需求,所以生態生產是保護環境,綠色的環境才能給我們充滿生機的產出。
二、從人類自身發展來講,發展生態農業對我們來說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1、發展生態農業優化農業生產模式,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表現。
我國農業自上世紀50年代後期普遍出現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經營水平不高,生產規模小。其特點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壞了生態平衡,形成了農業的惡性循環,如種植業廣種薄收,重用輕養;林業過量採伐,重采輕造;草原牧業超載過牧,靠天養畜。這樣的生產方式是菏澤而魚,是低效的,一次性的,其產出從整體上來說是非常少的,但是合理規劃下的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生產,在是時間跨度上,其產出是沒有窮盡的。
2、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大大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盡可能的讓大眾吃上綠色放心的食品。
遠景設計院提到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地使用化肥、農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破壞了自然界原來的生態平衡,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農業污染使農產品中化學葯品殘留嚴重超標,致使產品質量下降,危害人體健康。而生態農業的生產原則是充分發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類的相互作用,採用物種或品種輪換種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敵防治害蟲,有效地減少化肥和農葯的用量,並且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有益於健康的綠色產品。

❼ 簡述一下農業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原始農業特點:看天吃飯! 刀耕火種,地、肥料、灌溉都幾乎靠天.較少養殖家禽家畜等. 傳統農業特點:戰天斗地! 採用簡單的農用工具和機械,挖井修渠灌溉、人工漚肥、平整土地和修築梯田,播種經濟作物.廣泛養殖家禽家畜. 現代農業特點:人定勝天! 採用現代農用機械、人工育種,現代化水利設施(滴灌、噴灌)溫室大棚、無土栽培等廣泛應用,雜交作物、轉基因作物大面積種植,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作物單產大幅增加,農業延伸產業發達,次級加工開始普及,畜牧養殖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

❽ 全球、美國及中國近現代農業發展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各個階段的特點是

「石油農業」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現代化模式。這一模式之所以被稱為「石油農業」,是因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大量使用以石油製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葯等農用化學品。機械化和化學化是這一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共同特點。
以美國為例,1920年到1990年,美國的拖拉機數增加了18倍,農用卡車增加了24倍,穀物聯合收割機增加了165倍,玉米收獲機增加了67倍。1970年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是1930年的11.5倍。1990年化肥的使用量為1946年的6.1倍。與此同時,美國農業的投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20年農業投入中勞動、不動產、資本三者之間的比例為50∶18∶32,這一比例到1990年變為19∶24∶57。
農業的現代化,使美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從1930年到1990年,美國的小麥單產提高了1.45倍,棉花單產提高了2.57倍,土豆單產提高了3.48倍,玉米單產提高了5.12倍。1950-1975年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4倍;每個農業勞動力所能供養的人數,1910年為7.1人,1989年增加到98.8人。農產品商品率1910年為70%,1979年已達到99.1%。同時,農業生產同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農業生產資料製造、供應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美國的這場「石油農業革命」不僅使美國的農業實現了現代化,而且還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范圍內的農業現代化努力。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石油農業」迅速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60年代末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確立了這一模式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把它作為此後二十年改變全球糧食供應緊張、消滅飢餓的主要措施。這一努力的積極成果是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世界養活了比原來預期多10億以上的人口。

❾ 現在農業機械化發展分幾個階段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農業機械化發展劃抄分為襲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低於40%、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高於40%、農業機械化發展處於初級階段;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40%-70%,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在40%-20%之間時,農業機械化發展處於中級階段;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高於70%、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低於20%時,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高級階段。

滿意請採納

❿ 在我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依次有幾個主要階段

1.農業質檢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 (距今1萬~4千年) 已經栽培粟、黍、稻等農作物;已經飼養狗、豬、牛、羊等家畜、家禽;發明養蠶、 利用蠶絲;發明釀酒;發明打井。 2.農業技術的初步發展時期 夏商西周 (約公元前2000年~前711年) 發明了歷法指導農事;使用金屬農具;使用倉儲;普遍採用物候指示農事;出現園囿,開始栽培果樹和蔬菜;出現溝洫制度;出現壟作;已有作物品種的記載,並形成嘉種的良種概念;發明麻類漚制及脫膠技術;創造腌漬防腐貯藏蔬菜和冰鎮冷藏技術;使用除草、治蟲技術。 3.精耕細作農業術術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發明利用杠桿原理的提水工具——桔槔; 使用鐵農具,並出現了鐵犁、牛耕、畜力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糞種」技術的出現,施肥見於先秦典籍的記載;壟作的發展——甽畝法的形成;出現「土化之法」,創造以肥改土技術;以土質、土色、濕度、鹽分、肥力為標准區分土壤,開始土壤分類;農業區劃思想開始萌芽;戰國出現「四種五獲」,「一歲而再獲」的技術,復種開始產生;創造用「注填瘀之水,溉澤鹵之地」的施淤壓鹽技術。農學著作《神農》、《野老》問世、農學論文《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寫成。 4.北方旱作技術體系形成時期 秦漢三國 (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耕犁的重大改革,犁壁的發明;發明楊谷器風扇;獨創的24節氣形成;利用植物蛋白製成豆腐;發明進渠,創造地下渠道;苜蓿引入中原;廣東海南島已種棉,並織成「廣幅布」;壟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代田法」;我國最早的條播農具耬車出現於關中;「覆以屋廡,晝夜燃熅火」種植蔬菜的溫室已見於《漢書》記載;間作、套種技術已在園藝中運用;出現種肥,防蟲相結合的「溲種法」及基肥、追肥技術應用於大田生產;創造古代的豐產栽培技術「區種」法;穗選法、嫁接技術已見於記載;出現滲灌技術;創造育秧技術;對植物變異現象已有明確認識,並作出初步解釋;創造「藏宿麥這種,烈日曝干,投於燥器」的麥類貯藏方法;創造擔水灌溉工具翻車及利用虹吸原理的擔水工具「渴鳥」。《汜勝之書》問世。 兩晉、南北朝 應用凸輪轉動方法製造以水為動力的連碓 (公元265~580) 機和連轉磨;北方形成耕、耙、耱抗旱耕作技術;創造種子單收單打單存單種的防雜保存技術,出現留種田;創造鑒別種子發芽率技術,浸種、催芽技術已經使用;烤田技術開始出現;創造小麥熱進倉防蟲技術;我國現存早早、最完整的農學名著《齊民要術》問世 5.南方水田農業技術發展時期 隋唐五代 (公元581年~960年) 創造利用水力自動擔水的灌溉工具水輪(筒車);牡丹成為唐代著名花卉,創造盤花和盆景技術;創造出積制廄肥的踏糞法;創造耕地機具人力犁,創造「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的用火誘殺蝗蟲技術,是年捕蝗十四萬擔;菌類開始人工栽培,創造茶籽砂藏技術;曲轅犁已應用於生產;太湖水網圩田開始形成。我國最早的農具專著《耒耜經》印刷發行。 宋代 (公元960~1297年) 創造竹子開花的間伐更新技術;稻麥二熟制度推廣於江南,占城稻推廣於江淮流域;運用插秧工具秧馬;創造豆芽菜技術;我國頒布第一個農田水利法;硫磺、石灰等礦物質已用作肥料;創造花卉的促成栽培「唐花」術;使用水田碎土、平土及混合泥漿的工具耖;利用風力使用風車(風力翻車)南方水田耕作採用深耕曬垡、凍垡、田間熏土等措施促進土壤熟化,我國古代的土壤肥力學說「地力常新壯」理論形成;培育水稻壯秧已胡較系統的技術措施,得出「用糞得理」,「用糞如用葯」的合理施肥原則;雜肥漚制、餅肥發酵、燒制熏土等積肥、造肥方法已見於記載,設置糞屋,注意肥效保存;我國最早的關於南方農業生產的農學著作《陳敷農書》印刷發行; 我國頒布第一個治蟲法規。 元代(公元 1280~1368) 出現蔬菜冷床育苗技術;棉花由邊疆分南北兩路傳入內地;畜力牽引的中耕除草及培土聯合作業工具——耬鋤用於農業生產;我國紡織專家黃道婆在她的故鄉松江傳棉紡技術;創造青飼發酵技術;創造溝洫台田治理鹽咸地;採用人工接種技術培育食用菌;已有耕地的配套工具——麗刂刀;水田運用「耘盪」,「耘爪」等中耕除草工具;高轉筒車、水轉翻車等擔水工具已應用於生產;生產和使用開溝、播種施肥、鎮壓等聯合作業工具——下糞耬種和 砘車,麥收的配套工具麥釤、麥綽、麥籠用於生產;我我現存最早的農田圖譜《王禎農書·農器圖譜》問世;我國現存最早的農業氣象專著《田家五行》印刷發行。 6.傳統農業技術的深入發展和繼續提高 明代 (公元1368~1644) 雙季稻在南方普遍發展,並採用連作,間 作、混作等栽培方法;西北地區創造出抗旱的「砂田」栽培技術;出現套耕深翻技術;出現由有機肥和無機肥配製面成的混合肥料「糞丹」;福州一帶已實行雙季稻與冬小麥輪作的一年三熟制;創造養鴨治蝗蟲技術;玉米、甘薯、煙草、馬鈴薯等重要農作物先後傳入我國;粒選已見於記載;創造耕地輪番增盈的「親田法」;使用骨灰粉末作肥料並用骨灰蘸秧根;小麥育苗稱霸運用於農業生產,水稻上已運用看苗施肥技術;太湖地區、珠江流域創造「桑基魚塘」,實行糧、桑、魚綜合經營;出現甘薯留種、育苗繁殖技術;絞關犁(即代耕犁,又名代耕架)的形狀和結構見於記載;已知蝗蟲生長發育的經過、蝗蟲產卵規律,提出清除蝗蟲滋生地以消滅蝗蟲的辦法、運用砒霜撞拌種,防治地下害蟲。我國研究野生植物的最早專著《救荒本草》、水稻品種專著《理生玉境稻品》、《沈氏農書》《補農書》印刷發行;用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解釋農業技術原理的農書《農說》及我國大型綜合性農書《農政全書》問世。 清代 (公元1644~1911) 使用「冬月種谷法」促使春化,利用倒灌海水灌溉稻田;出現一穗傳技術,並選育出水稻良種御稻;北方出現谷、麥、菜等作物輪作復種二年三種方法,總結出因時因地因作物合理施肥的經驗,創造深翻壓鹽、綠肥治鹼技術,我國最早的甘薯栽培專著《金薯傳習錄》、棉花栽培專著《木棉譜》、清代大型官修農書《授時通考》刊行。該書刻有小麥品種500多個,水稻品種3000多個。 7.現代農業 公元(1911~1949) 公元(1949~) 雜交育種、輻射育種等常規育種技術;抗病蟲棉等作物新品種育成,陸稻、雜交稻等雜種優勢利用;組織培養、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應用於新品種選育;化學肥料、微量元素肥料、菌肥等應用於種植業生產;地膜覆蓋、保護地栽培、無 土栽培、工廠化育苗移栽技術應用於大田和園藝作物生產;噴灌、滴灌技術、人工降雨、防雹技術的應用;化學除草、植物生長激素等高新技術產品應用;遙感技術、飛機播種造林、飛防,田間作業實行農業機械化、農田微機監測管理等等。

閱讀全文

與農業發展有哪幾個階段農業機械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