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密設計 > 美國低碳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低碳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1-04-23 02:52:38

① 美國農業發展對中國農業有何啟示

美國擁有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農業,
它以不到
3%
的農村勞動力,
不僅養活了本國的
2.7
億人口,而且還可以向國外大量輸出農產品。從
20
世紀
40
年代起,美國就在科學
技術的推動下開始了
「第二次農業革命」

其具體內容包括全盤機械化
農業化學革命、
生物技術革命和農場管理革命。如今,美國農業「已經成為資本和知識密集程度都很高
的現代化產業部門」。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過積極作用的美國農業政策,堪稱全世
界的成功典範,值得正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發展中國家認真研究和借鑒。下面,將是美
國農業政策的內容體系。

美國的農業政策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復雜的政策體系,其農業立法和政策幾乎涉
及農業的每一個方面。歸納起來,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發展農業生產、降低生產
成本的政策;價格和收入支持政策;擴大需求的政策。
政府應從實際出發,加大對農業的直接補貼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
2014
年全年累計,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
140350
億元,
比上年增加
11140
億元,增長
8.6%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財政收入
64490
億元,比上年
增加
4292
億元,增長
7.1%
;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本級)
75860
億元,比上年增加
6849
億元,增長
9.9%
。一般公共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
119158
億元,同比增長
7.8%

2014

1-12
月累計,
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支出
151662
億元,
比上年增加
11449
億元,


8.2%
。其中,中央本級支出
22570
億元,比上年增加
2098
億元,增長
10.2%
;地方
財政支出
129092
億元,比上年增加
9351
億元,增長
7.8%


由此看來,國家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在更大程度上補貼農業,支持農業的發展。我國政府
已經給農業進行補貼,但我們認為從補貼水平上看,目前我國政府每年對農業實際補貼
率為財政支出的
2%

3%
,大大低於對世貿組織
8%
的承諾。這一政策受益者將不止於農
民,
由於農民購買力的提高,
中國目前大量閑置的工業生產能力,
將因占人口規模
2

3
的農村市場的復甦,
而重新啟動,
城市居民普遍面臨的下崗失業危機也可因此得以緩解。

5.2
各地應因地制宜地發展我國農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

全國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
總體上主要農產品生產要有生產環節機械化向全過程機械化
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發揮比較優勢,結合各地優勢農產品布局,形成各具
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區域,
滿足農民對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及機具的多樣化和增加收入的需
求,促進地區農業機械化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5.3
積極推廣現代化農業的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經營

6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同農業和農村經濟商品化、市場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緊密聯系的。通
過產業化,可以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充分發揮科技要素的作用,從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和檔次,實現多層次增值,使農民收入獲得大幅度提高;通過產業化,可以在不改變家
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現種植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形成與
支柱產業或龍頭企業相適應的、有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
有率;
通過產業化,
可以促進工業和農業、
城市和農村、
農業和商業的有機銜接與結合,
形成多產業環環相扣的、互相依存的一體化產業鏈,從而推進經濟一體化的過程。農業
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一種更加符合生產力發展
要求的新的經營方式,也是農業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5.4
政府應盡快健全相關法律,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社

美國農業合作社對外銷售農副產品與勞務輸出和參與國際競爭,
對內為其社員提供
資金與物資,組織經營管理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政府為支持其農業發展,往往給
予農業合作社以多種優惠政策,如給予有限豁免待遇、稅收優惠、提供信貸支持等。政
府給予合作社的各種支持都常常會通過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中國也應盡快完善相應的立
法,健全農業合作社的法律規范,用法律的形式把對農業合作社的政策固定下來,使它
的發展有法可依。

② 地理題:美國農業的機械化和地區專業化對中國農業發展有何影響

你好!
由於我國來農業基本是小農自經營。而美國的地區專業化是農業集約化美國農業的機械化相當高與其高度發達的工業和廣闊的平原有關、專門化的必然結果、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還有就是需要在開闊平坦的地方(東北平原等)進行機械化作業,美國機械化農業為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的機械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因此在我國要提高機械化水平就要提高重工業水平,而美國多為大農場主經營,因此在我國想要使農業地區專業化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打字不易,採納哦!

③ 中國農業機械化與美國農業機械化的區別和聯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有過輝煌的古代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如果說要真正了解世界農業的發展規律,就要客觀、公正地把中國農業和其他國家的農業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情況,才會了解中國農業預期世界上發達國家農業的差異與差距。通過對比發達國家的農業,才能找出中國農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處理問題所需要的對策。

一、中國農業與美國農業的比較
1、農業裝備水平的比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產量一直持續穩步增長,13億人口的飲食的問題得到解決,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而農業裝備可謂「鳥槍換炮」,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全國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8%,小麥的機械化耕種水平達到86%,全國已執行農機具購置稅補貼中央財政資金52.8億元,補貼的機具超過112萬台,受益農戶逾105萬戶。2009年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實現農機產值約480億元,同比增長21%。中國雖然在農業裝備水平取得進步,仍然與美國有著極大差距。美國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從而使美國在很早就取得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的巨大成就。美國工業為農業提供了大量農業機械和農用飛機等先進的生產裝備。美國平均農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設備達1.5萬美元,比製造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設備多達22%。高度機械化生產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使美國變成世界上第一農產品出口大國。早在1987年美國農業人均產值就達到了55 300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比較。目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達到43%,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發達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在60%以上,有些甚至高達80%)。2007年,中國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為48.41t/萬hm2,而美國僅為11.71t/ 萬hm2。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中國農業資源產生了嚴重的浪費,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美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投入超過3%,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37%,而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投入強度卻只有0.49%。穩定且大規模的農業科技投入使美國農業的農業科技含量極高,新技術和新設備第一時間應用於農業的實踐生產,從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美國農業科技投入中私人投入占很大的部分,而且超過國內用於農業科技資金的一半以上。而中國農業科技投入不但數額小,而且很少有私人資金在農業科技這個領域進行投資。
3、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比較。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規模小,水平低,競爭力不強。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覆蓋面720多萬戶,還不足全國的30%。農產品加工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很低,沒有很好地發展農業延長產業鏈。而美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卻達到了90%以上,而中國僅有50%左右。在中國4.2萬個龍頭企業中,銷售額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4.7%。發展農業產業化能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也是開發新型農產品的必要動力。美國開發品種有300多個,而中國卻只有100多個。完善的市場機制是美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的保證。美國農業基本形式是一體化農業,公司和農戶組織農業社會化生產。身份重疊時企業家就是農戶,同時農業人員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中國與美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仍有巨大差距,中國的商品農業還不發達,影響了產業化發展。目前中國農業市場需缺少專業性中介組織,農業的產業化還不完善。

二、美國農業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迪
中國農業的發展在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發展較晚,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但是鑒於中國資源數量總量多個人平均較少的情況,以及中國各個地區的地形氣候都各有所不同,在向發達國家學習經驗時,不能盲目地學習,要根據自己自身的特殊情況進行有選擇性地學習,立足於本國實際。
(一)發達國家發展農業的借鑒
1、政府的大力支持對農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促進了美國農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國家大力支持農業正常發展,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一步進行結構調整擴大規模,加大各種政策扶持的力度,促進農業的發展。中國各級農業部門應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內容,做好當前農業的各項工作,出台和落實各種政府對農業的各種補貼的政策。中國政府應該全力支持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力,從而進行農業的產業調整和擴大農業的生產銷售規模,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各種補貼政策的強度,促進農業的發展。各地農業部門應該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等重要環節的監管,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除此之外還要高度重視農業安全生產。
2、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力度。在美國,政府是大力支持農業科技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每年用於農業科學研究的經費約為620億美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強度高過社會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很多。農業科技支持著農業發展,美國就是因為科學的農業技術和完善的農業推廣體系,才很早地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這與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比重有著重大的關系。調整好農業科技所需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讓資金嚴格落實到位。加強私營自己在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讓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大力發展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科技重視程度和其投入差距的形勢下,直接影響到中美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
3、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農產品商品率,保持農業的競爭力,美國特別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情況下,與此同時,實行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保護好自然資源,以生產足夠的食物,滿足當代人類及後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全面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既滿足於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礙後代人對農業自然環境的需求。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通過適合的資源投入和科學的協調發展,既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又保障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生態、經濟的全面發展,保持在國際地位中的農業競爭力。
(二)中國農業需要發展加強的方面
目前,中國農業的現代農業剛剛起步,既有傳統農業的特徵,又有現代化農業的趨勢。而且中國很多地方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沒有固定的形式,需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模式,逐漸地實現農業現代化
1、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作用。中國現在面臨著人多地少的情況,隨著政府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耕地數量將進一步下降,因此一味地通過增加耕地數量是不現實的。以科技和知識化的勞動投入為主,減少物質資源的投入,需要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大力增加農業科學的的投入,結合本國實際國情,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用來加強農業的發展。目前中國農業科技研發投入並不少,但是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相對較小,以至於大量的農業科技研究成果沒有很快地轉化為勞動生產力。應該制定有效的獎勵機制,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將成果第一時間轉化成生產力,使農業科學技術人員和農民都能直接從農業科技的成果中得到利益。
2、增強對農產品的補貼強度。根據世界上很多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和世貿組織對扶持農產品的規定,大部分國家都對本國農業實行了各種不同的補貼方式。補貼力度直接影響產品市場的需求,間接影響農業市場的供給。中國農業補貼的強度也在逐年的提高。不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和中國農業發展的客觀情況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通過農業直補、降低農產品流通費用等方式來加大對農業的補貼,是中國實行的做法。隨著中國人口的持續增加、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有著多元化的環境,農產品有著較大的供給壓力。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升農民務農積極性,必須增加各種補貼力度,這是客觀的趨勢,也是實現的路徑。
3、加快農業規模化經營。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為中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各個地區應結合自身實際的情況,在符合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尋找和探索適合並具有有自身特色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方法推行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方式,也可採取先在某些地區試點的辦法,在該地區獲得一定的成績和認可後,再繼續推廣到其他的地區。通過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方式,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完善健康的農業市場,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
4、加大培養農業人才的力度。中國農業人才現有的數量和素質都不高,達不到中國農業發展所要求的標准。一方面要加強對偏遠地區以及貧困地區農村教育的建設,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也要加強建設,就是在各類高校、高等職業院校以及技工類學校多開設涉一部分與農業相關的學科專業,以達到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的目的。結合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需求作出決策,注重實踐和教學相結合,大力推廣農業人才與農業市場的合作,培養具有高素質和高文化的農業人才。

④ 美國農場與美國農業技術會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

http://inventors.about.com/library/inventors/blfarm1.htm 你可以找下資料。

⑤ 美國農業的發展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提高技術,發展集約化農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能一味只追求經濟效益。
合理利用土地,根據地理要素(天氣,土壤等)劃分合理區域用於發展農業。提高產量和農產品的質量!

⑥ 美國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近半年來,正在逐漸擴大其影響的范圍和深度。次貸是美國豐富多彩的金融衍生品中的一種,而金融衍生品愈多,說明信息時代的分工和服務市場愈細致,同時,也說明不同種類的衍生品之間有了愈來愈復雜的聯系。中國諺語「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而不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碗米」,因為湯是所有原材料中熬出的汁混在一起了,而米是彼此獨立的。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實際上已互相咬合、滲透,形成了復雜的網路結構,所以,總量似乎並不大的次貸,就能毀壞這一個網路。索羅斯說這是二戰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其意就在於此。 而中國有經濟學家說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中國來說是有機可乘,似乎根本不會構成中國的危機。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苟且的見識,或者說是給中國人灌迷魂湯,很難讓人不懷疑:說這種話的,是不是想恨不得中國也掉到金融風險中去才罷休的主兒?! 中國的房地產暴炒,曾被大牌經濟學家診斷是因為中國金融衍生品不夠多的緣故。故而,「轉按揭」、「氣球貸」在這種擴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路下出台了。問題在於,美國的金融衍生品那麼多,為什麼放鬆投資的風險監控,也就出大問題了?中國的衍生品不多,就可以放任房地產暴炒嗎? 倘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衰退,有一種頗為中國得計的說法是,中國將從美國經濟衰退中得到趁機崛起的機會,更吹脹肚皮的說法是,中國經濟能成為世界經濟的定海神針。 這些「妙計」都是不要成本的。中國另一句半新不老的話是:吹牛不上稅。這句話估計也是從西方民諺中翻譯過來的,因為中國人沒那麼在乎稅制。問題在於,倘中國經濟是足夠封閉的,那麼它不夠國際化,國際經濟會要一個封閉的中國經濟來作定海神針?倘中國經濟是足夠開放並融入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能感染美國和歐洲的次貸病毒,就一定不會感染中國?有人會說,恰恰是因為中國處於半封閉半開放狀態,所以中國經濟可以由其特定角色而成為世界經濟定海神針,這么說起來,好象美國的次貸危機倒成了中國紅色資本家的一次貨幣陰謀——沒必要把屎盆子往中國人身上扣罷,或者說,沒必要如此阿Q罷。 其實,從美國次貸危機可以直接啟示中國人的,就是由金融系統支撐的房地產泡沫,是具有極大風險的。中國經濟之所以不害怕這種巨大風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經濟結構目前還具有這種抗風險功能:以農民和農民工作為風險的轉移、緩沖帶。低工資、低成本的「加工場」功能亦是支撐少數人吹泡泡的一種有效機制。但是,當低工資低成本機制面臨轉型的壓力愈來愈大,則泡沫破滅的風險愈大。何況,這種所謂的抗風險的功能,可能還是由政府的威權控制的,在強化抗風險功能的同時,可能還在起掩飾著愈來愈高端腐敗的作用。也就是說,猶如一個人得了肺病,而僅僅治療其感冒症狀,當感冒症狀暫時消失時,並不是真的治好了病,而是掩飾了肺病的惡化。 過大的經濟泡沫而能夠被掩飾、消化,不能自豪地認為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強。而應該從認識到,中國社會可能在為此付出更嚴重的代價。 這幾年有許多經濟學家在以「自由」、「市場」的名義,詮釋著不公正的、腐敗的機制的高級化,以至於只有靠政治手段才能完成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作用。而政治調控的巨大副作用,毫無疑問將由全國人民承擔。 這就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我國宏觀調控的效用機制,應該得出的非常沉重的結論,絕非有些經濟學家所表現的那樣,可以幸災樂禍地看美國的次貸危機、輕描淡寫地看中國地產和經濟的泡沫。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⑦ 美國農業現代化的方法和經驗有哪些對我國新農村發展有何借鑒

1、農業高度現代化。美國是世界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最高、勞動生產效率最高、農產品出口量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農業成為美國在世界上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2、區域化發展優勢明顯。美國西部經過大開發後,其區域優勢十分明顯,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水果、蔬菜生產基地。美國中部地區大部分為開闊平原,土壤肥沃,一年四季氣候分明作物生產期長,玉米生產位於全美第三位,牛肉生產位於第二位,生豬生產位於第六位,畜牧屠宰加工位於第一位,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出口世界各地。
3、農業機械化水平高。美國農業生產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整地、深施肥、收獲等各種農業作業項目全部實行機械化,有的項目還實行復合作業。家庭農場實行公司核算,科學種植,機械標准化作業,生產效率高。
4、高度重視農業資源保護。一是進行鹽鹼地的治理,改善土壤理性,科學選擇適合土壤種植的作物品種。二是發展旱作農業。三是開展保護性耕作,對農作物秸稈實行機械還田。四是實施休耕法。美國政府規定了土壤保護標准,農戶的耕地經過檢測後達到了規定標准,就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否則就得不到政府的補貼,從政策上激勵農戶保護土壤。
5、節水農業在美國西部農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美國西部是乾旱地區,雨水少,這里的旱作農業十分發達。其主要運行機制是政府投資修建主渠道,家庭農場自己投資將水引進農田,充分發揮政府和家庭農場雙方的積極作用。種植園普遍採取機械耕作、播種,自動噴灌,並採用滲灌的方式輸送營養液。
6、產業化經營水平高。美國農業生產階段、農業產業化階段、市場銷售階段緊密相聯,農業產業化程度高,實現了產銷」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
二、美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經驗
1、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法律體系。各項法律既規定了農民以及為農業生產服務企業的行為,同時也規定了政府幹預經濟發展的行為。同時,在財政上對農業給予了大量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教育、科研、推廣工作有足夠經費運行。
2、健全有效的農業技術支持體系。美國農業科技體系主體主要由聯邦農業部科研機構、贈地大學的農業科研及推廣機構和私人企業科研機構等三方面組成。美國農業的最大成功得益於科研、教育、推廣三結合的體制,美國農業部系統的研究經費主要來源於按各種法令和條例撥給農業部的聯邦預算,其中大部分分配給8個農業科研中心。大部分農業科研投入來自各州、各類基金會及企業,也就是說,美國的農業科研投入是一個多元化的投人體系。
3、充分發揮各類農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農業合作社遍布美國各地,在美國的一體化服務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合作社的主要任務有:一是銷售和加工服務,二是供應服務,三是信貸服務。
4、以加工業為龍頭帶動農業生產發展。洛杉磯商會是一種民間的會員式組織,具有組織農民生產、聯系市場、提供信息、幫助和指導生產以及銷售農民生產的產品的作用。同時,它還幫助農民建立與政府溝通的渠道,特別是在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咨詢和保護會員的利益等。美國各地都以市場為導向,以訂單農業為保證,來完善農業生產,實現農業生產工廠化。
三、主要啟示和建議
1、遵循市場規律。市場的需求是農民(農場主)生產的動力和基礎,因此,第一,要把市場放在首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實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第二,企業和農戶的所有經營方式和行為都要從市場出發,重視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注重市場調研,重視市場營銷。第三,要積極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不僅要著眼於國內,而且要放眼國際,在國際大市場上找出路,特別是要抓住人世的有利時機,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以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發揮品牌效應,積極搶占國際市場。
2、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美國十分注重有機農產品生產,盡量減少化肥和農葯的使用。在我國,雖然己開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的步伐,但發展較慢。WTO的加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農產品質量(外觀和內在品質)成為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沒有統一的標准只能是單打獨斗,形成不了規模和氣候,更不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所帶給我們的機遇的需求。因此,加快制定符合WTO等國際標準的農業質量標准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已成為非常緊迫的課題。建議加快這方面的工作步伐。
3、要加大農業環保力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對農業環保要求嚴格,盡量減少化學葯劑,鼓勵使用有機肥料、生物農葯。我們應進一步加大環保力度,嚴格控制化肥農葯使用量,保證食品安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
4、要改革管理機構和體制。全方位發揮市場功能美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在於引導而不是支配。因此,要使政府部門真正能在產業化經營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加強宏觀引導,加強農業質量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以及農業執法體系建設。重點應放在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擴大和完善市場功能。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使市場主體能夠獨立自主、自負盈虧地在這些體系和框架內運營,充分發揮企業的能動作用和市場的調節作用。(

⑧ 1924年至今,國外生態農業的發展,對中國有何啟示

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如今在中國,生態農業的浪潮也已撲面襲來,做生態農業成了這個時代頗為時髦的一件事。怎麼做才能讓名號響起來,讓盤子大起來,讓腰包鼓起來,成就一番雖不轟轟烈烈但細水長流的事業,是個值得各位農人們思考的問題。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看看其他國家在怎麼做生態,也許會對您有所啟示。
1、世界生態農業典範——菲律賓瑪雅農場

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其中以瑪雅農場最具有代表性。瑪雅農場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10年建設,農場的農林牧副漁生產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瑪雅農場的前身是一個麵粉廠,經營者為了充分利用麵粉廠產生的大量麩皮,建立了養畜場和魚塘;為了增加農場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製造廠。隨著農場的發展,經營主開拓了一塊24公頃的丘陵地,擴大了生產規模,取名為瑪雅農場。

為了控制糞肥污染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瑪雅農場陸續建立起十幾個沼氣生產車間,每天產生沼氣十幾萬立方米,提供了農場生產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從產氣後的沼渣中,還可回收一些牲畜飼料,其餘用做有機肥料。產氣後的沼液經藻類氧化塘處理後,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後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農田生產的糧食又送麵粉廠加工,進入又一次循環。

像這樣一個大規模農工聯合生產企業,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污染。這樣的生產過程由於符合生態學原理,合理地利用資源,實現了生物物質的充分循環利用。1980年,在瑪雅農場召開了國際會議,與會者對該生態農場給予高度評價。

2、缺水少地也能做生態 節水先行的以色列生態農業

以色列是一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全國一半以上土地位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因此土地和淡水資源十分匱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色列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了滴灌和其他微量灌溉技術,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節水成為其農業管理的中心任務,單位土地面積和單方水最大的經濟效益是節水農業研究和管理的主要目標。農作物、綠樹、草地、鮮花幾乎全用滴灌。滴灌按時按量地把水及營養直接輸送到植物的根部,避免了水的流失,可以以少量的水達到最佳效果,水、肥利用率高達80~90%,節水50~70%,節約肥料30~50%;同時,防止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生,節約了傳統灌溉溝渠佔地問題,使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增長。

此外,以色列還重視研究利用廢水進行農田灌溉的再循環利用。他們將廢水通過不同的過濾裝置,降低其污染物質和細菌含量,使廢水變為適宜灌溉的水源。灌溉時,綜合考慮水質、土壤質地與狀態,制定出合理的灌溉策略與方式,並選定適宜的作物,以利於水中物質的分解和避免地下水質的污染。

藉助科技手段,以色列特色節水農業不僅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還提高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達到以水為中心的田間水——土壤——作物——大氣系統的協調關系,保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作物水之間的適應於農業生產用水要求的相互轉化的平衡,提高了水源到作物產量轉化環節的水分利用率,形成了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最大程度的優化和利用。

3、嚴謹的德國人嚴格的德國生態農業

德國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如同德國人行事的嚴謹作風一般,德國對生態農業的要求也相當嚴格: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除草劑,而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使用有機肥或長效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採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牧場載畜量;動物飼養採用天然飼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歐盟於1991年6月21日頒發了《關於生態農業及相應農產品生產的規定》,該規定明確指出,作為生態產品的生產必須符合國際生態農業協會(FOAM)的標准,如產品如何生產,哪些物質允許使用,哪些物質不可使用等。在生產過程中,生態產品所採用的原料必須是生態的。所採用的附加料,如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則允許部分附加料來自傳統農產品,但不得高於25%。一旦使用了傳統農業附加料,就應在產品中標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來自生態的,才可作為純生態產品出售。

德國生態農業協會(AGOEL)的標准高於歐盟的「生態規定」。如一企業欲加入AGOEL,將其產品作為生態產品銷售,必須經過3年的完全調整方可。由國家授權的檢測中心對申請轉入生態農業生產的企業進行檢查,每年至少進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進行抽查。如檢查不合格,則要延長調整期。此外,德國農業部每年還設立了生態農業獎,獎勵對促進生態農業改善、開發產品技術等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獎金總計25000歐元,足以見德國政府對於生態農業的大力提倡和支持。

4、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如何做生態農業?

日本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70年代,而生態農業發展經歷了強調農產品(加工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保全,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由於日本本國農業資源有限,因此日本的生態農業的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多種多樣。主要有: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如,將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後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將污水經處理後得到的再生水用於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的措施;

第二,有機農業型。即在生產中不採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其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秸稈還田、施用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採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採用合理的耕種措施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產體系及周圍環境的基因多樣性;

第三,稻作——畜產——水產三位一體型。即在水田種植稻米、養鴨、養魚和繁殖固氮藍藻的同時,形成稻作、畜產和水產的水田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做法是在種植水稻的早期開始養鴨,禾苗長大後,田中出現的昆蟲、雜草等為鴨提供飼料,鴨的糞便作禾苗的肥料,又可為水田中的紅線蟲、蚯蚓、水蚤及浮游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同時又給魚等提供餌料,從而實現生態循環。這種生態農業技術已在日本農村推廣和普及,該技術所產生的綜合效益亦被眾多水稻種植農戶所認可;

第四,畜禽——稻作——沼氣型。即農民在養鴨、牛等家畜過程中,將動物的糞便作為供製造沼氣的原料。同時,農作物的秸稈經過加工用來作家養畜禽的飼料,或作為沼氣的原料,沼氣又可為大棚作物提供熱源等。這樣,經過能量轉換實現生態的均衡,並且生產的農作物比較環保,又能實現經濟效益。

5、大棒+胡蘿卜:老牌農業帝國的生態農業之路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據了解,美國農業勞動力約200萬人,僅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左右,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基礎。另外,早在1914年,美國就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種植的專業化,農業產銷也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以此成就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集約化、高度機械化的老牌農業帝國的地位。但是美國對保護農業後備資源和農業生態建設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水平上都是名列世界前茅的。而這與其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有力的財政支持是分不開的。

美國的生態農業發展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保障。早在1990年,美國頒布的《污染預防法》中就對生態農業做出過明確規定,經國會通過的《美國的1990年農業法》通過立法形式選擇研究和教育途徑來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有利可圖的與保護資源的農業生產體系。為了實施低投入發展模式,還對農葯、化肥等投放量標准制定了專門的法律規定。

如果說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提,那麼有力的財政扶持就是生態農業持續壯大的基礎。目前美國已有2萬多個生態農場,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便開始對農業進行「綠色補貼」,要求受補貼農民必須檢查自身環保行為,除此之外還暫行減免農業所得稅;在生態農作制度改革過程中,為了引導農場採用休閑方式降低生產成本與保持水土,美國政府制定了休種補貼政策,對農戶進行直接的補助補貼。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國式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中國擁有數千年農耕歷史,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些年農業生產也的確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清楚地認識到,現今中國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負面問題也隨之而來,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打擊。因此,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農業發展的道路,重視生態農業發展方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源遠流長,稻田養魚、桑基魚塘等模式已有上千年歷史,至今仍興盛不衰。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經過30年的發展,全國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縣已達300多個,其中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示範縣102個,省級試點示範縣200多個,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但是就現今整體市場環境而言,生態農業雖然前景被看好但是實際推進仍困難重重。由於政府目前還沒有制定出嚴格的生態農業行業標准,生態農業准入門檻低。導致目前生態農業領域魚龍混雜。在各環節監管的缺失下,大量假冒偽劣的農產品披著「生態產品」的外衣充斥於市場,攫取高額利潤,嚴重擾亂了產業的健康發展。此外,生態農業投入時間長、成本高,優質優價本無可厚非,但是常因為市場環境不成熟或者銷售渠道所限,造成好產品也「愁嫁」,大大打擊了生態農業從事者的積極性和產業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要以世界總耕地7%的土地生產出滿足世界22%以上人口的糧食,壓力不容小覷。如果完全拋棄集約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將對於國內的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而言,生態農業應當是現代化的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復合體系,既不能只重視生態效益而忽視了投入產出,也不可以生態環境為犧牲換取經濟效益。總之,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是一個長久的艱巨的工程。

⑨ 中國和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對比

我國農業機械化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風雨之路,從總體上看,應該說成績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國基本上沒有農業機械。解放後,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很快。到1997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2016萬千瓦,比 1952年的 18萬千瓦增加了 2333倍;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增加到 689051台,比 1952年的 1307台增加了 526倍;農用載重汽車875571輛,比 1952年的 280輛增加T 3126倍。與此同時,農村電力等也都是從無到有,得到了巨大的發展。②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抵抗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態;農業機械的使用促使農業向農工貿一體化發展,促進了農業運輸事業的發展。③建立了相當規模的農機生產和推廣體系。培養了一支達二千萬人的農機科研科技隊伍。在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過程中,農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質。各種基層農機廠、農機站為後來的農村工業、鄉鎮企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④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機械由國家統配變為非控商品進A了市場。農民擁有了選擇購買農業機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自主權,農機投資主體發生了由國家投資為主到以農民私人投入為主的轉變,出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另外,農業機械推廣運用領域不斷拓寬。但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失誤也不少,值得反思和總結;①在過去,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前,沒有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經濟技術發展過程,不講經濟效益,不算經濟總帳,而是採用行政命令、政治運動的方式推進,試圖速戰速決,超越了生產實際需要和經濟可能,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費,給農業機械化聲譽帶來了不良影響。②在改革開放之前,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傾向,沒能注意到我國的自然條件差別很大,農機在我國不同地區需求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③改革開放時期,在對改革前20多年農機化中「左」的影響進行清理時,矯枉過正,出現了80年代初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否定論。認為「石油農業」在我國行不通,只搞生物技術就行了。認識的模糊造成實踐中的混亂。農業機械失營失控,有些地方農機具被拆分,或因無人管理而報廢,農機教育網路受到嚴重沖擊。
縱觀我國農業機械化所走過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誤的教訓。但因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失誤和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暫時困難而對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持否定態度是不足取的,我認為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方向是正確的。機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農業機械化是當今各國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有人說中國要繞過「油農業」,搞「生態農業」也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其實,重視「生態農業」是對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態農業」與農業機械化對立起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態農業」是要靠農業機械化這個手段去實現的。我們應當從廣義上理解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本身就是與機械化相輔相成的,農業運輸、農產品加工和林、牧、漁業現代化也離不開機械化。可以說,整個農業現代化都離不開機械化。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反對只片面強調其必然性而不顧客觀條件的冒進,又要反對只片面強調客觀條件性而消極等待,在認識上則不應消極迴避它,而應該積極正視它,決不能低估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美國低碳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