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密設計 > 機械工業部科技與質量司司長

機械工業部科技與質量司司長

發布時間:2021-04-22 23:03:33

❶ 體委競體司負責人是誰

這是什麼部門還沒聽說過,看樣子很專業

❷ 國家體委主任是誰

現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是苟仲文,也是第十任局長。

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執行主席兼中國奧委會主席。

曾任國家機械電子工業部第二十九研究所工程師、二室副主任、主任,國家機械電子工業部、電子工業部第二十九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機械電子工業部電子工業部第二十九研究所副所長;

部科技與質量監督司副司長,國家電子工業部、信息產業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軟體評測中心)主任兼黨委副書記、書記。

(2)機械工業部科技與質量司司長擴展閱讀

苟仲文被認為是「專業型官員」,他在原信產部負責的軍工、企業信息化,也被認為是專業性較強的領域。

苟仲文曾於2000年10月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院長,對賽迪集團進行了股份化改制。當時隸屬於信產部的賽迪集團,旗下擁有《中國計算機報》等10多家IT專業報刊媒體,以及IT網站賽迪網,通過整合資產的方式,賽迪集團旗下賽迪傳媒成為國內首家在A股上市的平面媒體。

現任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曉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老領導苟仲文的評價是:成功主導了賽迪集團改制上市,做事情果敢,雷厲風行。而在苟仲文任職期間曾在《中國計算機報》工作過的員工則回憶,苟仲文對工作嚴格要求,經常帶頭加班,創造了《中國計算機報》優秀的業績。

❸ 究竟是怎樣的大師才配得上焊接終身成就獎

為了表彰突出成績,鼓勵我國焊接工作者勇於探索、無私奉獻、積極創新,2001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特別設立了「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這一獎項是我國焊接學術界的最高榮譽。
歷年獲得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的焊接工作者簡介如下[2] :
潘際鑾,男,1927年12月24日生。江西瑞昌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中國機械工 程學會副理事長,1984年獲國家創造發明一等獎。
關橋,1935年7月2日出,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主任。曾任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國際焊接 學會(IIW)副主席和學術委員會委員,1988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9 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航 空工業最高獎——航空金獎,1996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1998年獲何梁何利科技獎,先後5次獲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低應力無 變形焊接」理論的創始人。
徐濱士,男, 1931年3月於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製造與焊接專業畢業,裝甲兵工程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裝甲兵工程學院副 院長。少將,中國工程院院士。裝備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製造工程領域專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7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 項,省部級及軍隊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4項。
林尚揚,男,1932年3月16日生於福建省廈門市。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專業畢業。現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技術 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先後獲得國家發明創造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獎項。
宋天虎,男,1940年8月生,天津大學機械繫畢業。曾任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院長、機械工業部科技與質量司司長,現任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焊接協會副理事長。
吳林,男,1959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專業 。曾先後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焊接學會前任理事 長,現任執委,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執委。
陳劍虹,男,浙江杭州籍,1937年6月生。清華大學焊接專業畢業,甘肅工業大學校長,第6屆全國人大代表,第8至10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全 國焊接學會專委會主任,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
陳丙森,1933年7月生, 江蘇揚州人,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 曾擔任過清華大學焊接教研室副主任、機械工程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黨委 委員等工作,自1990年迄今被選為中國焊接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 1990~1995年期間還兼任'數值分析和CAD/CAM'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90 年代被勞動部聘為'鍋爐壓力容器安全技術鑒定委員會'委員。陳丙森參與主持了大直徑厚壁管全位置自動焊機等多個項目,榮 獲國家多項獎勵。
侯立尊,男,1923年生,天津市電焊條廠原總工程師、技術廠長,金橋焊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我國著名焊條製造專家 ,第六、七、八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多年來,累計向社會公益事業捐款3000多萬元。2005年11月20日,榮獲首屆"中華慈善獎"。
史耀武,1940年11月26日生於北京,西安交通大學畢業。1991年由國家教委和勞動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回國留學人員榮譽證書, 1992年起享受 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起在北京工業大學工作。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副理事長兼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 中國電工技術 學會電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吳祖乾,男 1935年12月生,高級工程師。1963年在蘇聯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大學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歷任上海汽輪機鍋爐研究所材料研 究室副主任;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材料與工藝研究室主任、副總工程師等。他參與了秦山300MW和600MW核電工程一迴路主設備材料與 焊接技術研究,任研製攻關組負責人之一,獲得多項核電科技成果獎,獲上海市核電辦嘉獎。

❹ 現在中國機械工業部部長是誰

現在不叫機械工業部,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部長:李毅中,男,漢族,山西大同人,1945年3月生,198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66年7月北京石油學院煉油工程專業畢業;1967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山東勝利煉油廠工人、技術員、車間副主任、主任、副總工程師、廠長,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齊魯石化公司經理、黨委常委、中共淄博市委常委;1987年7月任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副總經理(副部長級)、常務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1997年8月,任中國東聯石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組書記,兼任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98年4月,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2000年2月,兼任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003年3月,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副主任;2005年2月,任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2008年3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黨組副書記;2008年4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
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❺ 原國家第四機械工業部並入哪個部委了

198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1988年4月,電子工業部與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合並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1992年12月,成立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2002年,成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❻ 張方的1949年以後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張方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計劃司副司長,協助部長負責重工業計劃方面的工作。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一機械工業部,任命張方為第一機械工業部技術司司長,協助部長負責機械工業技術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將機械工業逐步組織起來,恢復並發展生產,著手籌建大型企業。第一機械工業部全體人員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機械工業從生產到技術都進行了改組、改進和調整。加強了工業管理和企業管理,從修配開始發展到製造,為機械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為加強中國與蘇聯的技術合作,為幾年內要求掌握蘇聯等國家機械產品設計和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在科學研究工作的主要環節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國務院成立了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國務院批准七名人員為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委員,張方是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七名委員之一。1955年第一機械工業部調張方參與籌建機械科學研究院,任命張方為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主管機械科學技術研究的開創和建立。經過張方和機械科學研究院同志們的不懈努力,機械科學研究院於1956年建成。張方負責技術領導工作,技術製造工藝,各行各業,從打基礎到出成果,協助部領導指導四個研究所。承擔著機械工業共性基礎,共性技術,基礎技術,高新技術的開發研究和歸口管理工作,取得豐碩成果。1963年國務院任命張方為第一機械工業部技術委員會副主任。64年張方任第一機械工業部一、三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1972年組織上任命張方為第一機械工業部重型礦山局副局長,協助部長負責技術方面的工作。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總目標,制定機械行業的方針政策,進行統籌規劃,綜合平衡,組織協調和監督。設計製造大型設備等重要新產品。為能源開發,原材料工業,交通運輸及國防等工業提供技術裝備。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張方協助部長,認真貫徹中央改革開放的方針,使機械工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得到穩定的發展與提高,研製生產了許多新產品。在新形勢下擴大服務領域,積極開展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究製造,增強自力更生能力,實行堅持對外開放,按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技術交流。打開了與美、日、歐等工業發達國家聯系的通道。十多年中,張方協助部長工作,使重型礦山工業,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基礎比較雄厚的工業部門即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
幾十年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中國科協和一機部共同領導下,張方同廣大科技工作者,組織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為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發展服務,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貢獻。張方自54年成為機械工程學會會員;第三屆、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推選張方任理事,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81年,國務院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一級高級工程師。。1991年鑒於張方為促進機械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動機械工程學會工作所作的重要貢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授予張方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稱號。1991年國務院為表彰張方為發展我國工程技術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特決定從1990年起發給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

❼ 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的歷史

1952年先後成立第一機械工業部和第二機械工業部。其職能為:
一機部:民用機械、電信、船舶
二機部:兵器、坦克、航空工業
1956年增設第三機械工業部,其職能為:
三機部:核工業和核武器
1958年將二機部、一機部、電機部合並為新的一機部,三機部改稱二機部。
1960年從一機部拆分出三機部。
1963年先後從三機部拆出四機部、五機部和六機部。其職能分別為:
一機部:民用機械
二機部:核工業和核武器
三機部:航空
四機部:電子工業
五機部:兵器
六機部:造船
1964年以國防部五院為基礎增設第七機械工業部,其職能為:
七機部:洲際導彈(航天)
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將1959年設立的農業機械部改名為第八機械工業部,陳正人繼續任部長。 至此,新中國歷史上「八機並存」局面第一次形成,分別主管民用機電、原子能、航空工業、無線電工業、兵器工業、造船工業、航天工業和農機工業。1970年4月,中央決定第八機械工業部與第一機械工業部合並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八機部的「番號」暫時撤銷。
1965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結果如下:段君毅為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劉傑為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孫志遠為第三機械工業部部長、王諍為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邱創成為第五機械工業部部長、方強為第六機械工業部部長、王秉璋為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長、陳正人為第八機械工業部部長。 1975年增設第八機械工業總局。
八機總局:戰術導彈
1979年第八機械工業總局更名為第八機械工業部。
1981年八機部並入七機部。
(註:1979年中央決定將原七機部下屬的第八機械工業總局更名為第八機械工業部,主管戰術導彈的工業生產和科研。1981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決定將第八機械工業部和第七機械工業部合並。兩部合並後,保留第七機械工業部,撤銷第八機械工業部。)
1982年,各機械工業部紛紛改名改制:
一機部改為機械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與農業機械部、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國家機械設備成套總局合並為機械工業部;
二機部改為核工業部
三機部改為航空工業部
四機部改為電子工業部
五機部改為兵器工業部
六機部改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
七機部改為航天工業部 1986年機械工業部和兵器工業部合並為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
1988年機構改革,國務院部委中撤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
1993年改革時又被拆成兩個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
1998年改革,兩個部又都撤銷,新組建成立信息產業部。
2008年信息產業部改為工業和信息化部,一直至今。
(右圖為:1998年3月10日,九屆人大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會議廳的巨大顯示屏上,清楚地顯示著此項議案投票的統計結果。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具體方案中擬不再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1993年成立的新機械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等15個部、委)

❽ 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是什麼級別

正廳(局)級。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是國務院直屬機構,行政級別是正部級。科技司是質檢總局的內設機構,司長的行政級別是正廳(局)級。

❾ GB5585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啊

(電線)57 GB5023.3-85 額定電壓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絕緣電內
纜(電線) 接用軟電容纜(電線)58 GB5023.4-86 額定電壓450/750V及以下
聚氯乙烯絕緣電纜(電線) 安裝用電線59 GB5023.5-86 額定電壓450/7
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絕緣電纜(電線) 屏蔽電線60 GB5143-85 高起升
車輛護頂架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61 GB5585.1-85 電工用銅、鋁及其合
金母線 第1部分:一般規定62 GB5585.2-85 電工用銅、鋁及其合金母線
第2部分:銅母線63 GB5585.3-85 電工用銅、鋁及其合銅母線 第3部分
:鋁母線64 GB5588-85 銀鎳、銀鐵電觸頭技術條件65 GB5590-85
礦用隔爆型電磁起動器66 GB5959.1-86 電熱設備的安全 第一部分
通用要求67 GB5959.2-86 電熱設備的安全 第二部分 對電弧爐的特殊
要求68 GB5959.3-88 電熱設備的安全 第三部分 對感應和導電加熱設
備以及感應熔煉設備

❿ 呂福源的訃告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共商務部黨組書記、原部長呂福源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4年5月18日10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呂福源同志1945年10月14日出生於黑龍江省綏化縣,1969年9月參加工作,198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至1969年在吉林大學物理系學習,畢業後在吉林省梨樹縣郭家店鎮房管所工作。
1972年4月,呂福源同志調到吉林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轎車廠從事技術工作。1974年,他成功組織引進我國汽車行業第一台三座標測量機,並組織開發了紅旗轎車後橋齒輪計算程序,創造了第一個齒輪計算程序。1981年3月至1983年4月,受國家選派,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工學院進修,成績優秀,受到外國專家的高度稱贊,並多次被挽留在國外工作,但他毅然回國。回國後,利用業余時間翻譯了大量外文資料,並搜集、整理了有關電子計算機方面的英日文原著,分類編寫出300多本書的提要目錄。1983年4月後,歷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工程師、副科長、轎車廠副廠長,多次參加技術改革和重要技術引進工作,1984年5月被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授予「總廠換型改造功臣」榮譽稱號。作為國慶35周年檢閱車項目的負責人之一,充分利用自身的外語和專業技術優勢,與其他技術人員一起夜以繼日,攻克難關,出色地完成了檢閱車的試制任務,受到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1985年2月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副廠長、總經濟師,主要負責對外貿易工作,認真研究汽車工業發展形勢,積極引進設備、提高技術、培養人才,為一汽的產品改型換代和發展我國轎車工業作出突出貢獻。特別在主持引進「488」發動機、奧迪車型項目、威斯摩蘭焊裝線和15萬輛捷達轎車項目談判中,利用廣博的業務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術和高超的談判技巧,克服多種困難,成功引進了項目,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也為一汽的業務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990年5月,呂福源同志調北京工作,先後任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汽車工業司司長。1994年3月起任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參與制定了我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組織重大合資合作項目的實施,推動我國汽車工業重大項目建設,為我國汽車產業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國際競爭力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機械工業特別是汽車行業的領導和專家,對國際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程中,組織研究制定了我國汽車工業的應對措施,為保護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在領導機械工業科技工作期間,推動機械行業科技進步和行業科技體制改革,指導進行機械行業內部挖潛,為機械行業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組織結構,提高自主開發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8年3月,呂福源同志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他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國」戰略,研究教育工作中的重大課題,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他先後主管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組織進行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和教材改革,重視師德教育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為實現基礎教育的「兩基」目標傾注了大量心血;堅決貫徹 「共建、調整、合作、合並」方針,精心組織,積極協調,制訂周密方案,為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為主的新的高校管理體制,推動重點高校「211」工程建設,為我國建設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按照中央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培養專門人才的要求,組織實施高校連續3年擴招,加強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積極倡導在高校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積極組織實施直接引進國外高校的優秀原版教材的工作,縮短了大學教材編寫和使用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他大力推進高校調整結構,重視學科建設,下大力氣抓新興學科的發展,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我國人才培養和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2年2月,呂福源同志任外經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同年9月任外經貿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他以高度的熱情投入新的工作領域,刻苦學習,深入調研,認真做好分管的綜合工作和政策研究工作,指導進行國際化、區域化和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下發展外經貿業務的調查研究,推動外經貿部的信息化建設。
2003年3月,呂福源同志任商務部部長、黨組書記。他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牢記使命,恪盡職守,顧大局,識大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順利完成了商務部的組建和職能的整合轉變,實現了人員和業務的平穩過渡。在抗擊非典工作中,認真貫徹中央「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不動搖」的戰略決策,採取果斷措施,保障了市場物資供應,穩定了國內市場。在對外經濟貿易工作中,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和入世承諾,緊密圍繞發展這一第一要務,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提出了關於促進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事業發展的20項重點任務。全面加強部機關的制度建設、作風建設、信息化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大力加強商務業務發展規劃,深化內、外貿和國際經濟合作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進出口宏觀調控,促進外貿立法和內外貿一體化,為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事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同年7、8月,他成功主持第五屆亞歐經濟部長會議後,馬上出訪了加拿大、俄羅斯、土耳其、柬埔寨等國家,夜以繼日,參加了幾十次外事活動,取得明顯成果。9月初,在已初查出患病的情況下,仍堅持抱病參加了在坎昆舉行的世貿組織第五次部長級會議,短時間內參加了近30次重要的外事活動,不僅在多個領域闡述了中方立場,還同世貿組織、歐盟及美、加、澳等11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多次多、雙邊溝通和磋商,為推動世貿組織新一輪多邊談判和多邊貿易體制發展做出了積極努力。9月下旬,他開始住院治療。2004年2月他從事業和工作大局出發,向中央提出辭去商務部部長職務的請求,經中央批准,免去其商務部部長職務,繼續擔任商務部黨組書記。
住院治療期間,呂福源同志仍然堅持學習,在與疾病做頑強斗爭的同時心繫我國商務事業,在病榻上堅持帶病工作,關心我國市場體系建設、流通體制改革、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和國際經濟合作等各項業務發展的情況,認真履行商務部黨組書記職責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呂福源同志政治立場堅定,始終對黨忠心耿耿、堅貞不渝,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黨性觀念強,堅持原則,作風民主,顧全大局,服從黨的安排。他堅決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在各項工作中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他特別重視和善於學習,勤於思考,求知若渴,具有強烈的學習精神和鑽研精神,即使在節假日和國外出訪期間,也經常到圖書館和書店查閱資料,利用一切機會孜孜不倦地學習政治理論、經濟理論、科學技術和業務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知識水平和領導能力,善於從宏觀戰略高度思考研究帶有全局性的重大問題,以學習指導和促進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他工作作風嚴謹細致,一絲不苟,反對浮誇之風,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注重調查研究。他經常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傾聽群眾心聲,重視解決他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廉潔奉公,兩袖清風,對親屬和下屬要求嚴格,體現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良品德。
呂福源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斗的一生。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最終累倒在工作崗位上。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會深深地懷念他、紀念他。
呂福源同志的逝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好黨員,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兒子,商務戰線上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領導。我們深切悼念呂福源同志,就要學習他忠於人民、忠於黨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勤奮工作,為推進商務事業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機械工業部科技與質量司司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