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精密設計 > 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工業化是一個意思嗎

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工業化是一個意思嗎

發布時間:2021-03-01 08:47:24

1. 農業的工業化(農業的現代化),工業的農業化,大家談談!

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土地上本來就承載不了那麼多農民,農業也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隨著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其對勞動力的需求一直在減少。雖然中國的耕地在減少、農業從業人口在減少,但是中國農業卻年年豐收,這主要得益於農業基礎設施和科學技術的貢獻,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體現。

中國正處地劇烈的城市化進程之中,這是其它國家發展過程中也曾經經歷過的,但是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社會發展太快,城市化進程也非常迅猛。越來越多的人在城裡工作,城市是消化勞動力的主要場所,農民進城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了。變農民為市民,引導農民從事其它行業是中國人口就業的必然之路,實際上,現在的中國從事農業生產、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口已經很少了,但是由於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在中國農民的定義仍然局限於戶口標准,這已經完全脫離實際了!

傳統化石燃面臨資源枯竭的窘境,當然事實沒有那麼嚴重,各種化石燃料仍有很大潛力,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核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比重會不斷增大,各種清潔的、可再生燃料是未來的能源的發展方向之一,以乙醇為主要介質的生物燃料必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所以農業也是未來燃料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巴西生物燃料已經佔到了很大的比重,在我國乙醇柴油也有廣泛的使用。但是生物能源的開發並不意味著會消耗大量勞動力,因為現在的生物燃主要來源於甘蔗和桔桿等,這類作物要麼本身就是農業的廢棄物,要麼適合於大規模機械化的種植,不像蔬菜那樣需要精工細作,因而不應把生物燃料的開發作為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重點。

2. 現代農業 現代化農業和農業現代化三者的區別和聯系

現代化農業指的就是農業現代化,和現代農業之間的聯系,就是三者均是廣泛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去發展農業。

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即現代化農業)兩者之間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作用不同:

1、現代農業的作用: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徵。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

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包括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

2、農業現代化的作用: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的手工勞動,特別是在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環節中大面積採用機械化作業,大大降低農業勞動者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品質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品安全。

二、兩者的特徵不同:

1、現代農業的特徵:具備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農業成為一個有較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這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標志。

2、農業現代化的特徵:農業現代化中,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將使農業現狀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業增長方式從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科技將在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兩者的實質不同:

1、現代農業的實質:現代農業萌發於資本主義工業化時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形成的發達農業

2、農業現代化的實質: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屬於一個歷史性概念,也是一個世界性概念。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建立發達的農業、建設富庶的農村和創造良好的環境。

3. 工業化帶動農業轉型 是啥

內容提要:

當前,我國已普遍進入工業化發展時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業化中期。此時,農業怎麼發展?現在各界都在思考,社會上也流傳著各種說法,筆者認為,此時的農業必須以自身的工業化來融入整個大的工業化,實現農業工業化。本文試就此並結合農業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談點基本看法。

關鍵詞:農業 工業化 WTO

一、如何認識農業發展與工業化的關系

農業發展與工業化是高度統一的關系。作出這一結論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分析:

1、農業與工業本身是密不可分的。農業是一種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性很多的產業,其他各業都離不開農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農業聯系在一起。假設沒有農產品供給,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沒有農產品供給,部分工業如輕工業、紡織工業等就會成為無本之源。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

2、工業化本身就包含著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不僅僅只有工業,與工業有關的各個產業都會大而化之。什麼是工業化?我的理解是,工業生產的爆發性的擴張,這種擴張來自工業內部的質的不斷的變化,從而導致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各個產業的全方位的嬗變。就農業對工業的影響而言其在工業化過程中要從有關方面支持工業,也就是說工業化離不開農業的貢獻。農業貢獻主要體現在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外匯貢獻和市場貢獻。從部分發達國家發展工業的經驗看,在工業化初期,工業需要農業原始積累,需要農產品原料與資金方面的支持;在工業化中期,工業離不開農業的市場貢獻,如果農村市場、農民市場不打開,沒有相應的消費工業產品的能力,工業發展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在工業化高級階段,更離不開農業,這時農業既要為80%以上非農業人口提供食品,又要為發達的輕紡工業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態平衡,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就農業自身發展而言,在工業化過程中必然積極參與,用發達的工業裝備農業,用工業的方法管理農業,在農業中實現工業化。

3、從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只有在農業與工業同時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工業化。英國之所以在歐洲能最早實現工業化,主要是這個國家歷來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業長期強於歐洲其他各國。美國也是這樣,從建國之初,美國就把農業作為其他各個產業的基礎來對待。反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如阿根延、智利,為了急於實現工業化而輕視農業,結果由於農業的衰退而影響工業的發展,至今也沒有成為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支持農業發展,把工業化過程與農業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既要建設強大的工業,又要建設強大的農業。

二、充分利用工業化機遇,構建農業工業化

總的來看,工業化是有利於農業的,是農業發展的機遇。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工業化所推動的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二是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於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三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於發展設施農業;四是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於農工貿一體化經營;五是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於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機遇,關鍵在於工業化的過程中能不能實現農業工業化。什麼是農業工業化?本文的意思為,廣泛採用工業生產成果包括生產經營方式裝備農業,從根本上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這一概念包括七個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為七個轉向: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五是農業市場以本地區為主轉向以外地區甚至以境外地區為主;六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七是農業發展由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

從農業工業化概念中可以發現,農業工業化是發生在農業內部的質的革命,必將從根本上改造現在的農業,建設能與現代化工業並駕齊驅的現代農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准備,高起點全方位地謀劃農業,按照農業工業化的標准發展農業。

檢驗農業是否抓住工業化機遇的標准只有一條,就是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機遇的具體體現。

三、沉著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

農業加入世貿組織進行運作,有利有弊,從目前來看,弊大於利。現在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弱,我們不僅難以佔領別人的市場,連國內現有的市場也不容易保住,國內農產品大量過剩甚至導致農業危機的危險客觀存在。

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擇其主要而言,一是產品質量過低,二是農業生產率過低,三是農業科技含量過低,四是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這「三低一高」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也有許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決我國農產品在部分國家受歧視的問題,享受成員國待遇;二是可以藉助外力,進一步推進農業開放;三是可以直接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員國身份,參與制定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爭取主動權。在具體的產品分析上,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畜禽產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發展空間很大,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同類產品價格。因此,在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堅持開拓創新,實現難中快進。現階段要突出落實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

1、積極跟進國際市場,高起點地調整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要有戰略眼光,要站高一點,看遠一點,氣魄大一點。這三個一點的含義:一是要站在國內、國際資源配置的高度謀劃農業結構;二是既要把握現實的農產品市場,又要根據未來的潛在待開發的農產品市場部署農業結構;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觀點運作農業結構,千方百計讓多的好起來,讓好的多起來,注重特色、規模與效益的高度統一。當前要重視發展能打進國際市場的產業,特別是養殖業、水果和蔬菜產業,但起點要高,要按照國際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否則那怕價格再便宜、質量再好也進不了國際市場。同時,要重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產品開發上,力爭盡快趕上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為什麼這樣要求呢?因為我國農產品已全面進入過剩時期,農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問題上主要是銷售,也就是說農民現在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是為了賣,是為了賣到國外去,所以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市場,幫助農民把農產品擠進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組建農業工業化生力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是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也就是農業工業化的載體和基礎,實踐證明,凡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活躍的地方,農業工業化水平就高。因此,在農業工業化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從事農村工作的幹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責任,領導幹部要帶頭扶持,積極主動地幫助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解決一些具體困難與問題。二是要落實各種扶持、獎勵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據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建立相應的服務組織,提高與其發展高度一致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四是要加強對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綜合協調管理,注意處理好他們與一般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

3、積極抓好市場信息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工業化。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競爭,誰掌握的信息多、運用信息好,誰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就能贏得比別人多的利益。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基本規律。推動農業工業化必須主動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設,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務與處理水平。當務之急,一是要在廣大農村建立一套上下暢通的信息服務體系,起碼要能把信息直接傳送到鄉鎮,再由鄉鎮傳送到廣大農戶。二是要幫助農民盡快提高接受、處理信息的能力,能較好地把信息資源變為物資財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篩選,提高傳送信息的准確度。對子信息,信息服務組織和農民都要注意篩選,去偽存真。

4、全面開展農民科技教育,為農業工業化提供扎實的人力基礎。廣大農民是農業工業化的主體,實現農業工業化必須先是農民知識化。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主要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水平,使廣大農民具有較強的接受、運用多種科學技術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專院校潛力,降低門檻費,把一切願意自費參加學習的農村中學生全部收進來,接受正規教育。二是要以各級農科教中心為主體,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農村科技普及與再教育培訓的體系,使學習科技知識成為農民的日常事務與需要。三是各級黨政組織要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的領導力度,多宣傳,多指導,多活動,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5、強化農業對外開放,藉助外力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相對如今的農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機遇,全面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既包括內資,也包括外資,把最大的投資,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與管理,最優秀的人才引進到本地來。這句話好說難做。怎樣引進來?一是要以誠懇的態度、良好的信譽引進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環境引進外力。達到這兩個條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用一攬子規劃與落實的辦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滿意為止。

6、扎扎實實地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和環保建設,促進農業工業化的健康穩定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與環保建設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重要問題,要先想先抓,作為最基礎最需要的條件優先建設,防止出現「回頭抓」的教訓。加入世貿組織以後,這兩項建設都應符合「綠箱」政策,更應下力抓好,爭取建設過硬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環保條件。

4. 中國農業機械化與美國農業機械化的區別和聯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有過輝煌的古代文明,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如果說要真正了解世界農業的發展規律,就要客觀、公正地把中國農業和其他國家的農業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情況,才會了解中國農業預期世界上發達國家農業的差異與差距。通過對比發達國家的農業,才能找出中國農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處理問題所需要的對策。

一、中國農業與美國農業的比較
1、農業裝備水平的比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產量一直持續穩步增長,13億人口的飲食的問題得到解決,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而農業裝備可謂「鳥槍換炮」,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全國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8%,小麥的機械化耕種水平達到86%,全國已執行農機具購置稅補貼中央財政資金52.8億元,補貼的機具超過112萬台,受益農戶逾105萬戶。2009年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實現農機產值約480億元,同比增長21%。中國雖然在農業裝備水平取得進步,仍然與美國有著極大差距。美國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從而使美國在很早就取得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的巨大成就。美國工業為農業提供了大量農業機械和農用飛機等先進的生產裝備。美國平均農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設備達1.5萬美元,比製造業工人擁有的機械設備多達22%。高度機械化生產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使美國變成世界上第一農產品出口大國。早在1987年美國農業人均產值就達到了55 300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比較。目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達到43%,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發達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均在60%以上,有些甚至高達80%)。2007年,中國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為48.41t/萬hm2,而美國僅為11.71t/ 萬hm2。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中國農業資源產生了嚴重的浪費,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美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投入超過3%,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37%,而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投入強度卻只有0.49%。穩定且大規模的農業科技投入使美國農業的農業科技含量極高,新技術和新設備第一時間應用於農業的實踐生產,從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美國農業科技投入中私人投入占很大的部分,而且超過國內用於農業科技資金的一半以上。而中國農業科技投入不但數額小,而且很少有私人資金在農業科技這個領域進行投資。
3、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比較。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規模小,水平低,競爭力不強。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覆蓋面720多萬戶,還不足全國的30%。農產品加工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很低,沒有很好地發展農業延長產業鏈。而美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卻達到了90%以上,而中國僅有50%左右。在中國4.2萬個龍頭企業中,銷售額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4.7%。發展農業產業化能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也是開發新型農產品的必要動力。美國開發品種有300多個,而中國卻只有100多個。完善的市場機制是美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的保證。美國農業基本形式是一體化農業,公司和農戶組織農業社會化生產。身份重疊時企業家就是農戶,同時農業人員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中國與美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仍有巨大差距,中國的商品農業還不發達,影響了產業化發展。目前中國農業市場需缺少專業性中介組織,農業的產業化還不完善。

二、美國農業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迪
中國農業的發展在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發展較晚,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但是鑒於中國資源數量總量多個人平均較少的情況,以及中國各個地區的地形氣候都各有所不同,在向發達國家學習經驗時,不能盲目地學習,要根據自己自身的特殊情況進行有選擇性地學習,立足於本國實際。
(一)發達國家發展農業的借鑒
1、政府的大力支持對農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促進了美國農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國家大力支持農業正常發展,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一步進行結構調整擴大規模,加大各種政策扶持的力度,促進農業的發展。中國各級農業部門應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內容,做好當前農業的各項工作,出台和落實各種政府對農業的各種補貼的政策。中國政府應該全力支持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力,從而進行農業的產業調整和擴大農業的生產銷售規模,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各種補貼政策的強度,促進農業的發展。各地農業部門應該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等重要環節的監管,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除此之外還要高度重視農業安全生產。
2、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力度。在美國,政府是大力支持農業科技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每年用於農業科學研究的經費約為620億美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強度高過社會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很多。農業科技支持著農業發展,美國就是因為科學的農業技術和完善的農業推廣體系,才很早地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這與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比重有著重大的關系。調整好農業科技所需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讓資金嚴格落實到位。加強私營自己在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讓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大力發展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科技重視程度和其投入差距的形勢下,直接影響到中美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
3、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農產品商品率,保持農業的競爭力,美國特別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情況下,與此同時,實行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保護好自然資源,以生產足夠的食物,滿足當代人類及後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全面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既滿足於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礙後代人對農業自然環境的需求。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通過適合的資源投入和科學的協調發展,既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又保障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生態、經濟的全面發展,保持在國際地位中的農業競爭力。
(二)中國農業需要發展加強的方面
目前,中國農業的現代農業剛剛起步,既有傳統農業的特徵,又有現代化農業的趨勢。而且中國很多地方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沒有固定的形式,需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模式,逐漸地實現農業現代化
1、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作用。中國現在面臨著人多地少的情況,隨著政府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耕地數量將進一步下降,因此一味地通過增加耕地數量是不現實的。以科技和知識化的勞動投入為主,減少物質資源的投入,需要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大力增加農業科學的的投入,結合本國實際國情,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用來加強農業的發展。目前中國農業科技研發投入並不少,但是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相對較小,以至於大量的農業科技研究成果沒有很快地轉化為勞動生產力。應該制定有效的獎勵機制,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將成果第一時間轉化成生產力,使農業科學技術人員和農民都能直接從農業科技的成果中得到利益。
2、增強對農產品的補貼強度。根據世界上很多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和世貿組織對扶持農產品的規定,大部分國家都對本國農業實行了各種不同的補貼方式。補貼力度直接影響產品市場的需求,間接影響農業市場的供給。中國農業補貼的強度也在逐年的提高。不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和中國農業發展的客觀情況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通過農業直補、降低農產品流通費用等方式來加大對農業的補貼,是中國實行的做法。隨著中國人口的持續增加、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有著多元化的環境,農產品有著較大的供給壓力。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升農民務農積極性,必須增加各種補貼力度,這是客觀的趨勢,也是實現的路徑。
3、加快農業規模化經營。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為中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各個地區應結合自身實際的情況,在符合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尋找和探索適合並具有有自身特色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方法推行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方式,也可採取先在某些地區試點的辦法,在該地區獲得一定的成績和認可後,再繼續推廣到其他的地區。通過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方式,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完善健康的農業市場,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
4、加大培養農業人才的力度。中國農業人才現有的數量和素質都不高,達不到中國農業發展所要求的標准。一方面要加強對偏遠地區以及貧困地區農村教育的建設,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也要加強建設,就是在各類高校、高等職業院校以及技工類學校多開設涉一部分與農業相關的學科專業,以達到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的目的。結合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需求作出決策,注重實踐和教學相結合,大力推廣農業人才與農業市場的合作,培養具有高素質和高文化的農業人才。

5. 農業工業化思維和傳統思維有什麼區別

1、科制訂規劃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制訂科行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於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至關重要規劃要科眼光思維充考慮農村實際發展規模、發展進度務求實事求建立適合本經濟發展坐標系要打破全、全格局通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示範帶規模做鏈條做品牌做響促進新農村農業產業向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化向發展級部門應鄉鎮資源情況、發展現狀進行詳細摸底圍繞主導產業制宜產業發展規劃鎮、村產業發展作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加快培育批特色明顯競爭力強專業村同落實規劃程要力戒隨意性短期行
2、抓規模發促產業發展通政策引導、產扶持等系列措施引導農業由零星散經營模式向規模經營轉變形主導產業主優勢農副產品產業帶提升競爭能力抓基建設二給試點村定目標三政策傾斜扶持整合林業、扶貧、農業綜合發、農業產業化資金試點村及專業戶規模資金給予補助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持續發展能力充發揮農業綜合發、現代農業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專項資金作用加快建設適應主導產業發展高標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渠、路、田、林、井、電綜合配套基礎積極引導、規范農村土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主導產業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利用率農民產積極性另外要加強農業態環境建設保護力度加快農業污染源治理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全面提升農業持續發展能力
4、加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提供才保障現代農業建設需要培養文化、懂技術、經營新型農民要努力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戶科技園建設工程同現代農業機結合起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現代農業理念增強發展意識競爭意識培養創造能力提高農民群眾獲取各種知識信息能力結合發展主導產業實際需要展針性強、務實效、通俗易懂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廣農民科技素質加新農村建設駐村指導員培訓使現代農業知識傳播者

6. 現代農業機械和以前的區別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一、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經營目標不同
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下,農民抵禦自然
災害的能力非常有限,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靠天吃飯」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預防自然災害給人們生存帶來威脅,農民盡量地多生產、多儲備糧食以
備不測,即以產量最大化為其生產目標,而增產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勞動的投入。而現代農業的經營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投入獲取最大限度的利
潤。因為現代農業像現代企業一樣,僱主要向被僱傭者支付工資,只有勞動的邊際收益大於工資時,僱主才有利可圖,才會增加勞動投入。所以,傳統農業要過渡到
現代農業,就必須將農業生產的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而完成這一轉變的首要條件是農業勞動力比重的下降和農業人
口壓力的緩解,在巨大的農業人口的壓力下,農業生產目標由傳統到現代化的轉變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技術含量不同

農業領域的技術進步是通過凝結著先進技術的現代農業要素的不斷投入來實現的。傳統要素是從農業部門內部和大自然中獲取的,技術含量低,且長期處於停滯狀
態,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較少,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數量較多。在這種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狀態下,農業機械的使用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矛盾。所以,在傳統農業
社會中,農業機械的應用和推廣往往受到抑制。而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其要素大都是由農業部門外部的現代化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提供的。
現代農業要素投入的增長和農業現代科學技術含量的提高就意味著農業部門勞動力容量的減少。所以,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和農業人口的戰略轉移是密不可分的。

三、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經營規模不同
現代農業的明顯標志之一就是它的規模效益,這是因為:
第一,現代農業是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業。這一目標在小規模或超小規模的以滿足自給性消費為目的的傳統農業基礎上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必須在較大的經營規模上,農民擺脫生產者的生存壓力,把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追求目標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第二,現代農業是高收入的農業。縱觀世界發達國家,農民都是比較富裕的階層,收入很高,而這種高收入必須建立在較大農業經營規模之上。
第三,現代農業是農產品高商品率農業。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的發展水平,關鍵看它農產品商品率的高低,而農產品的商品率必然與較大的農業經營規模相聯系。
第四,現代農業是高技術農業。傳統農業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現代農業是利用現代機械技術、現代生物化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特別是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必須有較大規模的作業空間,因而也需要較大的農場規模。

7. 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什麼意思

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指按照農業現代化的目標進行建設。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
1、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
農業現代化可以概括為「四化」,即機械化、科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將機械化排在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謂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中大面積採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效率。理論上講是這樣,但在山區、丘陵地區,由於土地面積較小,限制了機械化的應用,甚至無法利用機械。
2、生產技術科學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動力源泉。
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其涵義是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從而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品安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過程,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貢獻率的過程。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將使農業現狀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業增長方式從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科技將在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3、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農業產業化是指農業生產單位或生產地區,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託,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條龍綜合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的過程。可以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一方面,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的發展;另一方面,反過來,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又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產業化模式不是萬能的,不同區域採取農業產業化模式時,需要對該模式產生的歷史背景、運做機制、績效評價等進行評價,盲目引進外界模式往往會導致失敗。
4、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手段。
所謂農業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過程;就是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過程。農業信息產業化是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的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的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是農業信息部門轉變職能、自我發展的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傳統農業,把農業發展推進到更高階段,實現信息時代的農業現代化。
5、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因素。
農業現代化必須有高素質的農民這一主體來推進,沒有農民自身素質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因為農業不僅要依靠現代的工業裝備及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還要依靠先進的管理手段在農業上的應用。而這些都要由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來實現。反過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必然要求農民素質的提高,以使之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即農業現代化與農民素質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
總之,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先進的生產工具靠人去創造,先進的科學技術靠人去摸索,先進的管理經驗靠人去總結,先進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靠人去應用。無論是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是生產績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下得以實現的。離開人,現代化是不復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
6、農業發展可持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農業現代化既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程度的反映。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工生態系統的產生及普遍存在。這種系統具有雙層含義:一方面要求盡可能多地生產滿足人類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確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堅持生態良性循環的指導思想,維持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不濫用自然資源,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8. 為什麼說農業的標准化是伴隨著農業工業化過程逐步興起的

隨著農業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化加工企業需要更加統一的產品標准,加之農業機械化大量應用,這才有了農業的標准化生產,有了標準的操作程序,使農業可以大規模地進行種植。

9. 3. 簡述農業機械化的地位與作用。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還相對落後,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域間氣候環境等相差極大,要建立適合我國的農業機械任重而道遠。農業機械化能夠降低農業成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勞動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有助於實現大規模生產,在我國農業現代化中占據核心地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發展前途。但是由於農業機械工作於生物質環境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其所需要的技術要求甚至高於工業機械,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業機械方面的研究以及投入,需要更多的農業機械方面的人才。

10. 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是

機器大工業在公民經濟中發展並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它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使生產日益社會化,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城市迅速發展。有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它們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總是以貿易的發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產權交易制度的完善等為依託的。在工業化進程中,主要表現為工業生產量的快速增長,新興部門大量出現,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城鎮化水平和國民消費層次全面提升。

國際上衡量工業化程度,主要經濟指標有四項:一是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為初期階段,人均3000美元為中期,人均5000美元為後期;二是工業化率,即工業增加值佔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工業化率達到20%-40%,為正在工業化初期,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化國家;三是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一般工業化初期,三次產業結構為12.7:37.8:49.5;就業結構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即為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工業化初期為37%以上,工業化國家則達到65%以上。

現在我國還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優價廉的商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第二,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要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後勁。 第三,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農業產業化( Agriculture In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徵主要有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立足本地優勢,依靠科技的進步,形成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分工,貿工農、產供銷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配套服務功能的作用,並且採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
它的目的之一是使農民真正得利。實行產加銷一體化,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從而使農民富裕起來。實行農業產業化還會使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流通有效地結合起來,以「龍頭」企業來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兩個市場,從而引導、帶動、輻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並且建設一批主導產品、「龍頭企業」、服務組織、商品基地。

閱讀全文

與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工業化是一個意思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